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金融”目前已經成為我國金融產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方向,但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專業人才的支撐,但是傳統的金融學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求,因此探討互聯網金融下的高職金融學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具有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需要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變革,才能夠適應這一行業背景的發展需要,才能夠培養出更好的金融學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高職;金融學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5-0-01
引言
當前金融行業在我國的社會經濟與人們的生活當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逐步步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重要經營模式,金融行業也不例外。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金融行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的趨勢,但是當前金融學人才的各各項素質以及能力已經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要求,因此如何解決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高職金融學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的銜接就是本文所需要的研究的問題。本文以高職金融學人才培養模式為例,從社會需求的角度來探討當前高職金融學人才隊伍的培養模式和運行機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方案和措施。
一、我國高職院校金融學人才培養現狀
當前在高職院校針對金融學人才的培養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五年一貫制,這種培養模式主要是針對擁有高職高專學歷的金融學人才培養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然這種培養模式也是我國教育部關于金融學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改革項目之一。由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源主要是針對已經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應屆初中畢業生,因此生源質量較差,為此為了提高培養質量,對他們需要進行五年的教育學習,這五年不僅要學習高中階段的理論知識,而且還需要學習大學??齐A段的學習,學歷成績合格之后才可以發放畢業證書。當前這種教育培養模式主要運用于我國高等職業院校關于金融學人才的培養上面,而且近十年,高職院校直接采用這一模式。而且這種模式也會我國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二、我國高職金融學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針對上述培養模式我國高職院校在金融學人才培養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金融學人才的培養質量,也無法滿足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求。
(一)課程設置與安排不合理
雖然當前很多高職院校的金融學教師已經意識到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所帶來的影響,但是在他們的教學課程當中仍然還是教授傳統的金融學知識,例如銀行柜臺人員等,很少涉及到互聯網金融的相關課程,即使有也只是進行簡答的介紹,這些課程已經不能夠滿足互聯網金融時代的需求。而且在教學內容上,仍然是向學生灌輸傳統金融學的理論知識與業務,例如負債業務等,對于互聯網金融業務則很少涉及到或者基本沒有涉及到。
(二)現有的培養模式相對滯后
上述培養模式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例如通過五年一貫制招進來的學生生源質量一般較差,而且大多數屬于在中學期間成績較差,并且沒有機會上高中的學生,因此可以斷定他們中的大多數學習能力較差,進入高職后可能仍然處于一種較差的狀態,知識結構與能力存在差異,而我國的高職培養模式卻并沒有這是這種差異,反而采取統一的培養模式。此外,三年一貫制的專科生都處在不淘汰、無應試的“保護模式”下,這會加劇他們學習能力下降的趨勢。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較弱,造成了金融學人才隊伍建設和管理機制上的落后。
(三)忽略了金融學人才創新型和應用型的培養
上述培養模式還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由于金融學專業的教師往往被看成是專家,享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因此在向學生傳授專業等方面的知識時,往往會造成學生對社會問題和工作技能的忽視,培養不出互利網金融所需求的金融學人才,目前這種培養模式被我國的一些學者定位為“填鴨滿灌式”的培養模式。學生在老師的權威下被動的接受知識,使得他們沒有任何自身的主見,從而缺乏創造性,這與互聯網金融本身所需要的業務素質明顯不吻合,不利于創新型和應用型金融學人才的培養。
三、解決我國高職金融學人才培養問題的對策與措施
(一)完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
針對互聯網金融對金融學人才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了,要求金融學人才人員所學到的知識能夠適用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這就要求培養課程的設置必須與互聯網金融的需求來適應,高職院校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專業知識體系,明確的將金融學人才的培養方向由理論型轉變為應用型,而且在課程的設計上也需要增設一些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實踐操作課程,例如互聯網金融的各項業務操作,互聯網金融的營銷策略等等,在教學方面可以聘請一些企業的互聯網金融的高素質人才等來進行現場授課,增強學生們的實踐操作經驗。
(二)改善現有的培養模式,注重實踐培養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型的經營模式,以此它不僅需要學生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還需要他們能夠熟練的掌握互聯網相關知識,因此與傳統金融學相比,其綜合性更強,復雜性更高。因此在培養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實踐操作,可以與一些銀行開展合作培養,定期向各互聯網金融機構輸送一批學生進行為期半年的實踐學習。高校同時也可以開展一些模擬互聯網金融業務,讓學生在這個模擬銀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三)改進教學方法,培養應用型互聯網金融人才
教學方法的改進應當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業務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堅持靈活多變、積極創新的原則。在課堂的教學方面,應該綜合多種教學方法,例如角色扮演法教學、情境還原法教學、分組實踐法教學等等,重視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觀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注重應用型互聯網金融人才的培養。
四、結語
高職金融學人才培養模式應該結合金融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來進行適當的轉型,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我國金融學人才能夠滿足我國金融產業發展的需要,從而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資源。
參考文獻:
[1]李呈琛.關于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的機遇與挑戰分析[J].時代金融,2015(15).
[2]王永成.案例教學在高職金融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1).
[3]鄒浩.高職院校金融專業課程設置改進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8).
[4]王利東.高職院校開設互聯網金融專業探討[J].經營管理者,2016(3).
[5]吳娟.提升金融專業高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探索與實踐——以南京城市職業學院為例[J].長江叢刊,2016(2).
作者簡介:邢文雯(1983-),女,漢族,甘肅通渭縣人,現在云南經濟管理學院就職,職稱助教,主要從事統計學、金融學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