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琨琦 顏雯雯
摘要:情緒的理論研究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不同的學者建構了不同的理論體系。Panksepp基于認知和情感神經科學的研究,提出人類和哺乳動物以及鳥類共同存在有七種最基本的情緒。根據系統命名法,Panksepp將這些基本情緒分別定名為SEEKING(探索)、RAGE(憤怒)、FEAR(恐懼)、LUST(性欲)、CARE(照料)、PANIC│GRIEF(恐慌│傷心)和PLAY(游戲)。他這一情緒模型特別強調了基本情緒跨物種的一致性以及低級皮層在情緒中的作用,對于情緒本質的探討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動物;情感神經科學;基本情緒;Panksepp
在情緒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情緒的最初狀態這一問題,建構出了不同的理論體系。然而,在情緒的科學研究中,基本情緒理論一直都是最為主要,也最為大家接受的理論。由于情緒的復雜性,基本情緒并不是一個統一的理論。基本情緒的研究存在許多的爭議,研究者因為看待問題角度的不同,在基本情緒的種類和判斷標準上并不能達成一致意見[1]。
對于基本情緒的理解,Panksepp可以說是最為特別的一位學者。他認為要想弄清情緒的本質,僅僅依靠對人類主觀感受的研究是不夠的。研究者們必須有一種統合的觀念,吸收來自認知神經科學及跨物種情感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2]。Panksepp 認為在進化過程中,基本情緒出現的較早,所以只涉及到大腦里邊緣系統等舊皮層,而新皮層的出現可能只是讓個體對基本情緒的控制更加精細,但是對于沒有新皮層的動物或者暫時沒有新皮層的人類來說,基本情緒仍可以保持完整[3]。
一、動物神經科學與情緒
動物擁有內在體驗嗎?研究者普遍認為沒有一個有效的評價工具,所以無法得知這個問題的答案。Panksepp認為要想確定動物是否具有情緒感受至少應弄清三個問題:(1)動物的神經系統中是否存在能激活持續情緒性行為的神經環路,(2)人為刺激這些神經環路是否能引起動物條件性的趨近、回避等行為,(3)這一系統的關鍵神經化學物質和大腦激活模式是否與與引起人類情感變化的物質或模式相似[2]。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興起,大量的實驗研究表明在所有哺乳動物的大腦中都存在相應的積極和消極效價的情緒網絡。當來自外部的刺激信息激活這些情緒網絡時,動物就會產生各種情緒體驗,這些情緒網絡主要集中在舊皮層區域。這與人類情緒的激活模式(特別是新生兒)相似。
二、情緒系統的神經定義
Panksepp認為情緒擁有獨立的心理機制及腦機制,而基本情緒僅僅涉及初級過程[4]。在初級過程上定義情緒必須包含神經標準,也就是說對情緒的定義必須考慮進化出來的分層控制,并且對進化獲得的本能網絡和后天學習獲得的網絡做出區分。Panksepp對情緒系統的神經定義:(1)不同的情緒刺激可以進入到情緒系統,(2)情緒系統可以產生本能運動輸出,(3)調節感覺輸入,(4)情緒系統具有積極反饋成分,這能在情緒刺激消失后繼續維持情緒喚醒,(5)這些信息可以通過認知輸入來調節,(6)這些系統可以調節和引導認知活動。
三、基本情緒的判斷標準
怎么判斷一種情緒是不是基本情緒呢?受認知神經科學的影響,Panksepp認為基本情緒應當具有七種符合神經心理學標準的屬性[3]。分別是:(1)基本情緒能夠經由特定的非條件環境刺激來引發。(2)基本情緒應當可以帶來一連串的行為以及對應的生理變化。(3)基本情緒應當可以選擇外界輸入的環境信息。(4)基本情緒可以在受到刺激后維持一段時間的激活。(5)情緒性反應可以由認知激活來引起。(6)基本情緒能夠啟動或調整各種復雜的認知策略。(7)精神病相關的情緒體驗必須源自于這一腦結構,而情緒和情感反映了這種復雜腦結構的動力操作。
四、Panksepp的基本情緒種類
經研究,Panksepp發現在人和動物共存有七種基本情緒,他將其依次命名為SEEKING(探索)、RAGE(憤怒)、FEAR(恐懼)、LUST(性欲)、CARE(照料)、PANIC | GRIEF (恐慌|傷心)和PLAY(游戲)。這七種基本情緒可以通過大腦局部電刺激(ESB)來區分。
(一)探索
探索系統,又可以稱作期待、愿望系統。它是一種基本的并且是積極效價的動機系統。它使我們產生愿望和對世界的積極期待,它能削弱認知信息的規定性,使人類或其它哺乳動物能夠產生足夠的動力來從事所需要的活動。它不僅能在積極情緒中起作用,而且也能在消極情緒中起作用,例如當我們處于危險中時,我們會尋求安全。如果這一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或者永久性的功能失調,那么我們將很難產生一致并且流暢的行為及認知活動。
(二)憤怒
憤怒、恐懼和悲傷是所有基本情緒理論者公認的基本情緒。憤怒經常產生于對生活資源和生活空間的爭奪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那些體型大,速度快,身體強壯的動物更容易取得勝利。對于人類而言,限制和挫折也能激活這一系統。例如,如果我們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時,很可能會激活這一系統。
(三)恐懼
世界充滿了來自各方的威脅,為了生存,個體必須學會去識別這些威脅。在進化的過程中,我們形成了本能的恐懼系統。這一系統的出現,大大縮短了我們對威脅刺激的反應時間,從而提高了我們生存的幾率。對各種哺乳動物來說,雖然刺激誘發的本能恐懼各不相同,但是喚醒的恐懼系統的核心組織結構具有較大的相似性。
(四)性欲
Fisher認為哺乳動物和鳥類為了將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逐漸演化出了三個相互作用的情緒系統——吸引,依戀和性欲[5]。而對于人類來說,在胎兒期就已經開始形成性腺,并且在出生后逐漸發育成熟。隨著成熟后大量性激素的分泌,個體就會出現性欲,性欲的存在在男女中是交互的,而文化和教育使得人類對于性欲的認識和控制更加復雜。
(五)關愛
關愛是一種社會相關的情感,而對于哺乳動物來說社會性的存在能夠大大提高個體生存的能力。因此,關愛是哺乳動物生存和延續所必須的,對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來說,如果沒有進化出來彼此關愛的大腦系統,所有哺乳動物最終的命運就是滅絕。母性本能使得各個物種的種族延續得到了保證。
(六)悲傷
悲傷是一個重要的情緒系統,這一系統又可以被稱為分離性焦慮系統。它能使所有哺乳動物產生分離焦慮性叫喊(如哭泣)。這一系統的激活能使大腦產生多種化學物質,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能加劇悲痛的程度,而腦內類鴉片物質、催產素和催乳素能夠緩解悲痛的程度。而這些都與社會依戀的形成以及悲痛的緩解有著重要的聯系,使得動物和人不得不學習本種類的情緒表達方式,以便更好的融入群體中,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
(七)游戲
年幼的動物彼此嬉戲,通過一種快樂的方式來獲得將來需要的各項技能。游戲并不是由進化來決定的,而是根植于哺乳動物大腦中的本能行為。一直以來人們對與這一情緒系統的了解較少,然而隨著對分離痛苦產生部位以及主要化學物質的發現,研究者發現動物用一種充滿活力的方式來交流的愿望是強烈的。
五、小結
Panksepp基于跨物種的認知神經科學,通過對動物情緒的研究認為初級情感在進化過程中比復雜認知出現得早,而出現得早的加工過程必然成為出現較晚的過程的基礎。所以,對于我們巨大的認知能力來說,它們很有可能建構在所有的哺乳動物所共享的情感-情緒系統之上。因此,對情緒的本質的探討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Panksepp, J., & Watt, D.(2011a).What is Basic about Basic Emotions? Lasting Lessons from Affective Neuroscience.Emotion Review, 3(4), 387-396.
[2] Bingman, V.(2011).The maturation of affective neuroscience: Celebrating the research career of Jaak Panksepp.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5, 1789-1790.
[3] Panksepp, J.(2007).Criteria for basic emotions: Is DISGUST a primary “emo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21(8), 1819-1828.
[4] Panksepp, J.(2012).What is an emotional feeling? Lessons about affective origins from cross-species neuroscience.Motivation and Emotion, 36, 4-15.
[5] Fisher, H.(2000).Lust, Attraction, Attachment: Biology and Evolution of the Three Primary Emotion Systems for.[Article].Journal of Sex Education & Therapy, 25(1),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