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月華
摘要:毛澤東的詩詞是其人格和歷史的結晶,他的奮斗與革命的激情匯聚在具有氣吞萬里氣魄的詩詞當中,特別是反映在詩詞中所用到的大氣語言、呈現出的大氣意象上。本文探討了毛澤東詩詞的語言和意象特征,論證了大氣的語言和意象是其氣質在詩詞中的外在表現形式。
關鍵詞:詩氣;語言特征;意象;毛澤東詩詞
毛澤東的一生是充滿浩然正氣和奮斗的一生,他所創作的詩詞作品展現了詞人包舉宇內、雄視千古的博大胸懷。2013年在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之際,唐雙寧先生在12月2日的《光明日報》上發表了文章《毛澤東的氣質》,2014年《新華文摘》予以轉載。至此,通過描述日常小事及處理政務等國家大事,毛澤東的英雄氣質、天下氣質、求真氣質、善事氣質、自信氣質、率真氣質、幽默氣質等十大氣質被形象貼切地描繪出來。毛澤東的氣質是其天資、學識、品格及其長期革命實踐磨煉的結果。這種氣質是一種內在之氣,是一種超越具體物象的審美層面的美。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詩人將內心的情感、認知等心理體驗以語言和意象予以固化,形成外在之氣。要研究毛澤東詩詞,就無法回避詩氣這一重要的美學范疇及其在詩詞中的表現形式。
一、詩氣與詩語及意象的關系
詩氣是審美體驗主體之氣,生發于詩人的內心,此時的詩氣是形而上的、內存狀態的氣。詩詞語言是詩氣的物質載體,其所承載的詩氣是可以感知的、外存狀態的氣。詩語以平仄、韻腳、對偶等外在節奏顯示氣的運動軌跡。因而詩人在詩詞的創作過程中非常重視遣詞煉句,字斟句酌,力求詩句所顯現的節奏能夠與內心之氣相吻合。意象是客觀物象與主觀情志相統一的產物,是詩語的內涵,能夠集中體現“氣”的本質。客觀的物象需經過詩人的靈感點化和構思,才會帶上詩人主觀的情志,變為意象。概括性的意象能夠承載詩人對情感體驗的抒發,是詩“氣”的焦點。詩人總是能容世間萬物于自己的筆下,借景抒情、狀物言志。詩語和意象都注入了詩人的主觀情志,是詩人氣質的外在表現形式。要研究毛澤東獨特的個人的氣質,就無法忽略其詩詞的語言特點和其所運用的意象特征。
二、毛澤東詩詞的語言特征
作為語言的藝術,詩詞可以展現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和復雜微妙的內心世界。毛澤東詩詞的語言都是經過反復錘煉的,具有大氣磅礴之感、雄渾壯闊之妙,及富創造性。這種豪邁奔放,氣勢雄勁的詩風不僅可以通過其所描寫的理想抱負、人生感悟等詩歌內容反映出來,也能通過詩詞中的具體詞匯和呈現的意象等外在形式反映出來。毛澤東語言的豪放大氣與創造力主要歸功于他崇高的理想追求、奇特的想象和有勁的文字運用。具體可以從節奏、表現手法、詞匯的選擇三個方面來體現。
從節奏上來看,毛澤東詩詞的語言韻律極為和諧,節奏非常鮮明,平仄整齊規整。以《長征原詩》為例,在這首詞中,毛澤東特別注重選詞和平仄交替,平仄的排列非常有規律:在出句中是交替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樣的節奏可以產生聲音的高低長短、輕重緩急之分,節奏抑揚頓挫、優美和諧,能夠達到積極的表達效果,增強詩詞的感染力。另外,如《念奴嬌·昆侖》、《卜算子·詠梅》、《清平樂·六盤山》、《沁園春·雪》、《采桑子·陽》等都是節奏鮮明、格律規整的詩詞。
從表現手法上來看,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使其語言鮮明生動、絢麗多彩。如在《念奴嬌·昆侖》這首詞中,作者采用了比喻(飛起玉龍三百萬;人或為魚鱉)、擬人(閱盡人間春色;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設問(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排比(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等修辭手法。這首詞寫于1935年10月,毛澤東帶領的中國工農紅軍,即將到到陜甘寧根據地,取得萬里長征的勝利。此時詞人翻越岷山,經過昆侖,看到高大雄偉的昆侖山脈,想到了改造大自然和改造社會的偉大理想,他相信依靠黨和人民的力量,一定會消滅帝國主義。這樣出神入化、神采飛揚的遣詞造句,將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宏偉情懷和浪漫主義情懷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
從詞匯的選擇上看,博大壯闊景觀的名詞、迅疾凌厲、剛健有力的動詞、表示巨大夸張的數詞、亮麗的、對比鮮明的顏色詞、表示程度深、范圍大的副詞是毛澤東比較鐘愛的。
從詩詞的題目上看,地名在毛澤東詩詞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詠懷詠物類的有《念奴嬌·昆侖》、《菩薩蠻·黃鶴樓》等;山水類的有《浪淘沙·北戴河》、《七絕·莫干山》、《七絕·五云山》、《七律·登廬山》、《念奴嬌·井岡山》等;軍旅類的有《憶秦娥·婁山關》、《清平樂·六盤山》、《菩薩蠻·大柏地》等。以《念奴嬌·昆侖》為例,詞人以浩大荒莽的昆侖山為吟詠對象,托物言志,反映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包容宇宙的博大胸襟;《清平樂·六盤山》通過對紅軍翻越六盤山時詞人的所見所感,抒發了長征即將勝利的喜悅和豪邁之氣。
動詞當中,較為典型的有《水調歌頭·游泳》中的“飛”、“立”、“截”和“出”,充分展現出中國人民征服自然的氣魄和決心;“馬蹄聲碎,喇叭聲咽”(《憶秦娥·婁山關》)中的“碎”和“咽”栩栩如生地描繪了紅軍通過婁山關時的聲勢浩大和緊張氛圍。
數詞中“萬”和“千”是最有力量的。在毛澤東已發表的詩詞中,“千”出現了二十多次,“萬”出現了三十多次。如僅在《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這首詞中,“萬”字就出現了三次,“千”字出現了兩次。這首詞上半闕主要描繪了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的情景,下半闕展現了第二次反圍剿必將取得更大勝利的前景。其中“萬木”襯托了根據地紅軍作戰的氣氛;“千嶂”指許多高山,是為了襯托戰斗的激烈;“二十萬軍”指蔣介石再次集結的軍隊,向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大圍剿;“工農千百萬”指的是在毛澤東的帶領下,在兩次大圍剿的間隙,紅軍在游擊區和新老革命根據地發動的數十萬群眾。這些數詞有實有虛,卻都能夠體現詩人的寬闊胸襟和客觀物象的雄偉壯大,形象簡潔地描繪出兩次大圍剿的情況和詞人的豪邁自信氣質。
顏色詞中紅色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太陽的顏色,代表了熱情和旺盛的斗志,象征著革命和先進的力量,也象征者為共產主義理想奮斗不息的革命斗志。其色彩明麗,能給人留下深刻地視覺印象。毛澤東對紅色情有獨鐘,在其六十多首詩詞中,“紅”字出現了二十多次,有“紅霞”、“紅裝”、“紅軍”、“紅旗”。其中“紅旗”的紅色出現的頻率最高。有井岡山上的紅旗、武夷山上的紅旗、六盤山上的紅旗、保安城頭的紅旗、紅軍手中的紅旗等等。毛澤東詩詞中色彩最絢麗的應屬《七律·答友人》。短短的八句詩中,出現了“白云”、“翠微”、“斑竹”、“紅霞”、“連天雪”和“盡朝暉”六處直接或間接的顏色詞。詞人正是借著這些絢麗多彩的顏色詞,抒發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副詞當中,詞人對“更”和“盡”等表達范圍最大或程度更高的副詞情有獨鐘。“更喜岷山千里雪”(《七律·長征》)表達了紅軍翻越了岷山的喜悅之情;“更加眾志成城”(《西江月 井岡山》)表明了詞人戰勝敵人的豪情壯志。“今朝更好看”(《菩薩蠻·大柏地》),是詞人在描繪完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川風景,表達了詞人樂觀豪邁的胸襟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層林盡染”(《沁園春·長沙》)描寫了景色之美;“六億神州盡舜堯”(《七律二首·送瘟神》)贊美了人民群眾創造人間奇跡的英雄氣概。
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作家的性格、氣質和情感。古往今來,凡是心胸開闊、意志堅定、志向遠大的詩人,總是能將自己豪邁奔放的性情匯聚于自己的作品,創造出意境高遠、大氣磅礴的詩詞作品。
三、毛澤東詩詞的意象特征
意象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寫作風格。“毛澤東作為領袖、作為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其心胸無比廣闊,其眼界之高、氣魄之大,無人能及。他的詩詞把豪放派詞風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讀來慷慨激昂,熱血沸騰,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是當今最為成功的東方大意象詩。”(馬連禮, 2000: 180)他關注人民的命運,關心國家的興亡,善于捕捉現實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題材,用新穎獨特的、個性化的意象來表現他的偉大情懷和遠大理想。從內容上看,毛澤東詩詞中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自然意象上,廣闊、特定的空間事物使用較多。毛澤東的胸襟開闊,性格大氣豪放,他時常選擇廣闊而又特定的空間事物來展現獨特的精神氣質和豪邁之氣。這些意象是毛澤東壯闊胸襟、崇高氣節的生動寫照,也形成毛澤東詩詞雄渾奔放的風格特征,并構成毛澤東雄放恢弘的詩詞寫作基調。其最突出的空間意象有“山川”、“江河”、“天”、“大雕”、“鷹”、“風雪”。毛澤東筆下的山有“山舞銀蛇”、“蒼山如海”、“踏遍青山人未老”“萬水千山只等閑”等,這些高大、崇高的山是為了書寫作者的革命情懷,贊美英勇的革命紅軍。《沁園春·雪》是毛澤東的經典之作,里面運用了“雪”、“河”、“山”、“天”、“大雕”這些廣闊特定的空間事物,使得整首詞的畫面雄偉壯闊,意境壯美雄渾,氣勢大氣磅礴,情感豪邁奔放。
社會意象方面,體積碩大、形態粗獷、力量超凡的大意象較多。在毛澤東的詩詞中有很多的歷史和神話人物。《沁園春·雪》中出現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幾個朝代的歷史巨人,這些屬于社會意象。詞人予以他們客觀的歷史評價,既肯定他們是英雄人物,也指出了他們歷史的局限性。這充分表達了詩人完成歷史使命的雄心壯志和革命熱情。《七律·答友人》前四句借用舜妃娥皇、女英的神話,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對故鄉的眷戀。
毛澤東詩詞的巨大魅力源自其意象的宏博壯闊。象隨意生,大象生大意,大意象出大心胸。(張智中, 2009: 42)
四、結束語
毛澤東深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和獨特的個性,使他有了改天換地的遠大抱負、包容萬物的寬廣胸懷、悲天憫人的歷史情懷,正是這一切匯聚成了其內心的一股浩然之氣。在詩詞創作的過程中,詞人將這股浩然之氣予以固化,形成了語言文字。語言和意象是氣質的外在表現形式,本文對毛澤東詩詞的語言和意象特征進行了總結歸納,以期人們更好地理解這股獨特的浩然之氣。
參考文獻:
[1]唐雙寧.毛澤東的氣質[J].人民文摘,2014(4):8-9.
[2]馬連禮等.毛澤東詩詞縱橫論[M].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3]張智中.毛澤東詩詞的靜態意象及其英譯——以“山”為例[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3):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