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世嘉
【摘要】:本文以河北省某大型鈾礦床為研究對象,將該礦床區域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征、控礦因素等進行匯總研究。根據分析,最終歸納出3條找礦標志,為指導下一步的找礦工作提供依據。
【關鍵詞】:礦床地質;找礦標志;鈾礦
本礦床地處河北省建昌盆地邊緣,大青山火山機構外圍,成礦區帶劃分上位于興隆—錦西成礦帶的中西段,成礦條件優越,是北方重要的鈾礦生產基地。礦床所處盆地之基底、蓋層、含礦層三元結構完整,巖漿熱液活動頻繁,含礦脈體密集成帶,受后期構造影響較小。地表鈾異常礦化點多,現已探明的鈾礦床包括大型鈾礦床1處,中型鈾礦床1處,小型鈾礦床2處,鈾礦點8處及眾多鈾礦化異常點,至上世紀80年代末期停止勘探時,已提交鈾資源量6700噸。
1、區域地質背景
研究區位于華北克拉通北緣東段,燕遼中-新元古代裂陷槽南部邊緣,興隆-錦西EW向邊緣深斷裂與NE向火山噴發帶復合地段,冀東幔枝構造內。研究區臨近大青山火山機構,區內發育較多的中、小型火山塌陷盆地,中-晚侏羅統到白堊系次火山巖及火山-沉積巖系發育齊全。區域基底為太古宙黑云母片巖、花崗片麻巖、變粒巖及呂梁期黑云母花崗巖等,其中太古宙花崗巖被認為是本區的礦源層。
區內已發現的鈾礦化多分布在中侏羅統海房溝組一段、二段的古河床相花崗質礫巖、河湖過渡的濱湖相有機質凝灰質砂礫巖中;區域性興隆—青龍—錦西EW向深大斷裂控制著區內鈾礦田(盆地)的形成和發展,次級NE向斷裂構造控制礦床和礦體的產出。
2、礦床地質特征
本礦床基底由太古宙變質巖,呂梁期花崗巖及元古宙淺變質巖組成。盆地蓋層由侏羅系中統海房溝組沉積碎屑巖、火山碎屑巖、火山巖組成。礦床主要賦存于海房溝組火山碎屑巖中。區內巖漿活動強烈,時間跨度從呂梁期至燕山期,早期以呂梁期酸性花崗巖為主形成盆地基底,中期以侏羅系中基性次火山巖為主形成盆地蓋層,晚期為燕山期小型中酸性、酸性、酸堿性巖墻侵入。在構造方面,礦床斷裂構造發育,主要呈近東西向、北東向、南北向和北西向4組。其中近東西向和北東向斷裂形成時間較早,為主要控礦構造;北西向斷裂帶形成時間較晚,對礦體有破壞作用。
目前本礦床主要由兩個礦體組成,礦體呈層狀展布于含礦層中部,與圍巖分界明顯,礦體長1000m左右;寬度變化較大,為60~550m不等。圍巖蝕變發育,主要蝕變為粘土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礦石類型按照工業類型主要為含碎屑巖和高硅酸鹽鈾礦石,礦石物質成分簡單,鈾礦物主要為瀝青鈾礦呈斑狀、膠結狀、團塊狀和似條帶狀、網脈狀、纖維狀形式存在,分散吸附的鈾存在于膠結物中,分布在有機質微粒、黃鐵礦和粘土礦物中;金屬礦物為黃鐵礦、褐鐵礦、少量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等。
3、鈾礦找礦標志
本礦床的重點找礦地段是興隆—錦州深斷帶與其它次級斷裂的交匯部位,明水深部熱源隆起構造周邊NE、NW向斷裂構造交匯部位,火山機構分布區域。考慮到本區成礦熱液主要來自深部的巖漿熱液這一事實,本區發育于各種不同巖性界面處的構造結也應給以足夠的重視。
結論
綜上所述,得出本區找礦標志如下:
1、礦床、礦點分布集中分布的大青山火山機構外圍是找礦有利地段。
2、沉積不整合面是鈾等元素的有利沉積部位,本區海房溝組地層處于較大不整合面上,是找礦重點地層標志。
3、區內近東西向、北東向斷裂切穿含礦層的部位為找礦重點構造。
【參考文獻】
[1]王正邦,趙世勤,羅毅,等.燕遼成礦帶西段火山盆地鈾成礦條件及遠景評價[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2]商亞軍,彭仕冕,楊冰.青龍鈾礦田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初探[J].四川地質學報,2010.
[3]張景訓,青龍礦田鈾成礦地質條件及找礦方向[C].長春地質學院碩士學位論文,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