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炎富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5-0024-01
我國的發展戰略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低碳校園就是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在中小學中建設低碳校園,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支撐建設校園的低碳生活硬件設施,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全體學生“低碳生活”的理念,才能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因此在學校中開展“低碳校園”教育就是從小樹立孩子低碳生活理念,將低碳教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在學校內開展低碳教育,可以采取課堂滲透、少先隊活動、知識競賽、科普講座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在長期的環境教育教程中,我發現在開展全校性的環境教育活動的同時,結合學生課外專題活動開展低碳教育,能取得明顯的效果。
一、開展低碳生活探究活動,能培養和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內部動機
心理學家認為影響人學習主要有兩種動機,即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在學校開展環境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具有穩定的,強有力的內部動機,即對保護環境的一種內在的直接要求,這種要求是學生自覺開展活動的“推動機”。這臺“推動機”能促進學生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常識,發展各種技能,并能利用這些常識和技能進行有益的,積極的探索,并在探索中得到新的發展和新的強化。
在開展環保論文撰寫競賽活動的實踐中,讓學生自主選擇課題研究是活動能否開展好的關鍵,對于選題,我強調學生自主選擇,讓孩子們找自己有興趣的題目,這會使他們產生巨大的動力、高漲的積極性,會激勵他們克服一切困難完成自己的研究。學生們在生活中選擇他們關注的環境問題作為課題研究,對此傾注的熱情和汗水是單憑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例如我的學生小方在一次低碳活動中的選題是“玻璃幕墻對環境影響的初探”,由于題目是自己選的,他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有信心和熱情去實踐自己的目標。他利用周六、日的時間到市內各處調查,一天下來,累得筋疲力盡,卻從不叫苦。他努力學習課外知識,查閱資料,鼓起勇氣向專家們請教,不斷地向群眾和相關部門宣傳環境保護的知識,這些收獲又哪是在一般活動中能夠得到的呢?
二、開展低碳生活探究活動,讓學生成為環保的真正主人
開展低碳專題課外探究活動有一重要的特點就是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即把教育中的學生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學校通過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各種教育活動,并通過啟發、引導,培養受教育者成為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以教育促進他們環境意識的提高與發展。因此,在開展環境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我始終把發展學生的素質放在首位,強調學生自主合作,自覺探索研究,我并不要求他們每一次的研究都做得很完善,我們而更注重學生開展活動的過程,無論是自然科學的實驗研究,還是社會調查,都讓學生自己在直接體驗中充分參與,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讓學生體驗保護環境的艱辛,享受到通過自身實踐獲得成功的歡樂,由此進一步激發學生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在每次的研究活動當中,我們都讓學生自己思考,選擇感興趣的知識來學習,讓學生自主調查、實驗,依靠自己的量解決困難,讓孩子們成為真正的主人。
三、開展低碳生活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素質教育中重要的一條是學生要學會學習,在低碳生活探究活動中,有利于學生養成保護環境的自主性、自覺性,即不分時間、場合,不管是在學校還是走出校門,學生都能不斷的學習。在課題的研究中,為了追求自己的目標,在學校,學生會認真學習,努力提高學習效率,讓自己的成績不掉隊;走出校門,他們會查閱資料,請教專家,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在這個需要終身學習的社會中,通過活動所養成的這種自主自覺的學習習慣一定會讓這些孩子終身受益。
低碳生活專題探究活動會使學生更有社會責任感。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探究的欲望能夠得到充分的滿足,當他們發現研究得出的結論會對大眾、對社會有益的時候,巨大的成就感會讓他們欣喜若狂,由此形成對環保、對社會、對自己的積極情感。例如我的學生小劉研究出一種新型、安全無害的滅蟑方法。為了讓大家更好地消滅蟑螂,她帶領著同學們通過社區宣傳、上門示范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向社會推廣,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激發起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解決社會、學科問題的決心。
尾聲:由點而面,追求無止境
低碳生活探究活動,最早我僅在部分小學的興趣小組中實施,當我發現這項活動的重要作用時,我將這活動推廣到多所學校的環境教育中,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入手,以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我深刻的體會到:低碳生活專題探究活動不僅帶動了教師和學生的家庭、還通過家庭帶動了社區、通過社區又帶動公民更廣泛地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它不僅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而且也逐漸成為新形勢下環境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開展低碳校園建設讓同學與老師更加了解低碳,清楚的認識到低碳是從我們的身邊做起,從我們校園做起,讓我們的校園與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