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紅娟
中學數學課程發展隨著教育模式的變化而變化,如今數學教育在素質教育模式和應試教育制度的雙重影響下變得重點分布不均,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難以區分教學重難點.作為中學數學教師,以及案例教學課堂的引導者,必須從學生學習需求出發,進行案例設計和運用,切實提高案例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一、設計問題
中學數學教師要想在數學課堂上深入開展案例教學活動并取得建設性教學成果,首先要靈活設計教學問題,給予學生廣闊的探究空間.在案例問題的設計上,教師一定要注意將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以此打開案例教學大門,為案例教學模式的成功奠定基礎.從當前中學生的整體學習質量來看,學生之間的個體學習能力差異性較大,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案例教學課堂中發現問題本質,因此中學數學教師必須要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問題的設計,以此提高學生們在案例教學課堂中的適應能力.問題的設計必須要能夠體現出每一個知識點的挖掘與形成過程,將數學思想滲透到學生大腦中,引導學生去逐步閱讀、思考、探究、歸納、總結題目,以此提高學生們的案例研究能力.
比如,在數學教材必修一《函數的基本性質》的教學過程中,我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設計了靈活、巧妙的課堂問題.首先,依據本節課對函數基本性質的教學要求,我將一些典型的基本函數展示給學生,以此為案例教學課堂做好理論鋪墊.接著,就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單調性、奇偶性和周期性分別結合數學案例題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們去思考函數基本性質的內涵與推導原理.例如,在單調性的講解中,我以案例“函數f(x)=x2-|x|的單調遞減區間是”進行講解,學生們在基本性質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方面得到了顯著增強.
二、增強案例可行性
在中學數學案例教學課堂中,數學課堂教學案例的可行性是案例教學課堂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之處.作為中學數學教師必須要立足教學實際,結合中學數學教材,進行可行性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創造,切實提高整個案例教學課堂的可行性.那么,中學數學教師如何在數學課堂上提升教學案例的可行性呢?筆者認為,數學教師首先要結合學生們的數學學習興趣,通過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們投入到數學課堂案例中,其次教師要讓教學案例與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實際問題相結合,逐步激發出學生們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最后數學教師可以通過任務型教學將課堂任務融入教學案例中,使得學生們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任務必須符合學生們的實際能力,讓學生們在案例教學課堂上逐步樹立自信.
比如,在數學教材必修四《平面向量》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們首先對教材中“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進行認知了解,然后從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與定義、平面向量的理論背景、平面向量的生活實際運用等三方面出發進行案例的選擇和運用.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方面,我通過書本上的典型例題進行結合性講學,教材中的例題經過多年教學實踐的磨練,能夠準確幫助學生實現從未知到已知的過渡.在平面向量的理論背景方面,我則結合數學史進行了數學思想案例的選擇運用與探究,讓學生們能夠了解平面向量這一數學理論在什么樣的問題背景下產生的,它的出現能夠解決什么樣的問題.而在平面向量的生活實際運用方面,我所選擇的應用題案例,以實際生活背景為基礎,提高學生們的理論實際運用能力.
三、加強過程性案例的使用
在案例教學模式中,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們沉浸在數學案例探究的過程中,從而引導他們針對相應數學問題、數學思想、數學理論進行思考與挖掘.因此,中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加強過程性教學案例的使用,并適當提高每一個教學案例的挑戰性,提升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自主理解、自主探究和自主記憶能力.作為中學數學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們去主動學習,因而一定要通過過程性教學案例讓學生們沉浸在案例教學氛圍中,實現質的飛躍.
比如,在數學教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教學過程中,我為了讓學生們對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形成深刻的記憶體系,通過多媒體教學案例給學生們展示了直線與圓兩者間的具體運動過程,即從相離到相切到相交再到相切、相離的過程,讓學生們能夠深入地進行過程性思考探究,提升其主動探究能力.
新時期中學數學課程教學標準對數學教師的數學理論教學遷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要能夠將數學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點與學生所處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案例教學法正是提高教材與生活連接度的重要教學措施.因此,作為中學數學教師,要熟練掌握案例教學法,研究案例教學法在中學數學課堂上的具體運用方法,為學生們提供良好的案例研究空間,提高數學案例課堂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