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特殊的文化遺產,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國際、國內及學界的廣泛關注,由于其獨特性、活態性、多樣性等特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方法目前還存在很多爭議。而作為一種極具開發潛力的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其與文化產業的結合,不只是單向的資源融合,更具有互相促進的雙向作用。哈爾濱道外區四大產業研發基地的運營及其經濟、文化效應,就用事實證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文化產業的促進作用以及文化產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與傳承,即生產性保護。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道外區四大產業研發基地
引言:中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創始國之一,在1971年恢復合法地位,1972年恢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活動,后來在2004年8月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目前已有三十多種傳統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有數百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不斷的發掘和展示出來。但是在遺產的保護上面臨著許多困難,這就需要我們深入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區和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和特色,根據不同的內容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保護方式,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永續發展。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道外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不僅擁有“道臺府”這一傳統官方衙門所遺留的文物古跡,還擁有數量可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年來,在市政府和個體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合力打造了道外區的四大產業研發基地,在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提供了一種參考模式。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文化遺產類型,最早出現在日本,1950年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中首次提出了“無形文化財”這一概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8年頒布的《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中,將“口頭與無形遺產”(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定義為“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筑術及其他藝術”①,將文化遺產的范圍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四大類擴展到了“非物質”(nonphysical)和“無形”(intangible)領域。后來在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又提出了“無形文化遺產”(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在以中文文本擬定的公約中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指的是“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演藝術;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②”這是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釋義。
在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最先是在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后來在2011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其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③”這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明確的定義。
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準確的界定后,對于它的保護就提上了日程,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多樣性、動態性等特點,使其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和方法加以保護。因此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只有與時代和經濟的發展相結合,才能永久的流傳下來,于是便出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經濟形式相結合的經營性、生產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也就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文化概念變成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文化資源,通過經濟手段對其價值進行開發,使之變成經濟發展的創意和內涵,在開發的過程中產生經濟效應。這與經濟領域的文化產業有一定的關聯。文化產業把文化作為一種商品,以盈利為目的,對文化這種特殊的商品進行生產、流通、分配、交換、消費、再生產,是連接經濟與文化的紐帶和橋梁。目前,對文化產業的內涵雖未有一致的定義,但基本都認為它是把文化因素與經濟因素合二為一又保持各自特色的產業。我國的文化產業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后才發展起來的,它雖然屬于經濟領域,根本性質是以盈利為目的,但它是以文化為資源,生產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
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歷史的積淀,擁有豐厚的文化資源,而文化產業為其提供了一種將文化資源轉換為經濟價值的方式。同時,文化遺產通過文化產業所創造出的經濟價值,又能為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物質支持。另一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由最初的保存變成了當代的積極的、動態的保護,為了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和活力,只有將之融入經濟生產中,才能使之保持與時代發展的同步,不會因形式的傳統和落后而被時代遺棄。
二、哈爾濱道外區四大產業研發基地
哈爾濱的道外區歷史悠久,自從1898年中東鐵路修建以來,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哈爾濱著名的歷史文化區,隨著時代的發展,道外區蘊含的歷史文化背景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尤其是商業領域的關注,近年來,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被發現并開始不同程度的開發和利用,逐漸形成了文化與經濟相結合的四大產業研發基地。
哈爾濱道外區的四大產業研發基地,是近年來道外區政府與企業、高校三方主體聯手打造的星熠版畫、星熠陶藝、老道外漆畫和老道外民俗攝影基地四大產學研基地,這些研究基地立足于老道外區的民間民俗文化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將其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和經濟資源進行開發,包括傳統的文藝、版畫、漆畫、陶藝、剪紙、收藏品等,結合所在地---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以及清政府設置的官方衙門“道臺府”,更突出了它的歷史文化內涵。
通過道外區四大產業研發基地的發展,文化產業的運作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一些民營企業通過對民間民俗文化的開發,生產出了一系列具有道外傳統文化特色的產品,如漆畫、陶藝、剪紙、版畫等手工藝品,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同,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在人們接觸這些手工藝品的過程中,滲透在這些產品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和民俗文化意義得到了廣泛的認識和認同,使這種消費行為具有了深刻的文化意義。
哈爾濱道外區的四大產業研發基地的成功運營,不只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種經濟運作模式,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一種成功模式,反映了文化與經濟的互動發展,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產業的互動發展。作為文化領域中極具經濟價值的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作為文化產業中的核心和動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其核心競爭力,而作為經濟領域中的新興產業發展模式,文化產業在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蘊含于其中的文化內涵產生了推動作用,兩者互相推動,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產業共同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今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中,可以借鑒哈爾濱道外的產業基地運營形式,甚至可以進一步發展成為文化產業園區,以進一步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的雙向互動
正如哈爾濱道外區四大產業研發基地的成功運營所顯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文化領域的獨特形式作為一種經濟資源,通過文化產業的開發和合理利用,采取經濟手段進行生產、分配、消費,使之成為市場經濟的一部分而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長期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一經由精神形式變為物質實體,就會贏得廣大人民的廣泛認同和追崇,單純從消費者這一角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帶給文化產業的不只是創新的動力,而是其獨特的價值的吸引力,使消費者的文化認同變為了消費行為,由此帶來的經濟收益,更加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在文化產業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獲得了可持續的發展。文化產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不僅是其文化資源開發的一種形式,還是其文化價值實現的方式。首先,文化產業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宣傳的過程,人們在享受文化產業所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同時,也在了解其背后的傳統文化,增加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甚至是認同,能更加符合人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在傳統的精神層面上加入時代的因素,實現了經濟和文化的雙重效果。其次,文化產業經營所獲得的經濟收益,一部分會投資于文化產業的再生產,這會彌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不足問題,將之融入到文化產業中后,其產生的巨大的經濟價值會進一步增加對文化遺產的投入,實現文化遺產的永續發展。最后,從長遠的發展眼光來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只是搶救式的原真性保存,而是要汲取其中的精華,也就是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并賦予時代的發展形式,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不斷的去粗取精,創新發展,才能永久的傳承下去,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正好可以達到這一目的,以保證“遺產”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
要實現兩者的互動發展,還要在實踐的過程中謹慎考慮。一方面,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生產性保護的過程中要起到引導和扶持的作用,在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就明確指出:“單靠市場的作用是不能確保達到保護和促進文化多樣性這一可持續發展之關鍵的。為此,必須重申政府在私營部門和民間社會的合作下推行有關政策所具有的首要作用”④。2003年的《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中也提到,“為了確保其領土上的無形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弘揚和展示,各締約國應努力做到……采取適當的法律、技術和藝術研究以及方法研究……確保對無形文化遺產的享用……”⑤。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文化產業的引導和監督,制定科學的規范和約束,實現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
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涉及兩個主體,一是私營企業,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私營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法人單位,在生產和經營的過程中,總會出現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行為,但在涉及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的企業中,應該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和不可再生性,在發覺其經濟價值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它的保護,使其不喪失傳統的文化內涵。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來說,不僅要以開放和包容的胸懷來接納文化遺產融入到現代產業的生產和經營中,并根據自身的經驗不斷的創新,還要做好市場的“監督人”的身份,在文化產業運作的過程中及時糾正和規范其經濟行為,以便更好的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
注釋
①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第412頁。
②張松.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憲章與國內法規選編[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39頁。
③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343073
④張松.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憲章與國內法規選編[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33頁。
⑤張松.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憲章與國內法規選編[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40頁。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412.
[2]張松.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憲章與國內法規選編[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139.
[3]張松.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憲章與國內法規選編[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133.
[4]張松. 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憲章與國內法規選編[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140.
[5]胡惠林.文化產業學概論[M].山西:書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56.
[6]顧軍、苑利.文化遺產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