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鄉村旅游是通過發展全域旅游來建設美麗鄉村的最佳途徑。安徽省蕪湖市近年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成效顯著,但仍有很大上升空間。政府應統籌協調,建立適合全域旅游時代特點的現代旅游治理機制,通過合理投資,加強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產業布局,三產融合,突出優勢,延長產業鏈條,運用信息化打造全域鄉村旅游,形成全域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全域旅游 美麗鄉村 鄉村旅游 良性互動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7-0060-02
繼2016年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明確了全域旅游作為今后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后,在2017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也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全域旅游。而2017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則指明了鄉村旅游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其思路與全域旅游異曲同工。可以說,發展全域旅游是建設美麗鄉村的有效載體,以全域旅游帶動三產的升級和融合,將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種模式和路徑。
一、全域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對接
1.全域旅游與美麗鄉村的概念
伴隨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和現代旅游業的發展,原有的景區景點旅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的形勢和需求。在當前我國的旅游結構中,非景點旅游占比達到80%,住賓館飯店的游客比重也越來越小,全域旅游的概念由此而產生。
全域旅游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發展思路、發展模式,是發展戰略的再定位。它是指將旅游業作為優勢產業,通過對一定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包括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將區域內的資源有機整合,實現產業的融合發展及社會的共建共享,用旅游業來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理念和模式[1]。發展全域旅游的核心是要從原來孤立的點向全社會、多領域、綜合性的方向邁進,讓旅游的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美麗鄉村,是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具體要求[2]。美麗鄉村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即以多功能產業為支撐的農村更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活力,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依托的農村重現宜居的鄉村生活,以耕讀文化傳家的農村實現文明的更新,融入現代化的進程。
2.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全域旅游
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火爆,農家樂和鄉村民宿發展迅猛,成為旅游扶貧的主陣地。全域旅游的綜合發展理念對美麗鄉村的建設是強有力的推動,每一個村莊都可以在本村內整合資源,將三產融合,帶動本村集體發展,實現共建共享,建設美麗鄉村,也是發展全域鄉村旅游。可以說,鄉村旅游是美麗鄉村建設與全域旅游二者形成良性互動的最佳途徑。
二、蕪湖市鄉村旅游建設的實踐
近年來,蕪湖市美麗鄉村建設成果顯著,采取多項舉措,積極將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轉化為旅游產品,美麗鄉村游成為旅游新熱點。
1.規劃引領、財政支持,統籌鄉村旅游的發展全局
蕪湖市政府通過統籌協調,在全市范圍內布局各縣鄉村旅游發展的方向。為突出地域特色,加強基礎性建設,建立了旅游休閑重大工程項目清單和項目庫,入庫項目為在建及新建旅游休閑重大工程項目。目前入庫項目27個,項目估算總投資81億元。內容涵蓋旅游公共服務保障、重點景區建設、旅游扶貧、紅色旅游發展、貧困戶鄉村旅游“三改一整”、新興旅游業態培育、旅游創業創新和綠色旅游引導等8大工程領域。項目建設資金的來源也有多種途徑,既有社會資本獨立或參與建設的項目,也有中央預算內資金、旅游發展基金等中央財政性資金支持的項目,還包括地方政府獨立建設項目。同時,蕪湖市還著力建立旅游休閑重大工程推進機制,加強服務指導,及時督促檢查項目落實,促進旅游休閑重大工程建設取得實效。
2.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塑造鄉村旅游的個性特色
蕪湖市各鄉鎮堅持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敢于創新,打造“一村一品”的美麗鄉村,取得實效。
2.1凸顯特色,打造精品鄉村旅游路線。目前,蕪湖市3村入選“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南陵縣煙墩鎮靄里村以小格里森林公園為主打,建設生態之鄉;蕪湖縣六郎鎮北陶村水系發達,打造“水上慢城”的名片;繁昌縣孫村鎮中分村將村俗與革命舊址相結合,突出紅色文化旅游。蕪湖市也設計多條精品旅游線路,主推一日游,分別突出生態采摘、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主題,各有特色,滿足不同群體的旅游需求。
2.2以點帶面,豐富鄉村旅游的內涵。蕪湖市通過集中優勢發展特色景區來帶動周邊的美麗鄉村建設,以點帶面,擴大鄉村旅游的覆蓋面,同時,著力挖掘各村落的村居文化或宗族文化,扶持當地特色農產品的種植和深加工產業,從單純的觀光旅游升級為文化旅游,從單一的景點擴大為旅游區。南陵縣的丫山是省級地質公園,被國家林業局評定為“國家牡丹園”,南陵縣通過丫山舉辦的中國(南陵)江南牡丹文化旅游節帶動了當地的鄉村旅游。目前在國標委下達的《第二批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項目》中,全國共立項33個縣(市、區),南陵縣順利獲得國家級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項目立項。蕪湖市繁昌縣以有“皖南張家界”之稱的馬仁奇峰為核心,將周邊的繁昌窯遺址、譚震林將軍故居等景點串起來,再加上特色農產品和多個各有特點的民宿,由點到線到面,形成了慢谷旅游度假區,并獲得省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批準,成為蕪湖市首個省級旅游度假區。蕪湖縣則發揮水道縱橫的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生態農莊,灣址鎮綠榮山莊獲評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三、以全域旅游的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的思考
蕪湖市雖然在鄉村旅游的發展與美麗鄉村的建設上成績亮眼,但也存在不少隱憂。如何趁著全域旅游和1號文件的東風補齊短板,以全域鄉村旅游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呢?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政府統籌,建立適合全域旅游時代特點的現代旅游治理機制
旅游繁榮的背后也存在諸多亂象,且旅游涉及多個部門,需要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目的地建設、財力投入、多方協調等,鄉村旅游也不例外。2016年,鄉村旅游人次達13.6億,是增長最快的領域,鄉村旅游收入達4000億以上,鄉村旅游事業體超過200萬家,但火熱的背后市場問題逐漸出現。而旅游業發展面臨的很多難題需要多部門合作,聯合出臺相關政策,集中各類資源,才能推動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有鑒于此,近年來,旅游行業不斷推進旅游管理體制改革,“1+3”旅游綜合管理體制應運而生,其中“1”是指旅游發展委員會,“3”分別是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和工商旅游分局,一些地方在“1+3”基礎上,積極摸索和創新,形成“1+3+N”多種模式。進入全域旅游時代,必須構建與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全域旅游需要進行資源整合,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應從過去部門單一管理過渡到綜合管理,因而要更好的推動全域鄉村旅游的發展,首先政府須統籌協調,進行旅游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能夠進行綜合協調管理的旅游委,有效緩解綜合產業和綜合監管與原有體制之間的矛盾。同時,要完善行業標準,建立監管規范,促進鄉村旅游的良性發展。
2.支持與合理引導鄉村旅游的投資,注重社會資本與地方資本的聯合
鄉村旅游越來越成為投資的熱點與焦點,2016年我國鄉村旅游投資為3000億。但旅游投資要理性發展,中央1號文件中也明確了從原來的直接引入外來社會資本,到注重社會資本與地方資本的聯合,關注地方適應性,避免出現投資浪費現象。政府相關部門要做好鄉村旅游的布局規劃,協調投資資金的流向,要保證各鄉村發展的均衡性,還要保證發展全域旅游的各環節都有資金投入,不能出現短板。政府要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鄉村旅游合作社,或與社會資本聯辦鄉村旅游企業,不但更切合地方的實際,也是對鄉村旅游富民工程的推進。
3.繼續加強鄉村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鄉村旅游的生態特色
鄉村旅游以綠色、生態取勝,但其基礎設施的薄弱也是有目共睹的。政府應通過整體規劃與合理布局,在道路交通、污水垃圾處理、廁所改造、管網寬帶覆蓋、停車場、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同時,要繼續強化鄉村旅游的生態特色,建設不能破壞原有的生態,切忌一味求大。醫院、超市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要考慮當地的實際需求。建設的規模要控制,建設的質量則要高標準,提升鄉村旅游質量的同時也提高當地的生活質量。
4.優化布局,找準定位,突出特色,串聯盤活全域鄉村旅游
首先,充分挖掘鄉村獨特內涵。根據各村鎮的自然、生態、文化、景觀、民俗等資源,對這些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去粗取精,找到特質。其次,特色要鮮明。各村鎮要聚焦自身優勢產業、獨特文化內涵和環境特色等因素,立足自身優勢強化突出特色。再次,政府要合理布局,避免相鄰村鎮發展方向撞車,對條件相似的村鎮要再次細化。最后,由點到線到面,盤活鄉村旅游。從原來單個景點或單一旅游方式向特色村鎮和田園綜合體轉變,趨向旅游目的地建設和精品旅游路線的開發,串聯成片,激發全域鄉村旅游的活力。
5.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三產融合,拓展鄉村旅游產業鏈
5.1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強化品牌意識,形成產業集群。大力推進農業片區化布局,統籌調整種植結構,全面提升農產品的質量,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按照分區布局、集中投入、連片推進、規模經營的要求,培育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產業園區化、園區生態化。鼓勵各產業主體注冊商標、創建品牌、申請相關資質審核、進行質檢及QS認證、對帶有地域性色彩的農產品申請地理標志商標,將品牌做大做強,以品牌促銷售,放大鄉村綠色生態的吸引力。
5.2壯大新業態,釋放產業鏈的旅游價值。我國鄉村旅游的產品目前主要為農家樂、度假村、休閑農莊等形式,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可從民宿、市民農園、鄉村旅游農莊、鄉村旅游度假村四種產品形態著手,在基礎觀光、采摘基礎上加大旅游產品的深加工力度,向著農產品牌化、規模化、精細化發展,同時,要延伸產品業態,打造休閑、康養、觀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鏈,更好地滿足不同旅游群體的需求。
6.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推進“旅游+”、“互聯網+”等行動
6.1搭建平臺,力促農村電商發展。以“政府主導,政策扶持、人才支撐、精準服務”的思路,首先要加大財政投入,提高寬帶和無線wifi的覆蓋率,其次要制定政策促進電商和鄉村產業的深度合作,再次要引進或創建電商品牌,引進電商人才,最后是完善集聚、孵化、培訓、公共服務、物流等配套設施,基本實現買賣網絡化。
6.2推進“旅游+”,構建旅游全域化。將旅游產業和其他產業有機結合,促進產業融合和多元創新,將旅游的功能滲透到各個領域,也為旅游注入新的元素,將旅游從產業發展的高度去整合資源,有力的推進了全域旅游的發展。
6.3推進“互聯網+”,服務鄉村旅游新理念。利用互聯網平臺、云計算、大數據,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消費的新方式,實現宣傳、購票、景區導覽、路線規劃、住宿訂購網絡化,提高自助游的品質。
作者簡介:濮艷(1978— )女,安徽蕪湖人,法學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