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芳
【摘要】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王之渙寫的。詩篇雖短小,但對偶工整,巧合天成,意境渾厚深遠,讀起來朗朗上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黃河在落日余暉的映照下波濤滾滾、洶涌澎湃地奔騰向前,氣勢宏偉雄奇。由靜景、動景、遠景、近景構成了一幅瑰麗的山河圖。“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里寫的是詩人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滿足于這些美景,進一步寫出了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前兩句是后兩句的基礎,后兩句是前兩句的升華。前面寫景,后面抒情,將景色、理趣、情懷完整地消融統攝于這二十個字字珠璣的五言絕句之中。
【關鍵詞】感知;品味;誦讀
學會本課的生字“樓”“雀”“依”“入”。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意境美和韻律美,使學生喜愛讀古詩。讓學生入情入境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風光,初步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激勵學生逐步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重點、難點】
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意境美和韻律美。通過聯想,初步感受詩人表達的向上進取的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懷。
【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課堂應以誦讀為主,分層次,分階段誦讀。”本課古詩教學的基本思想是多讀感悟。在教學中帶領學生讀背吟誦,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詩意,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領會意境,讀出詩歌的韻律、節奏和情感,在誦讀中提升審美情趣,感悟詩人情懷。“語言美”“意境美”“韻律美”的詩意課堂在朗朗的誦讀聲中傳遞著!
【設計思路】
一、初讀感知,讀出文字,語言美
介紹析題,激起學生初讀古詩的欲望,讓學生一開始就對古詩產生濃厚的興趣,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去認讀古詩的一字一詞一句,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美。
二、細讀品味,讀出畫面,意境美
細讀古詩,讓學生邊讀邊想象,邊讀邊欣賞,邊讀邊思考,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詩情畫意地讀古詩,在潛移默化中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和情操上的陶冶。
三、誦讀欣賞,讀出節奏,韻律美
誦讀古詩,初步感覺古詩的朗讀節奏、押韻和對仗,讓學生在美妙的旋律中欣賞詩歌的韻律美。
【教學過程】
一、初讀感知,讀出文字,語言美
(一)激趣導入,吸引學生初讀古詩
唐朝詩人王之渙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好詩《登鸛雀樓》,這首詩短短只有20個字,但這20個字卻很神奇,它仿佛能將讀詩的人帶回到幾百年前的唐朝,跟詩人一道登上山西黃河邊的鸛雀樓,想不想來讀一讀?快打開書大聲地讀一讀。
學生打開課本,借助拼音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二)介紹析題,引導學生學生字
1.看圖學習生字“樓”。
你們看,這就是歷史上的“鸛雀樓”。出示詞卡“樓”,指名讀。這個字是生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快速記住這個字嗎?讓我們一起把這個字送回田字格家里面。師板書,生書空。
2.介紹學習生字“雀”。
傳說,這座樓上經常有一只鳥雀停在閣樓上休息,出示詞卡“雀”,并指名讀。“雀”一般指小尾巴的鳥,你看上面是一個“小”字,下面的這個“隹”就是鳥的尾巴的意思。“小” “隹”合成“雀”字,讓我們來寫一寫。師板書,生書空,寫時提醒“豎鉤”→ “豎”的變化。
3.析題讀題。
這只鳥的名字叫“鸛”,于是這座樓就有了這好聽的名字“鸛雀樓”,鸛雀樓高高地屹立在黃河岸邊的懸崖上(指圖),想要上去,還得“登”,伸出手指和老師一起寫這個“登”字。指名讀題,注意停頓。(登/鸛雀樓)
(三)結構分析,整體感知全詩
1.指名讀詩。
2.整體感知:這首詩共四行,每行五個字,每兩行是一大句。第一大句是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誰來讀?板書“看”。第二大句是詩人登上鸛雀樓想到的,誰來讀?板書“想”。整首詩就是寫詩人登上鸛雀樓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誰連起來讀?
(設計意圖:本設計遵循踏踏實實學古詩的原則,關注生字新詞的出現,讓每一個字的出現都有意義,不為識字而識字,將生字教學落在閱讀課堂的實處。注重學生對詩的整體感知,使學生對詩篇的形式和內容有具體的了解。)
二、 細讀品味,讀出畫面,意境美
過渡:聽著同學們流利動聽的朗讀,我的眼睛里分明好像看到了一幅優美的畫卷,畫卷里有山有水,風光無限。你們有沒有也從詩中讀出畫面來?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一)品讀第一句
1.再讀古詩。
2.想象畫面,說一說:你讀古詩看到的畫面中有什么?(太陽、高山、黃河、大海……)
“白日依山盡”根據學生所述,在黑板上畫簡筆畫“群山”,用教具紙畫的“太陽”演示太陽依著群山漸漸西沉,最后看不見了。體會“依”與“盡”的意思,感受動態美。并指導做動作感情朗讀該句,讀出不舍與依戀。
“黃河入海流”多媒體演示黃河入海口波濤滾滾的磅礴氣勢。學生說一說看到黃河之水滾滾而來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該句,讀出氣勢。
兩句連起來讀一讀。
3.小結:這就是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眼前看到的景象,他看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指名感情朗讀這兩句。
(設計意圖: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或想象繪畫,或視聽感染,借助理解“依”“盡”“入”的意思,讓詩中的畫面在學生腦中生動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其情感,與詩人創造的意境產生共鳴,激情朗讀。)
(二)品讀第二句
過渡:如此壯觀的景色是詩人登上鸛雀樓后看到的,不登上鸛雀樓,看得到吧?正是因為這樣,詩人心中感慨萬千,寫下了廣為流傳的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指名朗讀該句。
2.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先介紹“欲”“窮”“目”的意思,(課前可布置查字典預習)再整句話連起來說“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3.指導感情朗讀該句。
(三)意境描述,走進古詩
這首詩,短短20個字,就寫出了詩人的所見所想,美妙絕倫。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這悠揚的音樂,輕輕走進這詩一般的世界。(學生兩眼微閉,在悠揚的音樂聲中,隨著老師的描述再次進入意境。)
師深情描述:一輪紅日拌著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嶺漸漸消失,給人一種無邊無際的感覺;滾滾黃河水奔騰向前,不可阻擋,最后歸入大海,讓人聯想到時間的流逝,無際無窮,我強烈地感覺到要想看得更遠,就必須登上更高一層樓;人生要有意義,就必須不斷地進取,最大限度地獲取成就。
(四)配樂朗誦,表現古詩
指名學生在悠揚的古樂中將自己想象成詩人沉醉吟誦古詩。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老師的描述展開豐富的想象,步入詩情畫意的殿堂。這樣的描述,學生不一定能句句聽得明白,但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學生動情之時,借助音樂形象烘托,讓學生的情感盡情流淌。隨著朗讀的不斷深入,學生對美的感受會更加細膩,學生會在不知不覺間獲得文學鑒賞的能力。)
三、誦讀欣賞,讀出節奏,韻律美
過渡:聽大家讀詩,真是一種享受,就像是聽音樂一樣,有節奏,有旋律。我們再來試試看。
1.整體體會讀。
讀出節奏和重音的規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指導個別讀。
(設計意圖:古詩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古詩教學中,讓學生在吟誦中體味,更能感悟詩的韻律美。)
四、學習生字
1.重點指導書寫“入”。
在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自然高漲,覺得很有趣。
2.描紅自學生字“依”“欲”“窮”“目”“更”。
五、課堂結語
今天我們讀的這首古詩很多人都愛讀,特別是最后兩行,人們不僅在登高望遠的時候喜歡吟誦它,而且還在做事、學習的時候經常用它來激勵自己或啟發他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今天我也把這句話送給你們,希望你們積極向上,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你們也可以把這句話寫下來送給別人。
六、板書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看:白日 / 依山盡,
黃河 / 入海流。
想:欲窮 / 千里目,
更上 / 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