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成
【摘要】眾所周知,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為素質教育服務,也可以為應試教育服務,同樣的,前衛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獲得,也可以由教師向學生單向傳遞。所以在課程理念和課堂操作之間需要有與之相對應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連接。
【關鍵詞】自主探究;傳遞;教學結構
冷是一種感覺,是人對外界溫度的感知。課堂上,也會“冷”。學生只是感知冷的受體,而不是制造冷的本體。到底是什么讓課堂變冷?冷了又該怎么辦?
一、有一種冷,叫“強冷空氣”
強冷空氣:使某地的日最低氣溫48小時內降溫幅度大于或等于8℃,而且使該地日最低氣溫下降到8℃或以下的冷空氣。課堂上,也會出現這樣的強冷空氣,在瞬間刮起一陣寒風。
1.外界環境的干擾
案例:一次上公開課,前半段十分流暢,筆者和學生正聊得火熱,投影壞了。此時,課堂必須停下來。為了調試,浪費了一分鐘左右。這一分鐘,于我而言,仿佛一個世紀那么漫長。這一分鐘的冷場,學生和教師都已經游離于教學之外,課堂完全是“放空”狀態。
這次冷場,雖然錯不在教師和學生,卻嚴重影響了課堂氛圍,打亂了課堂節奏,干擾了學生的思緒。還有類似的一些突發狀況:電腦的突然死機,教具尺突然斷裂,甚至是突然的停電,或者天氣變化……這些“突然”,往往無法人為控制,而且瞬間讓課堂冷了下來。這時,就需要教師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了。
2.教師“內存”不足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而學生又是靈動的個體,他們的情況無法預料。課堂上,原本火熱的氛圍,很有可能因為學生突然提出某個問題,教師無法應對,課堂陷入僵局。如果課堂可以畫成漫畫,一定會在教師周圍畫上龍卷風。這時候的冷場,就在提醒教師:你的內存不夠了。此時,教師應當及時坦誠:“這個問題我也不是很了解,不如我們課后一起研究吧?”這樣的坦誠使課堂乍“冷”還“暖”。當然,我們更需要在課后擴建“倉儲”,增加“內存”,升“級”換“代”。教師必須具有多方面的良好素養,做跨學科的“復合型”教師。
二、有一種冷,叫“老師覺得你冷”
常常聽到教師在課后抱怨:“今天的課好冷啊,都沒人搭理我。”或者在學期末的時候為某個班級打上“標簽”:“這個班的學生就是很冷,課上基本沒人發言。”這種“冷”,往往是老師覺得學生“冷”,而筆者認為這是“無效冷場”造成的。“無效冷場”往往會讓課堂陷入尷尬,影響課堂效率。
(一)造成“無效冷場”的原因
1.教師語言指向性不足。如果教師語言表達不明,會給學生造成“語意錯覺”。在數學課堂中,教師的提問意向模糊不清,學生思維繞彎路,無法理解教師的意圖,以致“答非所問”。
2.教師情緒表達過激。在課堂中,教師不經意間透露出的不滿和輕易否定學生答案的語氣,容易使學生產生局促不安的心理,導致學生思維遲鈍。
這種情況在日常教學中出現頻率很多,當學生給不了教師“滿意”的答案時,個別教師就會臉色陰沉,音量也隨著提高……小學生由于年齡特征,容易受到教師的情緒影響,有話說也不敢說了。課堂溫度驟降,陷入“冰點”。
3.教具準備不足。數學教學必須與實際相結合,特別是在教學“空間與圖形”領域時,更需要借助實際的教具進行觀察、比較。
4.教師問題設計不精。教師在課前沒有進行精心的備課,教學設計中的問題往往會使課堂陷入冷場。第一,課前沒有做必要的鋪墊,問題過于突然,必然導致學生的思維陷入冷場。第二,問題跳躍太快,造成學生“消化不良”。第三,問題過難,脫離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二)如何避免“無效冷場”
1.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圍
良好的心理氛圍能讓學生更加愉快地學習數學,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教學。教師要以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基礎,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給他們以最大限度的寬容,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數學。同時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培養他們學好這門學科的自信心。
2.備齊教具,鼓勵具體操作
觀察是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起初步表象,動手操作則為最終形成概念提供豐富的感知。
準備教具最好的做法是,在學期初,教研組的成員聚在一起,對本學期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預測哪些課時需要用到哪些教具,分工準備。這樣既能保證課堂上學生有東西可操作,又能為教師減輕負擔。
在平時,教師要注重滲透,多鼓勵學生在具體操作中感悟數學。
3.精心備課,提高問題的有效性
課堂的提問是重要的環節,教師應當在備課時深刻思考:這節課我一定要提出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我要怎樣鋪墊學生才會回答?這些問題我怎么表達才能讓學生理解?
這里推薦一種方法——課堂前測。在新的知識點開始之前,教師提前通過一些調查方式,對學生進行預先測試。教師可根據測試結果,了解到學生當前的程度、接受能力、學習需求,從而制定出適合課堂提問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并制定相應的課堂教學策略。
4.避免“越俎代庖”“點將出征”
雖然以上三點能夠很好地避免課堂出現“無效冷場”,但是課堂的精彩就在于它的“不可預測”。萬一課堂還是冷場了,教師常常采用“越俎代庖”“點將出征”的方法。殊不知,這兩種方法只能解一時之寒,卻容易留下“病根”。
“越俎代庖”是指,教師在為了保證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內容,自己打破冷場,將問題的解法一股腦兒地灌輸給學生。
“點將出征”是指,教師為了避免課堂成為自己的“一言堂”,點一些優秀的學生來回答難題。如果這個優秀的學生也答不上來,自尊心難免受挫,課堂的氣氛也會更冷。如果這個學生回答出來了,教師容易錯誤判斷,認為班級大多數孩子都應該能掌握。
而“病根”則是,如果老師長此以往選擇這兩種方法來解決冷場,大部分學生就會降低對課堂發言的期待,減少對課堂的參與度。因為他們認為,反正問題會由老師和優等生來解決,我只要負責聽就可以了。
小學數學課堂應盡力為學生創造一個愉快、活潑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應還給課堂一份安靜,回歸數學教學的本位,讓學生在安靜中更好地學習。寫下這篇文章,希望在每位老師的課堂中,只剩下我們覺得應該留下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