駱伽利+蔡洋萍
【摘要】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是實現我國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生活環境不斷改善,農戶對農村的金融服務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從外在的環境機構因素和內在的農戶個人因素兩個角度出發,探究了影響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具體因素,主要包括:農村地區人均GDP、第一產業占總產值的比重和農村居民純收入等。同時,本文針對性地提出了可以先從發展特色產業、加強政策引導、擴大金融知識宣傳來進一步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關鍵詞】農村金融服務 影響因素 特色產業
一、引言
近年來,由于黨和政府對“三農”問題的政策傾斜,我國城鄉一體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腳步不斷加快,農戶出于適度規模經營等方面的需要,對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金融機構響應中央的號召,積極為農戶提供存貸款等金融服務。從2007年到2016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從6.12萬億增長到26.4萬億,增長幅度達到四倍之多,每年平均增速22%左右。雖然金融機構支農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全面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任務仍然艱巨。對于現階段出現的問題,國務院提出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產品和方式、推進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等。本文通過對具體影響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因素進行較全面的探討和分析,針對性地提出了提高我國農村金融水平的對策建議,從而為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文獻綜述
農村金融服務,是指農村金融機構向當地(縣及縣以下地區)農戶、企業等資金需求者提供的與貨幣融通和信用活動有關的服務。在現有的測度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文獻中,尚未形成一套公認的計算方法和指標體系,但是國內外許多學者也有嘗試過建立一些相對科學的測度指標。綜合參考的文獻,國內外學者考慮到直接度量金融服務水平的難度,一般間接地從這幾個角度去度量金融服務水平,主要包括:金融服務可及性、金融普惠水平和金融排斥水平。
Honohan(2004)認為制度環境對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產生影響,要想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可及性,必須在銀行體系中引入競爭機制。Stijn Claessens(2006)認為金融機構的貨幣性和非貨幣性壁壘與金融服務水平的高低有密切聯系。Beck et al(2007)代表性地提出包括4個實際使用指標和4個可及性指標在內的測度金融服務可及性的8個指標。
在國內,姚耀軍(2006)從金融工具和機構兩個角度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農村金融現狀,提出金融供給缺位、競爭不充分是妨礙農村金融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并指出政府應該降低農村金融市場準入門檻。李明賢(2008)從存款、貸款、匯兌、保險等方面綜合考察農村金融的覆蓋面,提出要加強農村郵政儲蓄網絡建設,同時推進農村信用社的信息化、等建議。徐敏(2013)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地區差異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農戶人均收入、金融資源效率等。
三、影響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筆者在專家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現實因素,擬從外在的環境機構因素和內在的農戶個人因素兩個角度來分析影響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具體因素及其影響機理。其中環境機構因素包括農村地區人均GDP、第一產業增加值與總產值的比重、金融機構數量三個具體指標,而農戶個人因素則包括農戶人均純收入、農戶受教育水平兩個方面。
(一)環境機構因素
1.農村地區人均GDP。農村地區人均GDP代表著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下滑。雖然近年來黨和政府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但是由于資本的趨利性,農村金融機構還是更愿意把貸款投放到經濟水平更發達的地區。因此可以預測農村地區人均GDP對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有著正向影響。筆者在2015年《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中隨機抽取湖南省的五個縣,整理相關數據后,結果如下:
為了方便觀察比較,筆者根據各縣人均GDP的大小對各縣從上到下進行了排列。通過表格數據,我們看到臨澧縣人均GDP最高,達到了2.8425萬元左右,同時人均貸款余額也最高,為1.4600萬元。人均GDP最少的祁東縣,人均貸款余額也最少,僅為0.5289萬元。而人均貸款余額的變化趨勢與人均GDP基本一致,人均GDP越高,人均貸款余額規模也越大。
2.第一產業增加值/總產值。第一產值增加值/總產值能夠直接表現出當地第一產業(農、林、牧、漁業)在當地經濟中的地位,同時能夠間接反映出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經濟地位。而第二和第三產業在當地經濟中的比重恰好又能體現該地區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水平,一般來說地區工業化與現代化水平越高,地區經濟發展的越好。而金融作為經濟的核心,一般來說在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就越大,那么相應的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也相應越高。筆者通過對2015年《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觀察來看符合理論推斷。因此,第一產業增加值/總產值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呈現負向關系。
3.金融機構數量。保險業是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以保險機構作為金融機構的代表,在這里金融機構數量即指各省份保險機構的總數。保險深度是指該地區全部保費的收入與該地區GDP的比值,反映了保險業在該地區經濟中的地位,從而能夠體現金融服務水平的高低。一般來說,金融機構數量越多,金融服務水平越高。
同時筆者通過對2015年《中國金融年鑒》的統計數據進行比較發現,在東部和中部省份這些金融機構數量相對較多的省份來說,保險密度一般也較大。而在西部那些金融機構分布相對較少的省份來說,保險密度也較低。綜上,金融機構數量與金融服務水平呈正向相關關系。
(二)農戶個人因素
1.農民人均純收入。根據相關研究顯示,農民人均純收入與農戶的可支配收入直接掛鉤,而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戶會在滿足自身基本物質需要的基礎上追求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務。因此,同樣估計農民人均純收入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呈現正向相關關系。
在該處用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大小來體現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根據表4可以看出,隨著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大體上也隨之增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當農民人均純收入大于15000元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與上一組相比并沒有顯著的增加,反而略低于上一組的數值。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在農民人均純收入較高的地區,金融的服務形式和金融產品的類型都較為豐富,向銀行借款并不是融資的唯一渠道。同時投資渠道豐富,農戶通過投資其他金融產品的收益足夠滿足自身收益和再投資的需要,不需要再向銀行借款投資。
2.農戶受教育水平。一般來說,一個人接受的教育水平越高,對于金融產品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就越強,進而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就越旺盛,而金融機構也會順應市場的需求不斷的進入市場,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這樣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在供求關系下就會達到更高的水平。而根據2015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顯示,從2011年到2014年這四年的時間里,高中和初中的學校數量都在逐年減少。本來在我國農村和城市的教育水平就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農村教學機構的數量再減少,那么農村居民的整體素質將會進一步降低,從而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減少,最終通過市場機制影響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
四、提高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發展特色產業,尋求多元增收途徑
在之前所分析的影響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因素中,有多個因素直接與當地農村的經濟水平有關。因此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戶脫貧致富是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必由之路。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因地制宜的發展特色產業。例如,在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形成以該種礦產資源為中心的產業鏈,包括開采的上游企業和加工銷售的中下游企業,這樣不僅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更能為當地富余的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
(二)政府加強政策引導,刺激機構加大支農力度
在當前,政府應該逆市場機制地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扶持力度,從而在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推進實行差別化準備金制度的進程,堅持支農支小的基調不變,從而降低農村金融機構向中低收入農戶提供金融服務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實施差別化的監管方式,為在經濟基礎薄弱地區開設分支網點的金融機構開辟綠色通道,降低當地金融市場準入門檻。在降低門檻的同時,更多新型金融機構進入市場當中,促使市場競爭機制形成。
(三)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加強金融知識宣傳
農戶教育水平是影響農村金融服務的一個重要因素。解決好農戶的教育問題,是增加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途徑之一。從整體上來看,可以通過延長義務教育年限來提高農戶教育水平。我國現在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建議將高中階段的學習納入到義務教育的范圍內。另外在學校學習的階段,不能只進行考試科目的學習,同時還應該加強素質教育,學校可以多開設一些通識課,在這些通識課上就可以請金融機構的專業人員來進行金融知識的教育和普及。
參考文獻
[1]Honohan,Patrick.2004.Household Financial Asset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32(11):493-500.
[2]Stijn Claessens.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A Review of the Issues and Public Policy objectives.Word Bank Research Observ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16(2):79-117
[3]Beck Thorsten,Maria Soledad Martinez Peria.2007.“Researching out:Access to and Use of Banking Services across Countri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85(1):234-266.
[4]徐敏.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J].西部金融,2013(03):59-63.
[5]李明賢,李學文.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的現實考量與分析[J].調研世界,2008(8):17-22.
[6]姚耀軍.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狀況分析[J].財經研究,2006(04):103-114.
作者簡介:駱伽利(1996-),女,漢族,湖南常德人,湖南農業大學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農村金融;蔡洋萍(1982-),女,漢族,江西宜春人,金融學博士,湖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博士后,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村金融、中小企業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