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鳳霞
課堂提問是初中課堂的有機組成,一個設計精巧的問題,如果無法以恰當的形成呈現在課堂上,那么這不僅會削弱問題提出的有效性,甚至可能會削弱整節課的效率.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精心打磨提問環節.筆者認為,藝術而高效的課堂提問,應該從以下四點著手設計.
一、恰當掌握提問時機
提問時機往往出現在課堂進展的以下三個階段:上課之初、上課過程、下課之前.上課之初的提問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激活他們的興趣,有效導入新課;上課過程之中,恰當的提問能有助于活躍沉悶的課堂氛圍,啟發學生思維;下課之前的提問,能引導學生總結所學,歸納方法.如果在一個恰當的時機提出一個有效的問題,這將能起到承上啟下、拋磚引玉的作用,既能增強學生的興趣,也將引導學生思考.相反,如果問題呈現的時機不當,就算問題設計非常精巧,也將收效甚微,甚至破壞課堂節奏.
例如,在和學生一起學習《植株的生長》這一節內容時,如果這樣導入:
問題1:自然界中,無論是參天大樹還是不起眼的小草,都是由一顆顆剛出土的幼苗發育而來的,那大家知道這一顆顆小小的幼苗要經歷哪些變化才發育成能夠開花結果的大樹或者小草的嗎?
問題1既能吸引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又能引入新課的學習,應該算是一個有效的提問.
在學生探究到了“植物莖的結構”后,也就是整節課到了中間部位,可以擇機提出如下問題.
問題2:同樣是剛出土的幼苗,有的能長成參天大樹,而有的卻只能長成矮矮的小草,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實踐經驗表明,一個精心打造的問題唯有在恰當的時機呈現出來,才能充分體現其有效性,發揮其預期的效果.
二、合理掌握問題數量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師課堂提問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對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檢測,而是側重于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課堂的問題在精不在多.畢竟,一方面課堂時間有限,提問數量過多,必然將壓縮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時間,所以,即使教師提問的有效性很高,學生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分析,在這種情形下,問題最終只能由少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進行解答,這顯然違背了教學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師的問題設計應該是針對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如果問題數量太多,則學生無法區分重難點,這不僅無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反而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干擾,這也就增加了他們的負擔.所以說,初中生物教師要注意控制課堂問題的數量,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教學內容,設計少而精的問題啟發學生更加深刻的思考,促進學生能力更高層次的提升.
三、適當延緩等待時間
筆者在教學觀摩中經常發現,很多學生在教師提問后,無法得到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這直接導致很多學生的認識浮于表面,沒有接觸問題的本質.仔細剖析學生的應答過程,我們可以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首先,學生要集中精力聽清楚問題,但問題進入大腦后,學生要調動相關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來進行分析,有時還需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最終還需用恰當的方式將答案表述出來.上述每一環節都需要時間,因此教師提問應該勇于放緩節奏,延緩等待時間,讓學生有更加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打磨答案,更有助于學生提升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例如,在和學生一起學習《消化和吸收》這部分內容時,在學習完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以及營養物質的吸收之后,提出一個有難度的問題.
問題:為什么說小腸是食物消化和營養物質吸收的主要場所?
這個問題應該說難度不小,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絕大部分學生還是不知如何來回答這個問題,怎么辦?此時需要我們教師及時地引導.
追問:小腸的結構如何?是否可以用來解釋呢?
經過這樣的互動環節,有不少同學回答出“小腸內有小腸絨毛,可以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積”、“小腸絨毛內有毛細血管,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
教師提問后應該給予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問題,也才會有時間去組織應答的語言.
四、科學選擇應答對象
我們的生物教師必須要意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即使他們身處同一間教室,他們的知識儲備、智力水平、思維習慣、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存在著千差萬別.因此,教師將問題呈現給學生之后,不同的學生會有著不同的心理體驗,對知識儲備豐富、思維活躍、創新意識強的學生而言,他們更加喜歡富有挑戰性的高難度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更加有助于他們能力的提升;而對那些知識儲備匱乏、綜合水平一般的學生來講,他們更希望教師能提出一些更具基本性的簡單問題,因為過難的問題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摧殘他們的自信,打擊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讓他們更加畏懼生物課,不愿意參與課堂學習.
因此,教師在選擇應答對象時,要具有針對性,科學化地選擇學生進行解答.難度較大的問題就由學優生進行解答,基礎性強的問題則由學困生進行分析,中檔難度的問題讓能力適中的學生進行解答.唯有如此,我們的問題才能成為對癥良藥,更具針對性地推動學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