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武+鄒洲
摘 要:事物的發展變化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和人文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我國小學體育教育的發展變化也不例外,本文通過下面幾個方面來闡述體育教學中的一些方法的變革,并對其可行性做出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并最終得出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關鍵詞:當代;體育教學模式;發展趨勢;程序教學模式
體育教育課程是學校一項很重要的課程,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完善,其對個人以及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促進了相關行業的發展。我國現早已設立將全面開展素質教育和體育課程體系作為重大改革的目標,體育教學的模式也從以前的單一性到目前的多元化模式發生了質的飛躍。如何來發展小學體育教育,這是教師與學生互動過程中、在教學與學習過程中所產生問題的綜合反應,如何教,怎樣才能教好以及最終結果都反映出了發展的方向。我們需要辯證完整的看待問題,客觀真實的評價教學,在實踐中總結和掌握技巧和方法,從而為小學體育教育發展找到一條正確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此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一、如何讓學生的正確的認識體育
體育不僅僅是形體之美也是藝術之美,蘊含著很高的文化內涵,要科學的認識其本質,不僅從身體感應也從心理感受等各個層面了解體育的好處和作用,通過體育運動,不僅可增強學生的體質,更拓寬了他們的眼界和樹立了良好的道德情操,通過模仿、練習、競爭等方式重新認識世界和樹立新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提高其整體素質和綜合素質,從而為自身服務。我們應培養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積極性,認識到體育對自身發展所起的巨大的作用,自愿的學習,同時要培養體育精神,釋放體育能量,增強自律性和自信心,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潛能,從而更好的適應學習和社會生活。
二、如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做好相互溝通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好的溝通更能提高認知水平。良好的關系可以促進甚至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及主觀愉悅度,像一劑強心劑大大提高教學水平,使學生能夠愛屋及烏,主動從事某項體育活動,并便于教師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和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過去,我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過分的強調了老師的作用,而忽略了學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從而降低了教學質量和速度。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就像“周瑜打黃蓋”必須一個愿意打一個愿意挨,否則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通過降低教師絕對的權威形象,以一種更親近、更和諧、更理性的形象融入到學生中間,方能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從而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和信任基礎,所以良好的溝通和表達非常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做好觀察,善于溝通和交流,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
三、重視體育能力的培養方法
什么是體育能力?體育能力是一種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識、技術、技能和智力構成的一種個性身心品質的綜合體,這一綜合體在體育運動中表現出來就是能順利的成功的完成一系列體育活動的實踐。那么,該如何培養體育能力?是全面發展還是取其一?我們都知道體育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所能充分利用的時間不多,經歷也是有限的,個人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做到面面俱到,應該因地制宜、量才而用的學習一種或幾種運動技術,從而培養自身的體育能力,也更容易持之以恒。無論是從自身的健康角度說,還是從走入社會后所能適應的角度說,都可以比較容易的培養成自身習慣和興趣,從而利用在學校中獲得的“體育能力”為自己的健康與生存服務。 但能力的培養需要經歷艱難的過程,不可拔苗助長,更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所幸的是很多人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并做了積極的改正和總結,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些變化和可喜的成績,更加注重能力培養的正確方法和效果,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四、評價在體育教學中該起何種作用
做一項事情可能只需要一個結果,然而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教學評價就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了解、評估和激勵教學的作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只看待結果,而忽略了學生在培訓過程中的評價,因此學生實際狀態和學習成果得不到很好的表現和反映。我們應該從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深入的做出評價,從而為教學本身提供可依據的客觀證據和支持。不能單一的看待最終結果,更應該注重整個過程的發展并及時做出相應的評價,評價的方面可以多樣化,比如從教學方法、教學時間、體育運動的選擇、人員的配備以及客觀場地等等做出綜合性的評價。我相信,這種體育教育模式的改變能更加全面的為小學體育教育的發展提供持久和鮮活的生機和動力,促進其向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評價應該是體育教學的催化劑、強心劑和調和劑,而不是滯后其發展的或無實際作用的廢用劑。科學和正確的評價也很重要,要有相關的評價標準和指導數據,做好統計和對比工作,不斷完善評價方法,從而更好的指導實際工作,這也是需要研究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方向。
五、結語
總之,我國小學教育的發展正在被逐步的完善和加強,可以相信,在未來將會體現出其真正的價值,從而為社會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楊建生.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西安體育學 院學報,1999(2).
[2]王順堂.體育教學模式及其功能[J].沈陽體育學院學 報,2001(1).
[3]毛振明.體育教學模式論[J].體育科學,1998,18(6).
[4]吳志超.現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