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域文化視野下的語文教育,是以文化教育為核心、以語言教育為內容;是以學生視角為主、尊重生活體驗的語文;是拓展教學資源、構建特色課程的語文;是充分體現多樣性與共同性的生活化語文。
【關鍵詞】地域文化 語文教育 文化教育 廣府文化
【基金項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嶺南文化視野下的香港澳門語文教育發展”(16YJA880023);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二五”規劃課題:《穗港澳通用語文課程構建研究》(14G06)的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5-0050-02
中華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地域文化是含有地方特色的一種文化類型,正是其多樣性的重要表現。在當前經濟發展迅猛的背景下,各地在加強地方文化建設的同時,也日益重視對地域文化的關注與研究。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與教育價值
“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特定人群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而不同地域內人們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的不同,便導致了地域文化的差異性”[1]。
地域文化在各地區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演化,形成了優秀的文化傳統,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又有很強的群體認同感和凝聚力,它既體現文化的多樣性,又能讓人領略傳統中華文化的底蘊,體會其原始性、包容性與豐富性。因而無論對于學生的文化歸屬感或是課程資源的生活化、豐富課程資源的人文價值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教育價值,是寶貴的特色教育資源庫。目前對地域文化的研究較多集中在地域文化與區域經濟、建筑、城市文化、藝術的結合,也有一些學者嘗試用地域文化視野來評論與研究文學作品,或從文學地理的角度進行研究[2]。
二、地域文化與語文教育
語言是與人類的精神世界緊密相連的,語文教學實質上也是文化教育。人的成長一定受其所在的地域影響,地域文化是一個人的文化積累的起點,也是基礎,其影響是深遠的。地域文化具有各自鮮明的地方特色,但因其中也必然有民族文化的共性,體現出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筆者在對粵港澳語文教育的比較與交流研究過程中發現,同為廣府文化區域的粵港澳,在語文教育方面,雖然由于歷史的原因,各自的發展和現狀各有不同,但從總體上而言,仍有著非常相似的特點,細究起來,這些特點恰恰是由地域文化因素在起決定性作用,例如粵方言及文化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影響在三地是比較一致的,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的。因此,引入地域文化的視角去研究語文教育,能更有針對性地從學生生活出發,讓語文更具生活性,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讓學生以地域文化為起點,理解吸收傳統文化,認同和傳承中華文化。
既然地域文化是文化教育的起點,文化教育又是語文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那以地域文化為視野進行語文教育,必定有更好的效果。但首先要厘清兩者的關系,兩者是從屬關系還是整合的關系,是“語文教育視野的地域文化”,還是“地域文化視野的語文教育”。
目前把地域文化與語文教育結合起來研究或探索的,主要是“語文教育視野的地域文化”,或把地方文化引入語文教學課堂,用以激發學生興趣;或由對語文教材中涉及的地方文化,如安塞腰鼓、胡同文化等進行探究或拓展;或結合語文綜合性活動,開設地方文化課程。可見,對于語文教育視野的地域文化而言,地域文化是語文教育范疇中的一個內容,側重于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地域文化的介紹、傳承。
而地域文化視野的語文教育,是文化理念觀下的語文教育,從文化的角度審視語文教育,是文化與語言文學的有機結合。既關注語文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解讀與傳承,又強調語文生活化特點,重視地域文化對學生生活、語言文化學習的深層影響,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語文、把語文運用于生活,通過語文生活形成文化認同感。
三、地域文化視野下的語文教育
(一)地域文化視野下的語文教育,是以文化教育為內核,以語言教育為內容的語文。語言是人類心智活動的成果,是精神文化的載體,是文明傳承與發展的媒介。地域文化之中有民族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個性,而這些都是通過語言材料呈現出來的。學習與運用語言,是了解和吸收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切入口和途徑。
作為嶺南中心文化的廣府文化,區別于傳統的農耕文化,處于相對邊緣的狀態,屬于海洋文化;也因話語體系不同,更強調“敏于行而訥于言”,價值觀上也略有差異,因此在語言運用的習慣與方法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點。作為強勢方言的粵語,更因港澳及海外華人的使用與傳播,在言語及文化對于粵語地區的學生的影響更為明顯。中學生普遍采用粵方言作為生活、校園用語,運用方言思考、方言口語表達、用方言寫作的情況相當普遍,對廣府文化的認同感也更強。這些特點對學生學習與使用規范漢語造成了一定的障礙,但對學生的文化基礎形成卻是有利的。
以語言為載體,在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精神氣質,學生由理解與學習地域文化,過渡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能更真切地體會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二)地域文化視野下的語文教育,是強調學生視角,尊重學生生活體驗與個性的語文。建構主義告訴我們,人的學習是學習者結合自身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以及文化背景,對學習內容進行信息加工處理、建構知識的意義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不是被動地等待老師傳授知識,而是基于自身的社會文化背景、生活經驗與積累,從不同角度對信息進行自由選擇、自我加工的活動,這種活動具有獨特性,其獨特的基礎是文化背景和生活體驗,如讀朱自清的《春》,廣東、港澳的孩子通常不容易體會到春天萬物復蘇的生機勃勃,反而感受最深的是綿綿春雨帶來的潮濕與煩人,這是基于對廣東地區回南天(潮濕天氣)的印象。又如前文所述的禁忌語吉祥語習俗,雖各地均有,但以粵語地區尤為明顯,因此學生對文言文中的避諱也特別容易理解,讀魯迅《祝福》中提到祥林嫂“老了”,學生也容易明白。
因此,地域文化觀念引領的語文教學,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個體生活經驗,以及特定群體生活經驗背后的文化因素,能深刻認識“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與從環境中接受的感覺信息相互作用,主動建構信息意義的生成過程”[3]。在語文教育過程中,教師不是簡單地用知識替代學生的對學生原有的經驗,而是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協助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取自己儲存的生活、語言、文化信息,結合學習內容,對經驗進行調整、建構。
當然,學生本體的地域文化因素往往是隱性的、潛在的,但卻客觀存在的,因此,我們在實施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既要尊重這種因素,也要激發與調動它,并要適當強化,同時還要讓學生建立地域文化意識,認識和豐富它。
(三)地域文化視野下的語文教育,是以文化視角來理解教材、開展教學,結合地方文化豐富教學資源的語文。教材中的選文是語文教育的主要內容,可以說,作家的作品必定帶有他生活的經歷與文化積淀,因而必定包含了地域文化的濃重痕跡,以文化視角來解讀教材,一方面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層內涵和隱藏的人文情懷,另一方面可以結合學生的地域文化積累,通過比較其中的異同,幫助學生走近作品,走進作家的生活中,理解作品,而且也更好地認同自己的地域文化。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對故鄉深情中包含了濃厚的地域主觀色彩;魯迅的《祝福》,對封建禮教的批判中也呈現出中國傳統習俗與文化;李白的《蜀道難》,對蜀道奇麗驚險的描繪中結合了個人仕途坎坷的抒寫……引入地域文化的視野,從文化心理、集體意識的角度分析教材,實際上是用生活建立了媒介,打破了作品與學生之間的隔閡。
語文教育還要善于開發利用語文教學資源,不少語文教育工作者都在這方面做了探索與實踐嘗試。結合廣東特有的象牙雕刻幫助學生理解《核舟記》、以廣東四大名園為切入點教《蘇州園林》……香港、澳門兩地在教學資源的開發、教學方式的運用等方面也地注重保留傳統特點的同時,適當融合了地區文化,如香港的教材采用了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藝人周潤發等材料,澳門重視本土多元文化特色……這些加強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識與認同,加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
目前的語文課程是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其中地方課程的開發是各地區語文課程建設的重點,也是語文課程生活化、多元化的體現,但這種多樣化卻不影響文化的共同性,如粵語地區的粵劇文化課程,就與國家課程中的京劇文化課程共存。
所以,地域文化視野下的語文教育,也是充分體現中華文化多樣化與共同性統一的文化教育。
地域文化視野下的語文教育,以文化教育為核心,強調人文素養的潛移默化;強調以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重視自身的生活體驗與積累,珍視自己所處的區域文化;強調以語言為重要的媒介和載體,把語言學習與運用與文化相結合。當然,地域文化視野下的語文教育,更要求語文教育者和研究者建立文化觀念,進一步探索更好的實踐方法。
參考文獻:
[1]張鳳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徑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8(4).
[2]蔣凡.文心雕龍及古代有關地域文化(文學)的理論思考[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7).
[3]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0.
作者簡介:
林暉(1968—),女,漢族,廣東潮州人,大學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