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賈育梅++++++張鵬睿++++++王廣
[摘要] 目的 調查比較全科醫學專業和其他專業碩士研究生對全科醫學的專業認知和學習效果。 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行設計問卷調查的方式,配對比較和評估2014年9月~2016年7月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研究生(40名)和其他專業(40名)對于全科醫學的認知和認可度,學習方式、效果,畢業后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意愿及顧慮,從事慢病管理意愿等。 結果 調查發現,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對于全科醫學的認知度以及對分級診療、慢病管理的興趣明顯高于其他專業研究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認為,全科醫學學習有助于未來擇業,社區擇業意愿明顯高于其他專業,仍有工作環境、收入和學術地位、專業發展等方面的顧慮存在,但比率明顯低于其他專業研究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兩組研究生均贊同社區實習和病例討論學習方式,均期待增加國際間交流學習,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通過全科醫學碩士研究生教育模式,促進碩士研究生對全科醫生職業的認知和準備,學習效果良好,可以為慢性病管理儲備人才,應該進一步支持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碩士教育。
[關鍵詞] 全科醫學教育;慢性病管理;研究生教育;認可度;學習效果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6(c)-0059-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understand and learning effect of general family medicine (GFM) in master postgraduates major in general practice (GP) and other directions. Method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GFM, study method and effects and the willingness serve in a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in master postgraduates of GP (40 cases) and other majors (40 cases)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14 to July 2016. Results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were more interesting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han other majors, so di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GFM (P < 0.05).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thought learning GEM would be benefit for future occupation. The willingness to serve in a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and to engage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was stronger in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than other majors, although there were concerns about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income and academic stat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ut this ratios in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ther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P < 0.05). A case-report based learning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hospitals was well accepted by all of the master postgraduates, and they expected mor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P > 0.05). Conclus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GP provides suffici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understanding of GFM, which are helpful for master postgraduates in employment preparation and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So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GP should be further supported.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ce educatio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cognition; Learning effect
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在所有的發展中國家,心腦血管病、癌癥、糖尿病、慢性肺病四類最重要的慢性病是導致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這四類疾病也成為關注的要點以及慢性病管理和防治的重點[1]。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構建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探索建立包括醫療聯合體在內的慢性病干預的全社會網絡體系和分級診療策略,協同為慢性病患者提供醫療護理康復等服務,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慢性病防控的第一防線[2]。而社區全科醫師的整體素質是關系到慢性病分級管理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全科醫師的綜合素質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此,提高全科醫生臨床水平,發展全科醫學教育是我國實施慢性病管理、分級診療等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保障和必經之路[3]。
目前,我國對全科醫生的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等開展了很多培訓教育工作,并且出臺了全科醫學??漆t師培養標準、全科醫學??漆t師培訓基地細則等各種制度和標準,針對全科醫學繼續教育項目進行規范化管理[4],但對在校醫學研究生教育階段的全科醫學教育模式和教育效果卻鮮有研究進行專項討論。本研究針對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研究生教育階段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效果進行專項調查研究。旨在調查和評估目前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對全科醫學、分級診療和慢性病管理的認知和認可度,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效果,以及畢業后工作意愿和顧慮等,以期優化全科醫學課程設置和教育方式、方法,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全科醫生,最終提高全科醫學教育水平和慢性病管理水平。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2014年9月~2016年7月首都醫科大學在校全科醫學三年級碩士研究生共40名作為調研對象,其中,男14名,女26名;并按年齡、性別及入學成績匹配同期其他臨床專業碩士研究生40名作為對照,其中,男14名,女26名,內科學專業20名,外科學專業10名,婦產科專業10名。其他專業研究生以往均未接受過系統性全科醫學教育。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與其他專業研究生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根據研究目的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訪談調查內容包括對全科醫生的認知和對分級診療、慢性病管理的了解,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學習的必要性,全科醫學的學習效果和方式、方法等,去社區或基層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意愿及顧慮等共20項內容。比較全科醫學和其他專業研究生對全科醫學的認知度和學習效果,探討目前在校全科醫學研究生教育對提高全科醫生素質、促進全科醫學人才儲備和培養的作用和不足之處。問卷由首都醫科大學研究生處教師發給調查對象,而后由教育處老師進行問卷收集和數據統計。對結果評價者和數據分析者均設為施盲對象,聘請第三方人員負責數據管理與評價,避免資料收集和數據分析過程出現人為因素而影響結果。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Epidata數據庫進行數據錄入和管理,采用SPSS(V 20.0)統計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80份,回收率為100%。
2.2 有關全科醫學的認知和認可度調查
調研對象中,表示“以往曾聽說過全科醫學”者在兩組研究生的比例均不足一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經過研究生階段學習之后,大多數全科醫學專業的研究生充分了解學習全科醫學的必要性和專業特點,全科醫學專業更多學生認為全科醫學應作為所有專業的基礎課之一,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提示全科醫學專業的學生對于全科醫學的專業認知和認可度更高。見表2。
2.3 對于全科醫學學習方式看法
兩組大多數學生贊同到社區實習的方式,認為病例討論是最佳的學習方法,并且兩組研究生都希望能通過國際間交流學習得以啟發和提高,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4 對于分級診療、慢性病管理的認識
全科醫學專業較其他專業研究生更了解分級診療,對于慢性病管理更有興趣,更能認可全科醫學是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方式,而且更多全科專業的研究生認識到預防對于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所以經過研究生階段學習后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能更好地理解全科醫學和慢性病管理的意義和重要性,認知度明顯好于其他非全科醫學專業的研究生,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5 對于未來擇業和專業發展的想法和顧慮
與其他專業研究生比較,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認為全科醫學學習有助于未來擇業,工作穩定性高,對于未來社區開展全科醫學和慢性病管理的工作有較充分的思想準備,社區擇業意愿明顯高于其他專業,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全科醫學研究生仍有工作環境、收入和學術地位、專業發展等方面的顧慮存在,但比率明顯低于其他專業,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3 討論
慢性病已經成為21世紀危害人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科學管理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至關重要,有助于減輕患者個人和國家的醫療和經濟負擔,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實施不同級別醫院協作,科學而完善的分級診療、慢性病管理是醫療體制改革和發展的重要部分[5]。在慢性病預防與治療、康復等方面全科醫學的價值進一步凸顯,對社區全科醫生的要求也相應提高。WHO對全科醫生的定義是:全科醫生為每一個尋找醫療保健的人提供綜合性醫療保健服務,必要時也安排其他衛生專業人員為其提供有關服務;職責是提供高質量、綜合的、持續的和個體化的保?。荒軌驗榛颊咧朴啽=》桨福x擇經濟效益比較好的措施;通過有效解釋和幫助,開展健康教育,代表社區倡導健康促進活動,管理健康資源,利用衛生資料,在衛生系統內與個體或組織一起工作,滿足患者和社區的要求[6]。因此,全科醫學更加注重社區常見病和慢性病的綜合防治,強調健康教育、咨詢和康復相關的全程綜合醫護服務。
目前我國大多數的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年齡老化,專業知識與臨床能力老舊不足,在臨床醫療和慢性病管理方面極其薄弱,缺乏預防、康復、家庭照顧、健康咨詢等相關知識和技能,達到慢性病管理等的職責要求尚需提高[7]。也因此,國家教育部、原衛生部提出要加強全科醫學教育,培養出一大批合格的全科醫師,為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服務[4]。要求醫學生通過掌握全科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區常見病、多發病和解決社區常見健康問題的能力,能運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以維護和促進健康為目標,向個人、家庭、社區提供融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為一體的基層衛生服務,達到社區衛生服務相應崗位的職責要求[8]。我國多數地區的社區醫生和基層醫生沒有接受過全科醫學教育,全科醫師的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全科醫生的培養工作任重而道遠[9]。
2011年開始首都醫科大學等5所高校開始培養全科醫學碩士、博士研究生,經過了本科階段的系統學習,初步掌握基礎醫學知識和理論,進一步的研究生階段學習有助于確立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進一步系統學習和實踐本專業相關理論和知識[10]。高校開展研究生階段的全科醫學教育是更高階段的教育,充分學習和實踐后的全科醫學教育,可以為全科醫學工作提供和儲備更優秀的人才。
要實現全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了解研究生階段的醫學生對于全科醫學的認知度和認可度,以及進行相應的教學方式及教學效果評估。因此,本調查包括對全科醫學學習的作用和意義(包括學習的目的和必要性、學習方式、方法等項目),對全科醫生的了解,去社區或基層工作意愿及顧慮,對分級診療、慢性病管理等政策的認識等共20項內容。雖然多數研究生之前未曾聽說過全科醫學專業,但經過碩士研究生階段學習后,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較其他專業研究生更加認同全科醫學,認識到全科醫學不同于其他專科體系的特點和重要性,對于慢性病管理的意義和興趣明顯提高,而且其他專業的醫學研究生也有認為有必要了解全科醫學,表明醫學生已經開始意識到全科醫學的重要性。
在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上,由于臨床醫學尤其全科醫學的特點,要求醫學生結合臨床,用于實際,對于患者,尤其慢性病患者的接診、臨床評估、處理和長期管理、教育,不僅涉及到專業知識更加考驗臨床實踐能力,因此通過到社區實習和進行病例討論的模式,更加真切地接觸患者,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提高臨床能力。在北京世紀壇醫院的研究中,通過導師組模式,結合臨床、康復和預防等多學科共同帶教全科專業醫學生,提高了學生臨床技能和綜合素質,進而培養出高素質的全科醫學骨干人才[11]。首都醫科大學在全科醫學概論課程見習中運用“案例為中心、問題為基礎”的情景式教學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12]。本研究也提示研究生對于到社區實習和病例討論的學習方式非常認同。
未來擇業意愿是考評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普遍認可全科醫學專業,畢業后愿意去基層、社區工作,同時普遍存在工作環境、地位、收入、發展等顧慮。因此,在發展全科醫學教育的同時改善全科醫生的待遇和就業環境也很重要。只有在全科醫學教育和全科醫生職業發展兩方面共同促進,才能產生最終良性互動效應,共同發展[13]。在研究生畢業職業規劃中,是否對所學專業的職業特點有充分的認知和未來職業發展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能否堅持本職業、減少職業倦怠的核心。全科醫學教育真正能夠發展壯大,必須一方面重視全科醫學教育,建立質量考評指標體系,加強師資力量,落實經費、培訓基地等,并將全科醫學教育納入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中;另一方面應通過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認知培訓讓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前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長期規劃,才能在畢業后得到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14-15]。形成專業學習和就業需求的有效激勵機制和良性循環,才能切實促進和發展全科醫學專業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全科醫生,更好地完成分級診療和慢性病管理任務。
另外,目前我國的全科醫學教育和慢性病管理起步晚,缺乏經驗,有必要了解國外全科醫學的發展歷程和經驗教訓,借鑒和促進我國的全科醫學發展。比如英國全科醫學培訓和綜合評估管理經驗以及建立電子檔案制度等對我國的全科醫學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示[16]。澳大利亞全科醫學發展比較早,而且已經有比較完備的全科醫學教育體系。在醫學本科教育過程中就滲透了全科醫學的理念和進行相關技能培訓。在畢業之前,醫學生要參加一段時間的城市和鄉村全科醫生實習,使醫學生在校期間就掌握了全科醫學基礎知識,并對基層全科醫生工作的內容和重點初步了解,培養醫學畢業生從事全科醫學工作的信心和興趣,引導醫學生選擇全科醫生工作作為終身職業[17-20]。在醫學教育國際化和標準化的趨勢下,全科醫學教育可采用兩個策略。第一,引進來的策略,即把國外先進的全科醫學教學、培訓、研究、倫理和技術引進我國。第二,走出去的策略,即發展高水平的全科醫學并走向國際。
總之,通過評估、探索和完善全科醫學教育培訓和實習制度,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結合我國本土疾病和醫學特色,適應現代醫學體制和模式的轉變,結合慢性病管理特點,融合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浦R,從而形成一個獨特的防治結合的全科醫學??浦R體系,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科醫學研究生教育體系,對于緩解慢病管理要求下,國內基層及社區衛生服務對高素質全科醫學人才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1-22]。因此,高等醫科院校應積極構建全科醫學專業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在研究生階段培養更高素質的全科醫學專業,不僅促進全科醫學高等醫學教育進一步完善教學方式、方法,與國際接軌,而且順應時代需求,為國家的分級診療、慢性病管理培養更多人才,有助于我國醫改的順利實行。
[參考文獻]
[1] WHO.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14 [R/OL]. http://www.who.int/ nmh/ publications/ ncd-status-report-2014/en/.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4:298.
[2]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11/content_ 10158.htm. 2015-09-11.
[3] 王麗華,龐棟,劉霞,等.全科醫生在社區慢病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5,4(a):185-186.
[4] 葛運運,徐靜,周亞夫,等,我國全科醫學發展歷史與現狀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7A):2201-2203.
[5] 胡建平,饒克勤,錢軍程,等.中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經濟負擔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2007,3(15):189-193.
[6] 李長明.關于當前醫療改革、社區衛生服務和全科醫學建設的三點思考[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1):1-2.
[7] 肖純怡,程曉明.全科醫生隊伍建設與全科醫學教育現狀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3,6(8):642-644.
[8] 高圓圓,謝波,孫子林,等.醫院-社區-患者-志愿者一體化慢病管理新模式的構建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 16(8A):2624-2626.
[9] 陸媛,于德華,潘瑩.國內外全科醫學師資標準現狀及建設設想[J].中國全科醫學,2015,18(21):2493-2497.
[10] 王以新,廉京雷,楊杰,等.我國在校醫學生全科醫學教育的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13):1552-1555.
[11] 張晶,魏楊.導師組模式在全科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33):190-192.
[12] 邵爽,杜娟,趙亞利,等.“案例為中心、問題為基礎”的情景式教學法在全科醫學概論課程見習中的運用[J].繼續醫學教育,2016,30(12):48-49.
[13] 郭躍偉.構建高等醫學院校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全科醫學教育中的良性互動[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3(3):216-239.
[14] 崔媯,王芳,許燕,等.醫生職業承諾對職業倦怠與工作要求關系的調節作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5,29(2):134-138.
[15] 丁燕華.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認知度與職業發展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5):79-84.
[16] 姚彌,齊建光,周國鵬,等.英國全科醫學培訓中工作場所評估與電子檔案介紹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31):3845-3849.
[17] 龍庭鳳,沈麗達,趙敏,等.醫學生評判性思維現狀調查[J].中國醫藥科學,2015,5(4):118-121,131.
[18] 張曉玲,韓建軍.澳大利亞與中國全科醫學教育的比較和思考[J].中國全科醫學,2004,7(5):302-304.
[19] 黃幀檜,丁伯平,王娟,等.醫學不同專業藥理學雙語教學的特點[J].中國醫藥科學,2015,5(3):75-76,113.
[20] 王欣怡,崔爽,段麗萍.澳大利亞全科醫學教育考核評估體系及啟示[J].中國全科醫學,2004,17(29):3407-3409.
[21] 李芳健,王家駿,王培席,等.我國全科醫學教育的PEST分析及策略選擇[J].全科醫學教育研究,2013,16(1A):69-71.
[22] 楊韻菲,張瑾.對高等醫學院校開展全科醫學教育的若干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07,6(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