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璐
(青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8)
構建多層面視唱練耳審美教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陳 璐
(青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8)
音樂作為一種具有聽覺審美藝術的課程,在教育教學開展過程當中,通過學生聽、唱練習,提升學生音樂審美體驗,以此促進學生形成具有一定音樂素養與音樂水準的藝術性人才。在教育教學過程當中,當前音樂教育事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是音樂基礎教育,以此讓學生能夠通過音樂基礎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在針對學生進行視唱練耳練習教學過程當中,通過對學生音樂審美素養的提升,以此讓學生能夠通過音樂學習,加強學生針對審美素養的體驗,增強學生記憶力,有效地提升學生音樂審美感受與表達能力。本文將針對音樂審美教育練習進行相應的研究。
構建;多層面;視唱練耳;審美教育
在當代教育中音樂作為一門具有獨特性的藝術課程,能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 學生通過進行視唱練耳練習,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對音樂的體驗。通過對學生進行視唱練耳教學活動,能夠使學生在對音樂教學內容進行聽、讀、唱、彈、寫的過程中,增加學生對音樂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想象能力,以此有效地激發學生創造力,在這一過程中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音樂教學正在面臨著不斷的改革與創新。通過教師在音樂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影響之下,通過全方位、科學化、多層次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與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目前音樂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學改革過于注重教師的教學技能與學生的專業技巧,針對學生在整體文化素質與音樂修養方面并沒有達到足夠的重視程度,導致學生缺乏一定的視唱練耳體驗,學生在進行音樂課程學習過程當中,過度追求節奏、和聲、織體、音高、曲式、旋律、復調等多個方面技術性的分辨,缺乏一定實質性的主觀藝術審美體驗與感知。為提升學生音樂素養以及音樂審美意識,需要學生通過視唱練耳的方式,將感官欣賞提升到理性欣賞,強化學生音樂審美意識與審美體驗,使學生能夠在音樂學習過程當中提升自我素養與審美情趣。
在我國文化歷史發展過程當中,我國古代教育就注重針對“詩、書、禮、樂”方面進行相應的教學活動,其中“樂”所指的就是“音樂”,通過對學生進行音樂的培養,以此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與行為素養。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其中在“宋詞”的廣泛推廣過程當中,就是通過詞人譜詞,然后由相應的樂匠進行譜曲,使“詞”能夠朗朗上口地通過相應的曲調演唱出來。“宋詞”與“唐詩”最大的不同就是“宋詞”具有詞牌名與曲牌名。例如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其中“水調歌頭”為詞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調歌》,據《隋唐嘉話》中記載是隋煬帝在鑿汴河的時候所創作的。方式大曲就會出現“歌頭”,這是殆裁截其首段為之。在整首詞曲當中共用九十五字,通過前后片各四平韻的方式進行押韻上曲。形成前后片兩六言句夾葉仄韻的模式,通過平仄互葉幾于句句用韻的形式進行展現,結合相應的曲調進行演唱與表達。通過唱曲抒發出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營造出恰當的意境氛圍。由此可見,樂曲在我國古代的社會歷史文化發展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從“宋詞”與“元曲”的發展狀況來看,不同社會歷史時期音樂審美意識與發展是有所不同的,在宋代的詞初期被稱為曲、曲子、曲子詞。后在宋代詞曲發展中簡稱“詞”,或是被稱作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通過“宋詞”的形式稱為詩余、歌曲或是長短句。歸根結底,都說明“宋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及其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形式特征。由于宋詞在發展過程中,詞曲的創作者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發展到元朝,就出現平民化的元曲。因此,元曲具有一定的民間性、廣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與藝術性。元曲是人民群眾一種大眾化的戲曲,這同圣殿神曲、宮廷詩劇有所不同,是來自民間的一種藝術形式;元曲題材十分廣泛,不局限在朝政權位與貴胄家事之中,更多的容納士農工商與婦幼老弱的民間神話;能夠通過曲調的直白而深刻反映當時社會矛盾,能夠塑造出復雜多樣,并且具有現實性的人物形象;在元曲演唱過程當中包含悲劇、喜劇,通過悲和喜之間的相互轉換、涵融,達到一種團圓結局。因此,元曲是通過唱、做、念、打等藝術形式,將歌曲、對話、舞蹈、打斗緊密結合在一起,達到一種虛實相生的效果。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在高校音樂教育過程當中進行改革與創新,不斷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與音樂素養理論,將國外優秀文化融入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過程當中,促進我國高校音樂多元化發展。通過構建多層面視唱練耳音樂教學,提升高校大學生音樂審美素養與專業認知,促進高校大學生全面發展。
審美能力的培養需要從對音樂作品的分析、理解、讀等方面入手,把單個的知識點和其他學科聯系在一起,融匯貫通。把知識點放在音樂作品中講解,通過音樂的表現手法來感受。例如:同樣的和弦運用不同的織體和表現手法其效果完全不同。
(一)聯覺對應機制
聯覺對應機制在教學發展過程當中,是針對人類“學”與“用”兩個更針對外物的一種生理、心理方面的基礎性認知。通過學生對音樂感性直觀訓練和理性思維教育方式,讓能夠通過音樂語言符號的相關認知進行相應的學習與交流。音樂符號體系是將學生感性直觀理性思維聯系在一起,構建人類審美意識的紐帶,通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深化與理解,能夠通過邏輯性思維將音樂聽覺轉化成一種審美性體驗。例如來自羅馬音樂教學當中有關數字簡譜音樂教學,進而用唱名法為音樂視唱練耳審美教學基礎,用“1”、“2”、“3”、“4”、“5”、“6”、“7”代表音樂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其讀音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在西方國家音樂教學中通過“音符”記錄不同長短音節,由符頭、符干和符尾三個部分組成,用以表達聲音的不同特性,例如音高、音量、時值、表情記號和演奏技巧的提示。無論以上哪種符號,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通過一種感性思維來將一種虛幻的事物進行直觀性表現。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針對學生進行“聽覺分析”,通過對“聲音具體”與“概念抽象”兩者之間經驗抽象化與抽象知識進行相互轉化活動,以此達到一種審美聽覺體驗訓練。
(二)滲透已有經驗
感性直觀是通過人體大腦技能將經驗性信息有效的轉化成具有一定客觀性的理想型觀念。理性思維與感性直觀之間的差別在于“理解性”的思維特征活動,需要通過將抽象性事物進行相應的轉化與分析,形成一種具有具體化、邏輯化的新型感官,以此達到一種感受性思維的全新體驗。相關心理學研究信息表明,通過思維理解針對感性聯覺進行功能性補償性反應,通過針對已有知識儲備能力進行相應的聯系與轉化,以此形成具有一定系統化的理論體系。例如,在針對學生進行發聲練習過程當中,可以使學生通過回顧已有學習經驗,通過針對一些音樂符號的發生聯想進行相應的學習與練習。通過正例反例比對法、概念變式法、定向概括法等多種形式進行相應的理解性概括,通過理性思維針對音樂信息符號體系進行深入化理解,進而破譯調式音級內部結構,形成具有一定思維理解層面的審美教學過程。
(三)經驗儲備下深化學習
在生活當中,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思維與成長環境,在針對視唱練耳學習過程中具有不同的“感性直觀”,以此讓學生能夠通過自我原有知識結構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理念,能夠在不同情感制約作用下,開展相應知識儲備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大的知識儲備含量。在針對音樂進本理論學習過程當中,通常會從《基本樂理》、《曲式學》、《和聲學》、《作曲法》、《對位法》等多個方面進行相應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為了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能夠具有一定音樂心理結構,在學生開展基礎性音樂理論課程的同時,教師會針對學生開設有關《音樂教育心理學》、《音樂心理學》等有關音樂心理方面的理論課程,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音樂基本理論知識過程當中,提升學生音樂內在心理素養。為確保學生在進行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體會到音樂審美意識的內在感受,針對學生進行《音樂審美心理學》、《音樂美學》等方面的學習,學習與音樂主體和客體相互有關的音樂審美體系的相關課程,另外再針對學生開設《音樂史學》這一人文歷史性課程,讓學生能夠通過音樂了解在不同活動領域下歷史經驗事象。因此,在針對學生進行開展視唱練耳教育過程中,審美教育不但將基本樂理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而且將音樂作為理論體系教學理解活動。
(一)人是一個具有知、情、意三個方面特征的有機整體,是審美體驗的主體
《藝術與人的發展》是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藝術學家郝烏德·加登納的研究成果,其學說內容主要針對人的身心機制與后天教育進行“三個系統”的教學理論研究。在郝烏德·加登納理論學說中通過針對人的感受器官進行系統化分類。其一,操作、動作或行為系統;其二,知覺、識別或稱認知系統;其三,感受、意義或情緒、情感體驗系統。在高校音樂教學當中,針對音樂練習中需要通過音樂鑒賞、歌曲演唱、識譜聯唱,進行相應的視唱練耳教學,以此促進學生進行審美體驗。
(二)在高校音樂教學過程當中,在進行開展視唱練耳審美藝術教學過程中
學生通過對音樂曲譜符號主觀認知,通過視覺器官聯想感知,大腦進行分析細化,從而形成具有一定具體化的邏輯性思維體系。通過想象、聯覺方式進行相應的系統化技工與處理,將具體化符號轉化成為具有一定命令形式的音樂發生,以此推動世界信息交流與深化。通過學生在再進行音樂教學過程,需要學生通過對音色、旋律、音準、和聲、音高、節奏、風格、結構等方面進行相應的規劃與處理,將具體化符號轉化為抽象性感知體驗,塑造學生的抽象思維與能力,以此深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提升學生審美經驗,讓學生能夠從視唱練耳方面針對音樂進行廣泛接觸,提升音樂審美意識的精細化與精準化。學生能夠通過客觀性思維,培養主觀性感知體驗,使學生能夠通過視、聽、動等多種感覺器官相互結合,將具體事物進行抽象化,提升學生的審美感官能力。
(三)開展音樂審美教育改革是當今新課改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教師傳統教育觀念與教學觀念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的大包大攬導致學生一味地在模仿中進行學習,缺乏一定的主觀意識與主觀理念,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缺乏一定的自我思維能力,并缺乏一定的審美理念。在藝術教育心理學家郝烏德·加登納有關人感受器官三個系統的劃分之上,與音樂客體進行相應的結合,針對三種形體音樂形式過程中的音樂意識教育過程,從技術到藝術、從生理到心理、從物質到精神這三個方面的教學轉化過程,將音樂符號的學習作為主要教學媒介,通過學生的視覺主觀感知進行大腦邏輯性思維轉化,進行相應的視唱練習,在視唱練耳這一音樂審美教學過程當中,通過學生將技術、生理、物質三個方面進行直觀性認知,通過相互滲透與交融,有效的轉化成為藝術、心理、精神三個方面,達到音樂審美藝術性升華。以此促進學生在開展視唱練耳學習活動過程當中能夠通過對音樂符號的視覺感知轉化成為思想審美意識與觀念,通過大腦相關活動,進行多層次的審美體驗。
綜上所述,視唱練耳教學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學生直觀性視覺體驗,從一個量變發展到質變的延展過程。因此,教師在開展視唱練耳教學活動中,需要注重學生的音樂基礎性知識訓練,從而讓學生能夠在視覺主觀認知下,大腦進行聯想與感知,轉化成為抽象的理念與認知,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理念。
[1]沈藝抒.視唱練耳教學音樂綜合素質培育[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2]時美琳.鋼琴伴奏在高校視唱練耳課節奏教學中的意義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3]劉晟麗.多聲部民族音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長春:長春師范大學,2016.
[4]王文靜.視唱練耳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5]張宏,徐迪.視唱練耳教學中節奏訓練的審美實施[J].音樂時空,2016.
[6]司雯.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教學相互滲透的重要性[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6.
[7]宋颙.幼師視唱練耳教學融入音樂游戲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J6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