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 師 ·
知行合一,篤學敬業
——記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馬長生教授
【編者按】 馬長生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主任、國家心血管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前任會長、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兼心律分會主任委員。擔任Circulation副主編,JCE、Europace、JICE、CMJ等國內外30余種學術期刊的編委。3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被評為 “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北京學者”、“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北京市高層次衛生技術領軍人才”、“推動北京創造的科技人物”,獲“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馬長生教授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臨床實效研究,擅長心房顫動和復雜心律失常的導管消融。主持建立了我國心律失常導管射頻消融技術規范,創新了一系列導管消融技術和方法,協助國內260余家醫院開展心律失常導管射頻消融,培養了大批介入治療專業人才;開創了我國房顫導管消融事業,并推動其發展至國際一流水平。主編《介入心臟病學》《心律失常射頻消融圖譜》和《心臟病學實踐》等著作在國內有廣泛影響。

“二十幾個春秋 全情投入不辱使命 他堅持為了成為最好的自己,堅守信念、默守精神,終成就了中國心房顫動射頻消融第一刀”這是第六屆首都十大健康衛士為馬長生教授的頒獎詞。二十幾年來,馬大夫接診過的病人數以萬計,他們稱贊馬大夫的精湛醫術,更是由衷的敬佩他的為人;他教導過的學生遍布大江南北、甚至遠至大洋彼岸,學生們總說自己不論走多遠,永遠難忘老師的言傳身教,知行合一,篤學敬業。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之一,顯著增加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癡呆和死亡風險,降低病人生活質量,給社會和個人造成巨大經濟負擔。我國是房顫大國,據估計現有房顫病人超過800萬人,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會增長3-4倍。一勞永逸的消除房顫,維持生理性的竇性心律,無疑是房顫治療的終極目標。但是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有效性不高,長期以來房顫治療并不令人滿意。
20世紀末,國際上相繼開展外科消融和內科經導管射頻消融手術根治房顫,幾乎所有重要的電生理中心均開始嘗試進行創傷較小的導管消融,然而,國內開展房顫導管消融困難重重。馬長生醫生經過廣泛研讀文獻、審慎分析得出房顫導管消融技術上有兩大關鍵點,其一是房間隔穿刺,其二是對誘發房顫的早搏起源定位。這兩個關鍵點對于別人來說是難點,對他來說卻是舍我其誰的技術優勢。馬大夫積累了大量的二尖瓣球囊擴張經驗,并創建了右前斜45°透視指導下房間隔穿刺的新方法,具有成功率高,風險性低的特點,他的房間隔穿刺技術早已爐火純青。另一方面,他師從我國心律失常經導管消融治療的開拓者胡大一教授,在室上速導管消融術上積淀深厚。1998年,馬長生醫生成功完成了我國第一例房顫導管消融術,實現了“零”的突破。截至目前,馬長生醫生和他的團隊共完成經導管房顫射頻消融術1萬例次以上,是國內乃至國際上手術量最大的中心。隨著我國心律失常診治理念和技術的進步,馬大夫還提出房顫導管消融“安全倍增”計劃,力爭在未來5年減少50%的嚴重手術合并癥,這就意味著安全性增加一倍。
馬大夫每次接診病人,總稱呼其為“老師”。跟著馬大夫一起出門診的學生們也學著稱呼每一位病人“老師”。有一次門診,遇到一位中年男子,是一位憨厚的農民,他聽見馬大夫稱呼他為“張老師”,趕緊解釋說“我不是老師,我不是老師”。馬大夫則微笑著說“您來看病,為我們提供生動的病例,教會我們如何看病,就是我們的老師!”。馬大夫也常常告訴自己的學生,作為一名大夫,當你穿上了白大褂,就不是一個普通人,心中時刻謹記自己是一名醫生,而每一位病人正是教會我們如何看病治病的老師,所以稱呼他們“老師”既是一種尊重,同時也是時刻提醒自己不忘醫學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還有一次,他接診了一名46歲的房顫病人,這名病人是1年前體檢發現的持續性房顫,平時癥狀不明顯,但是1年來復查心臟擴大明顯,病人問“馬大夫,我聽說射頻消融手術成功率不是百分百的,要是不做手術,吃藥行不行?”馬大夫認真的為他算了一筆賬,“您很年輕,如果單純靠吃藥,是不能根治房顫的,疾病進展會出現心衰,還有很高的房顫導致腦卒中風險,生活質量甚至壽命長短都會大打折扣;而手術,一次手術有6成機會治好房顫,即使第一次失敗了,還可以嘗試第二次,可以提高到8、9成把握。”病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利弊,最終決定手術。馬大夫說,不能向病人做出沒有把握的承諾,但是如果明顯利大于弊,那一定要給他們講清楚,不要使他們錯過早期治療的機會。
雖然房顫多發于老年人,但是大多數高齡病人,尤其是90歲以上的超高齡病人,由于合并癥比較多,身體素質弱,手術難度較大,家屬擔心“進得了手術室卻出不來”往往都會選擇保守治療,大部分醫生也不愿意冒險為其手術。馬大夫就遇到一位91歲的病人,雖然高齡、合并癥也比較多,但一般狀況還可以,并且喜歡畫畫怡情。但自從10年前患上了房顫,甚至都沒辦法畫畫了。曾經多方就醫,但卻沒有人敢冒險為其手術。馬大夫在充分分析了病情后,決定為她手術。經過周密的準備,手術很成功。病人高興地說“在我心里撲通、撲通跳了10年的‘炸彈’,好像一下子被‘拆彈部隊’拿走了”,她痊愈后還親自畫了一幅《猛虎下山圖》送給馬大夫,稱贊他的團隊如猛虎下山,銳意進取,勇克難關。
馬大夫還遇到過一類特殊人群,那就是合并心律失常的孕婦。妊娠合并心律失常在治療上有很多禁忌,大部分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因為對胎兒有害都是禁用的,但是如果不能用藥,一旦犯病,又會危及大人的生命,甚至出現“保大還是保小”的兩難抉擇。馬大夫憑借自己高超的醫術曾多次為孕產婦實行急診經導管治療,并做到最大程度的減少輻射,將對胎兒的傷害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而近些年,馬大夫更是積極倡導“綠色電生理”理念,在零射線的情況下完成心律失常導管消融術,使孕產婦不再是經導管消融治療的禁忌。馬大夫總說,每當病人帶著健康的寶寶回來看望他,就是他最幸福的時刻。
馬大夫總對自己的學生說,醫學是不斷進步的,我們現在遇到一些難治的病例、特殊的病人,我們的態度不應該是把他們列為禁忌,為他們設限,而應該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來解決這些難題。
馬教授總跟自己的學生說,我們的手術水平已經可以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肩,但是我們的科研水平卻還差得遠,要想趕上國際步伐,必須付出更多努力,臨床科研兩手抓。他每周抽出固定時間和學生們一起討論課題,制定研究計劃。還經常邀請國際學者跟學生們一起交流,盡全力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平臺,開闊視野,力爭學術研究水平具有國際高度。馬教授還經常跟學生們說,“我們做科研,要跟實際臨床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而不僅僅是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
有一次,馬教授受邀為畢業生做畢業典禮的發言,學生們問什么是成功的秘訣法門?他說,成功哪有什么捷徑,如果非要說有的話,那應該就是勤奮+機遇了。機遇不可掌控,但勤奮卻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馬教授多年來堅持早上8點正式開始工作,晚上10點后才下班,一年365天,大多數時間,包括節假日基本都在醫院工作,對自己的學生也是同樣的要求,因此得名“810教授”。
有人說這樣的生活太苦了,可他說:“能夠著書立說,能夠治病救人,我過得太幸福了”。一開始,學生們不能理解,總覺得老師對自己要求太嚴苛,沒有人情味,但天長日久,發現自己比同齡人有更強的能力,尤其是保有一顆永遠學習進步的心,就能明白,老師其實是為了確保學生在人生的黃金學習年齡有足夠的學習時間,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將來才不至于后悔當年荒廢了大好光陰。有一位畢業回當地工作的馬教授的學生,在火車上想起馬老師的言傳身教,想起臨行前老師說“不論走到哪,安貞永遠是你的大后方”淚撒火車。馬教授盡力為學生們提供可以安靜學習的環境,而那些工作學習的區域也成為學生們心目中難忘的回憶,親切地稱呼為“永遠的6142”、“永遠的樣本庫”。
馬教授在工作之余喜歡讀書,其中尤其喜歡的一本書是《長征》。他總結說,長征精神就是奉獻、團結和勇氣。馬教授說,雖然魯迅當年棄醫從文,認為醫生不能救中國,但是,新時代的醫生不應只是每天被埋沒在沉重的工作和繁瑣的生活中,應該有扶傷濟世的使命感,應該有長征精神。醫生不同于一般的職業,我們的每一個決定都可能攸關生死,要有奉獻精神,就像是節假日往往是心臟病急癥高發的時間,醫生不能陪在家人身邊共享天倫,卻要站好每一班崗,做人民的健康衛士。我們每一名醫生是一個小的個體,每個人的精力和力量有限,但是團隊協作,就能積跬步而致千里。醫生要有勇氣,不僅僅是直面生死的勇氣,更是不斷迎接挑戰,不斷突破創新的勇氣。馬教授的團隊建立了近2萬例房顫病人的長期隨訪隊列,擁有支持生物標志物研發和新藥創制的生物樣本資源庫。研發了國內首臺心臟介入磁導航系統,國內首臺磁定位三維標測系統,國際首臺房顫模擬器等心律失常治療器械。被科技部評為“重點領域(心律失常)創新團隊”。
馬長生教授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不僅傳授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更是培養了學生終生學習能力;他是病人心目中的好大夫,總是設身處地為病人的健康“精打細算”。他的故事還有很多,他的學生們也總是相互講述著老師言傳身教,知行合一,篤學敬業的故事,砥礪前行。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郭雪原、楊汪洋 供稿)
編輯 慕 萌

2017第九屆更年期與婦科內分泌相關問題國際研討會會議通知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nopausal and Gynecological Endocrinological Issues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婦產科學系、國際絕經學會、國際婦科內分泌學會、國際婦科內分泌學會中國婦科內分泌學分會、中-德婦產科學會、歐洲男女絕經學會(EMAS)、德國絕經學會、德國婦科與生殖醫學學會、歐洲婦科學會(ESG)、國際人類生殖學會、德國內鏡學會、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骨質疏松分會(OSCAGG)聯合組織2017年第九屆更年期與婦科內分泌相關問題國際研討會,茲定于2017年9月8-10日在北京麗景灣國際酒店舉行,大會聯合主席為嚴松彪、陰赪宏、阮祥燕(執行)、Alfred O. Mueck教授。
本次大會得到了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獎勵性后補助項目、生殖內分泌醫學中心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17年國家外專局引智重點項目等的大力支持,歡迎全國婦產科醫師、研究生及婦女保健醫師踴躍參加。會議不負責參會者在會議期間任何個人財物丟失及意外事故費用。正式注冊并參加全部培訓內容的人員將授予Ⅰ類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學分(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編號:2017-05-01-032國)。
一、會議內容
(一)絕經專題
①國際絕經學會MHT新指南——Prof. Rod Baber,Climacteric雜志主編,前國際絕經學會主席;②MHT中的雄激素?——Prof. Andrea R. Genazzani,國際婦科內分泌學會主席;③HRT與心臟和癡呆的死亡風險——Prof. Tomi Mikkola,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副校長;④我們從SWAN研究中能學到什么——Prof. Mary Ann Lumsden,國際絕經學會主席;⑤如何處理HRT中的異常子宮出血?Prof. Alfred O.Mueck,大會聯合主席,德國絕經學會主席;⑥絕經婦女骨質疏松的診斷與治療——吳潔教授,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⑦基于微小RNA的治療與乳腺癌:從診斷到治療的新策略——Prof. Pierre Hardy,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
(二)子宮內膜異常、異常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異位癥專題

(三)生殖力保護專題

(四)避孕專題

(五)POI, PCOS及 不孕專題

二、會議時間
2017年9月8日-10日
三、會議時間與地點
北京麗景灣國際酒店,地址:中國北京朝陽區十里堡北里28號,酒店電話:010-85858888
四、 報名及聯系方式
郵件報名:304158186@qq.com
電話/短信報名:15011283728
聯系人:杜娟
主辦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婦產科學系
北京協和醫院
二〇一七年七月十三日
時間:2017-06-09 17∶34 網絡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662.r.20170716.1734.046.html
10.3969/j.issn.1006-7795.2017.04.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