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軟刀子可以殺人,軟麻繩可以捆硬物。那么,對待違紀或有過失的學生,采用“軟”批評會起作用嗎?
我從事班主任工作多年,覺得有時采用軟批評法教育學生,效果是挺不錯的。有些典型的事件,回想起來覺得耐人尋味。現在寫出來,與同行分享,希望能拋磚引玉。
事件:學生遲到了,怎么辦?
背景:
近年我校初一招收的新生特別多,超過20班,學生人數近1200人,生源參差不齊,個性習慣迴異,為了嚴肅校風校紀,消滅拖拉懶散的風氣,學校制定了量化記分評比措施,其中有一項,早操、早讀、正課遲到或缺席1人扣1分。作為新班集體的一員,每個同學都很看重新集體的榮譽,都不愿意做有損集體的事。但開學第二天,就有一個同學遲到了,被本級值日班干扣了1分,同學們都有怨言, 想新班主任我能好好處罰他。我當時心里也很惱火,心想:昨天才學習《守則》、《規范》,今天就對著干,給你一個下馬威,充其量也是“先禮后兵”,不過分,量你也不敢有什么怨氣。但這時,另一個班主任剛剛處理學生遲到的經過在腦中浮起——
生:老師,我來晚了,因……
師:怎么會遲到?哼!難道不知道會給我們班集體丟分嗎?
生:我……
師:我什么我,一大堆理由。你為什么不早點來?剛開學就遲到!昨晚看電視了?睡懶覺!課后到辦公室找我!
學生哭了,委屈地走回座位。
——用這種方法,有效嗎?氣可以發了,但學生呢?想到這,我猶豫了,殺雞儆猴,他受得了嗎?
處理辦法:
于是,我克制自己,調整情緒,耐心地探問其遲到原因——
生:老師,我來晚了。
師:(看著學生滿頭冒著熱氣,神情著急的樣子,我同情而又語氣緩和地說)怎么?發生什么事?你過去有遲到習慣嗎?
生:沒有。今天我的車子半路壞了,我跑來的。
師:為了學習,為了我們班的榮譽,你能跑來上學,這很好。下次應該早點來,有備無患。
生:我記住了,請老師放心!
效果與反思:
這事以后,該學生沒有因為特殊事情而遲到過第二次,各方面表現都很好。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處理方式,產生的效果往往會大相徑庭。有的班主任,性子急、易沖動。處理學生違紀問題,感情用事,只顧個人的思路、觀點和好惡。臉難看、話難聽、方法硬。無視學生“尊重”的需要,忽視學生解釋的權利,看不到學生違紀中隱含的某些積極因素,結果把事情搞得一團糟。如前面那個班主任就是看不到遲到是學生為班集體榮譽而跑來上學這個積極的一面,以至亂發脾氣,出口傷人,深深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這是“刁婦型”的教師所為。象這種放任自己,情緒發泄的教師,通常會引起學生的恐懼、憎恨、逆反心理,激發防衛、焦慮、對抗情緒,一旦師生感情上的對立,學生就很難聽進老師的批評,批評的目的就難以達到。長此下去,做老師的勢必孤立了自己,也降低了個人威信,轉化工作進入了死胡同。
而我對違紀學生采用談話方式,少講道理,少評價,少替學生指出錯誤,用語注意分寸,留有余地,不一棍子打死。但卻把思考的鑰匙交給學生,體現了老師對學生自我改變的尊重和信任。
無獨有偶,我同一辦公室的另一班主任曾說過他處理學生逃學的事,挺有智慧的。
一回,有一個男學生逃學三天,甚至想離家出走。當他父親打電話告訴班主任:“老師,他終于回家了,我知道你一直在擔憂,就立刻給你電話了”。該班主任沒有與家長說什么,而是讓他把電話給孩子,然后說:“孩子,你受苦了,是因為老師什么地方做得不對嗎?如果是的話,我先向你道歉!”男生慌了,連忙顫抖著聲音說:“老師,您說什么話啊?這全是我的不好!”
說該班主任挺有智慧,是因為他不覺得向學生說“對不起”會難為情,也不認為這會降低老師的威信,相反,主動承擔責任,能迅速打開人與人溝通的大門,這個學生的轉變就是由班主任這次道歉開始的。
這就是軟批評,話不在多,卻能暖人心。
剛與柔,硬與軟,常常是班主任用來處理學生違紀問題的方法與手段,因人而異,各得其所。在這里,我并非有意否定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嚴厲而又直截了當的批評,只是想強調:善解人意,化“冷”為“熱”的軟批評,有時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中不僅溝通了師生的感情,而且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功效。聽說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常用軟批評的方法來教育學生,其中,“一個學生用磚頭砸另一個學生,他制止后卻獎糖果并表揚該男生”的故事很多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詳。可見,對于心智尚算幼嫩的學生,批評不一定就要義正詞嚴,得理不讓人。批評也可以是軟的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