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蝶
摘要:《涂自強的個人悲傷》是中國“新寫實派”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說,作者通過平實、冷靜的筆觸向我們展示了農村青年涂自強個人奮斗的悲劇以及底層小人物生活的悲哀。涂自強渴望通過自己的奮斗改變自己命運,卻為奔波生計而積勞成疾,最終默默死去。通過其悲劇性的一生,我們看到了他所代表的多種人物形象,他既是“身負重但奮斗者”、“現實社會的犧牲者”,又是“在夢想和現實之中搖擺不定的矛盾者”和“無法與命運抗爭的無奈者”。而這些形象的呈現,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現實社會。
關鍵詞:涂自強;人物形象;多重性;社會意義
來自大山深處,畢業于普通的大學,沒有任何的社會背景和經濟能力,涂自強就這樣一個人在武漢這個偌大的城市奮斗打拼,他擁有夢想,渴望在大城市站穩腳跟,卻最終拗不過現實的殘酷和命運的捉弄而以悲劇結束了他短暫的一生,他是奮斗者、犧牲者,又是無法向命運抗爭的無奈者和矛盾者。正是他身上的多重人物形象,讓我們看到底層小人物的悲哀,重新審視當下的社會問題,極具現實意義。
一、身負重擔的底層奮斗者
和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涂自強也擁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來自貧窮落后的大山深處,作為家里唯一的兒子和村里唯一一位大學生,父母和村名都對他寄予厚望,“學好了得去縣衙當官”[1]“要當個大官回來”[1]。涂自強擔負的是父母親甚至整個村子走出大山的希望,他信心滿滿可以通過自己的奮斗讓父母過上好日子,因此大學期間他不僅學習十分刻苦認真,并且在學習之余打工掙錢養活自己補貼家用,畢業以后,盡管生活有許多不如意,可他依然繼續奮斗。在涂自強的意識里,奮斗本就是是他唯一的出路。然而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生活也并沒有所改變。一個人堅持不懈的奮斗,本該讓人感動,讓人對生活充滿信心。然而涂自強的奮斗只會讓人覺得心酸,甚至看不到任何生活的希望。這就是涂自強的悲傷,這就是所以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奮斗者的悲傷。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底層奮斗者大量存在,來自偏遠落后的農村,畢業于普通的大學,背負著家庭和生活的重擔,在大城市中孤身奮戰。他們也有夢想,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擁有自己的小幸福,到最后才發現自己是“徒自強”,其中的原因正是當下值得我們深思的社會問題。
二、現實社會的犧牲者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早已成為當下社會的生存法則。人與人之間相互競爭,能夠適應壞境的便得意生存。涂自強也并非一個庸庸碌碌的人,雖然大山里條件十分艱苦,但他依然努力,克服一切困難考上大學,成為村里的第一位大學生。因此他也算得上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適應得了城市社會激烈的競爭,但他卻沒能“適者生存”,最終成為現實社會的犧牲者。表面上看是涂自強個人的不幸,實質是社會生存法則的含義早已改變。“適者”已不是能夠通過奮斗而適應競爭從而在社會競爭的人,而是指那些有背景、有財力,有社會人際關系的人。“城市不僅意味著經濟發達,而且象征著有關系、有背景;農村則意味著一無所有,甚至連翻身的機會也沒有”[2]。正如趙同學對涂自強所說:“你既沒有背景,又沒財力,你有的只是個人奮斗的動力。但是,現在的社會,沒有人際關系,個人奮斗到死,也沒什么用。”家境優越的趙同學家什么都有,因此畢業以后可以不愁工作,直接到美國留學,回國之后在銀行里干著年薪十幾萬的工作;而涂自強除了奮斗什么都沒有,因此他無法在城市立足,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和涂自強一樣來自農村并同在餐廳打工的女孩和同寢室的馬同學都曾告訴他窮人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單打獨斗是不行的,他們的需要尋找一個有錢的另一半,這樣一來便是連涂自強的戀愛權利都給剝奪了。這些事,在根本上體現了貧富懸殊、社會不公的問題,而涂自強這樣一個來自農村,什么都沒有的底層小人物,便成了社會不公的犧牲品。
三、在夢想和現實之中搖擺不定的矛盾者
涂自強是有夢想的。在求學的路上他遇到了許多的好心人,也得到了許多的幫助,這些人性的美好使他對未來對理想充滿了信心。初到大學,他看到身邊同學和自己天差地別的生活條件,他明白這個世界有很多的不公,但他沒有抱怨,依然是斗志昂揚。他想,只要自己踏實肯干,他就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改變父母的生活。這時的涂自強相信夢想,相信奮斗并且擁有無窮的能量,他不相信命運,更不愿意屈服于自己的命運,他要改變。然而,每當生活出現重大的變故,涂自強心里的信心便會崩塌,他找不到自己不幸究竟處于何因,便開始懷疑自己的夢想和自己的奮斗,最終他讓自己看清,這就是他的命運,他開始向命運妥協。當生活的一個不幸過去之后,他又在心里重新構建起十足的信心。涂自強就在這樣的矛盾中反反復復,只是到最后他也沒有改變自己的命運。他的夢想是他生活相對順利時的信心和動力的源泉,而他對命運的屈服便是生活不順時自己逃避現實的避風港。其實涂自強自己內心深處對于自己能夠在城市立足并沒有十足的把握,盡管他告訴自己奮斗可以改變人生,可是面對現實他依然有太多的無奈。涂自強也正是當今社會中那些在大城市拼搏的小人物的縮影,他們的奮斗一直沒能改變自己的生活,現實生活的殘酷,使他們總是在夢想和現實之間搖擺不定。這不是涂自強一個人的悲傷,這是一群人的悲傷。
四、無法與命運抗爭的無奈者
人們常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一個人的奮斗過程中,決定起成敗的本來應該是自己的拼搏程度,運氣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因素。然而卻也有一群人,他們終其一生無論怎樣奮斗,都無法擺脫命運的束縛。涂自強便是這樣一種人,他不怕苦不怕累一直在奮斗,最終收獲的卻也是悲劇性的一生。除了現實社會的不公之外,命運的捉弄也是涂自強夢魘的根源。當涂自強下定決心要考研時,他的人生仿佛就要翻開嶄新的一頁,“讀完研讀博,讀完博就爭取留校,將來說不定就是教授了”[1],這樣的人生是多么讓人充滿希望。然而,當考研的日子漸漸逼近,噩耗也隨之而來。公路改線,平了涂家的祖墳,涂自強的父親投訴無門,一氣之下身體染病,不幸去世。涂自強因此錯過了考研,也錯過了通向新人生的機會。“一個隨意的舉動就改變一家人的命運,甚至不知是誰作的改變”[1]。涂自強依然奮斗者,然而命運卻并沒有因此放過他,老板攜款潛逃,使他沒有錢能夠回家過年,只能在城里的餐館里打工賺錢;冬天雪大,壓倒了家里的房屋母親也因此受傷;本有機會到外地學習,開拓事業,母親卻在此時走失,他放下工作尋找母親,卻也因此丟掉了工作。所有的不幸好像都集中在了涂自強的身上,每當他的生活即將有所好轉時,命運便開始和他斗爭,像他這樣活在底層,每日為了生計奔波的人終究是斗不過命運,最后甚至把他斗爭的權利也一并剝奪,他積勞成疾,身患癌癥,安頓好母親后,便孤獨的死去。他的一生有太多的無奈和心酸,他斗不過命運,斗不過殘酷的現實,而他的悲劇也并未隨著他的離去而消散。現實的生活中還有太多的“涂自強”,他們悲慘、凄涼的境遇應該喚起我們對人生、命運以及殘酷現實的重新思考
五、結語
由此可見,在涂自強身上反映出來的多種人物形象,正是作者方方對于社會公正、小人物的人生、生存、命運悲劇的思考。而涂自強的悲傷也并不是他一個人的悲傷,而是一代人的悲傷,這樣的問題,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
參考文獻:
[1]方方.涂自強的個人悲傷[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
[2]劉佳佳.論方方《涂自強的個人悲傷》的底層敘事[J].安徽文學,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