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偉均+李淑明+邱乃昂+陳雪玲
摘要:從園林設計的角度,分析探討了東莞市區道路綠化的交通安全,具體包括道路平面交叉和立體交叉的各類交通島的綠地和行道樹綠帶、綠化分隔帶、公交站綠化以及高速路出入口綠地等各類有關交通安全的綠化設計方案。通過調查研究,認為東莞市區交叉字路口的綠化帶基本符合我國行業標準《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其道路綠化設計有長遠的交通安全考慮,以實現道路綠化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東莞;道路;綠化;安全;設計;探討
中圖分類號:S73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077-03
1 引言
東莞市近10余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已逐步成為珠三角的都市區域。繁忙的道路交通是其顯著特征之一。人們在城市生活提升的背景下,提出了道路綠化要服從交通安全的迫切需求。例如東莞市有網民提到幾處街道綠化帶太濃密,遮擋視線、影響出行安全,談及道路候燈區的綠化帶由于園林植物長得高大茂盛,最高的超過1 m,認為路邊種上茂盛的花草,本來是好事,但長得太高遮擋了視線,以致于渠化島的拐彎處,無論是司機還是行人或騎行者都很難看到交叉運行的對方,從而提出道路綠化要有安全功能。筆者從城市園林工作的角度考慮,認為道路綠化是道路結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城市生態系統和交通安全系統的重要組成。為此,對東莞市區道路的安全綠化設計提出以下分析和探討。
2 東莞市區交通路口綠化帶的交通安全設計特點
2.1 現狀
東莞市域內有:廣深、莞深、常虎、惠江、龍林及廣深沿江高速等多條高速公路以及G107、S102、S357、S120、S256、S358、S359等多條國道、省道,市內快線還有東莞大道、環城路、港口大道、東部快速、西部干道、北環快速等;東莞市鎮區,例如筆者工作的虎門鎮市區內有主干路:南北向的連升北路、金龍北路、太沙路、長提路和環島路;東西向的運河北路、人民路、虎門大道等。這些縱橫的主干路及其次干路在交叉路口都有交通島綠地。筆者通過多年踏查和駕車觀察,認為全市交叉路口的綠化帶基本符合我國行業標準《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里有關“道路綠化應符合行車視線和行車凈空要求”、“被人行橫道或道路出入口斷開的分車綠帶,其端部應采取通透式配置”,以及“在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行道樹綠帶應采用通透式配置”等相關規定[1]。并認為諸如路口綠化植物遮擋交通視線的問題雖屬于園林養護范疇,但也同時認為此說法為園林設計者提出了有關道路綠化交通安全的長遠思考。
2.2 交通島綠地
交通島綠地可分為平面交通路口的中心島綠地(圖1)、導向島綠地和立體交通口綠地[2]。導向島綠地按其位置及功能又可分為渠化島、分車島和安全島(圖2、圖3、圖4)。交通島的主要功能是引導交通,通過合理綠化,強化交通島的輪廓線,其綠化的根本原則是以低矮種植保證駕駛目標明確和視線通透。
2.2.1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島綠化
(1)中心島綠化設計。中心島即環形交叉口中心島,主要功能是組織環形交通,其綠化多為低矮的草坪、灌木、花卉或簡單的模紋圖案。其布置形式有規則式(圖1)、自然式、抽象式或以草坪為主等。①中心島是多處路口的匯集點,不宜密植喬木,宜以草坪、花卉為主,或選用幾種不同質感、不同顏色的低矮的常綠樹、花灌木和草坪組成花壇。其圖案應簡潔、明快。②中心島中央可種植1株或1叢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喬木。若周圍還有高層建筑物,種植圖案的設計還應該考慮到整體的俯視效果。位于城市主干道的中心島可在島中央添加不遮擋司機行車視線的雕塑、標志、組合燈柱、立體花壇、花臺等。
(2)導向島綠化設計。①安全性設計。根據兩相交道路的兩個最短視距,可在交叉口平面圖上繪出一個三角形,稱為視距三角形,如圖5、6所示。在此三角形內不能有設施、構筑物、樹木等遮擋司機視線的地面物。在布置植物時其高度不得超過0.65~0.70 m,或者在三角視距之內不要布置任何植物。選擇樹種和植樹位置時,不得遮擋信號燈、交通標志和標牌等交通設施,并應處理好與照明地上桿線、地下管線等的關系。②植物選擇。由于該區域對植物高度有嚴格的限制,因此其綠化以布設草坪、花壇為主,或以低矮的常綠灌木組成簡單的圖案花壇,切忌采用大體量灌木叢,以免影響視線。③渠化島平面方案。常見渠化島綠化形式有混合型、綠籬型、單一型三種(圖7)。前者為灌木球—地被植物—草坪;綠籬型常表現為規則的圖案;單一型可單一采用時花或地被植物。
2.2.2 立體交叉綠島
立體交叉綠島常有一定的坡度,通過綠化種植,可保持水土并與道路共同構成利于交通安全的綠化景觀。
(1)立體交叉口綠化設計。東莞立交口綠化多采用規則式,具有構圖嚴整、平穩的效果;而自然式構圖較為隨意,雖景觀自然,但因車速高,觀賞效果不明顯,反而造成散亂的感覺。規則式包括圖案式種植,要求圖案簡潔、其平面或立體輪廓要與空間尺度協調。只有與駕駛視線無關的綠地可以采用自然式與規則式結合或全部自然式的綠化方案,從廣角上表現舒緩與自然的效果。
(2)匝道四周綠化設計。匝道四周由于上下行高差造成坡面,可采取以下3種方法處理:①在橋下至非機動車道或橋下人行上步道修筑擋土墻,便于匝道綠地的植樹、鋪草。②匝道綠地上可修筑臺階形植物帶。③匝道綠地上修防撞墻,其余地面經人工修正后做成坡面,具體為坡度小于1∶3可鋪草;坡度小于1∶4可種植灌木、小喬木和鋪草。
在順行交叉處要留出一定的視距,不得種高桿植物,只可種植低于駕駛員視線的灌木、綠籬、草坪或花卉;在彎道左側可種植喬木或墻狀綠籬,形成動態曲線,以利于引導行車方向。
(3)綠島設計。綠島是互通式立體交叉干道與匝道圍合的面積較大的綠地。種植形式主要采用以下方式:①草坪式,以開闊式草坪為主,草坪上點綴一些有較高欣賞價值的孤植樹、樹叢和花灌木等,以形成疏朗開闊的綠化效果。②圖案式,以宿根花卉、地被植物、低矮的常綠灌木等組成圖案,不宜種植大量喬木或高籬。
3 行道樹綠帶的安全設計
行道樹綠帶以行道樹為主,其寬度根據道路的寬度而定,通常不小于1.5 m[3]。行道樹綠帶主要功能是遮蔭和擋塵隔噪,并標示人行道與機動車道的明確界線。較寬時采用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的配植方式。
彎道或交叉口的視距三角形范圍內的行道樹綠帶在離地0.9~3.0 m的空間內務必保持通透。行道樹株距6 m以上,干高2 m以上,干徑40 cm以下時,少量枝條伸入視距三角形內是允許的,這是由于駕駛員可通過空隙看到交叉口附近的車輛行駛情況,而對于種植于該處的綠籬,其株高要求低于70 cm。
公路的中間分車綠帶,又稱中央分隔帶,一般寬為2~3 m,是公路綠化的重點部位,設計以防眩、引導視線、改善景觀為目的。此外,通過種植形式的變換,可緩解司乘者的路途疲勞。
4 綠化分隔帶安全設計要點
道路中央分隔帶的樹高要有一定的限制,既要防眩又要保持司機視野開闊。樹木在直線或半徑較大的曲線段不宜過高,過高會使小車司機在超車道行駛時產生壓抑感,中央分隔帶喬木高度一般確定在1.5 m左右,灌木高度一般控制在1.2 m較為合適,按照株距的疏密可以分為間隔式分車帶和連續式分車帶。對于彎道半徑較小,且帶有縱坡的路段,中央分隔帶樹高一般確定在1.8 m左右,宜采用植株較為細高的樹種。
5 公交站的安全設計
公交車站綠帶上的喬木,應同時具備遮陽擋雨和安全功能,如樹冠高大濃密,遮蔭、滯水;主干單直、分枝點高、枝下通透好。分車綠帶寬度在5 m以上時,可種植綠籬或灌木并設有護欄。還可做成港灣式停靠站[4],寬度在5.0 m以下的,可全部硬質化。站臺兩側綠帶配植應有整體性,并利于視野開敞通透和車體停靠。公交車站設在分車綠帶上時,需規劃30 m以上長度才能滿足大型公車的停靠,另需留出1~2 m寬的硬質鋪裝為乘客候車使用。
6 隧道口、高速路出入口的交通安全綠化設計要點
(1)人行天橋或人行地下隧道出入口綠化種植應簡潔通透,不能遮擋視線。在交通標志前或橋梁、涵洞前后5m內不栽植高于1.2m的喬灌木。
(2)種植色彩鮮明、造型優美或有特征的植物,可起到標志的作用。
(3)在適當的條件下可結合指示牌、雕像、小品、景石等景觀元素設計綠化。
(4)個別地段甚至可以和街旁綠地、公交車站等功能設施相結合。
(5)高速公路、快速路出入口為利于汽車出入或變速以及回轉車燈時不妨礙司機的瞭望,所栽植樹木應能引導路線和視線[5]。在駛出部位利用縮小視界的方法,引導駕駛員減低車速,舒緩心態,增強安全感。
參考文獻:
[1]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CJJ 75-97[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2]邱乃昂,陳雪玲,莫巧玲,等.東莞市道路綠化規劃設計指南[R].東莞:東莞市交通運輸局,2013(7).
[3]周永東,龍田養.論東莞市行道樹綠帶的種植與設計[J].綠色科技,2013(9):99~102.
[4]李淑明,嚴 朝,陳雪玲,等.東莞市城市道路分車帶設計淺析[J].綠色科技,2014(10):125~130.
[5]嚴 朝,邱乃昂.論東莞市大型工業園區道路綠化設計要點[J].綠色科技,2016(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