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偉
【摘要】解讀文本,要有獨特的視角,要有鮮明的個性,要能把握文本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字眼。縱觀《孫中山破陋習》全文,如何教學孫中山和媽媽圍繞著“纏足”而進行的一番激烈的對話,才能使得這段對話教學更加富有實用性和實效性呢?聚焦“罪”字,從讀懂含義到表現情感,再到讀寫結合,用語言落實,有利于我們突破教學重點,體會人物情感。
【關鍵詞】解讀文本;語言落實;體會情感
解讀文本,要有獨特的視角,要有鮮明的個性,要能把握文本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字眼。《孫中山破陋習》是一則歷史故事,其主要記敘了孫中山親眼看見姐姐被迫纏足的痛苦和媽媽疼愛而又無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縱觀全文,教學重點應落在孫中山和媽媽圍繞著“纏足”而進行的一番激烈的對話上。如何解讀這段文本才能使得這段對話教學更加富有實用性和實效性呢?筆者認為聚焦“罪”字,從理解含義到表現情感,再到讀寫結合,環環相扣,有利于我們突破教學重點,體會人物情感。
一、讀懂含義
漢代揚雄在《法言·問神》中提出了“言為心聲”的觀點。讀懂對話是通往人物內心最便捷的通道。讀懂關鍵字詞,才能讀懂對話,進而讀懂人物。
“罪”字出現在課文第三小節:“孫中山又是生氣又是心疼,便對媽媽說:‘你為啥要姐姐受這份罪呢?姐姐纏了腳,還能下田干活嗎?”“罪”到底指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通過理解、感悟、思考、交流,逐漸歸納出“罪”字的三層含義:第一層,學生都知道,那就是纏小腳是一種罪,“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給姐姐的身心帶來了無盡的傷痛,讓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二層,違背祖宗的傳統是一種罪,大逆不道的事不能做,導致媽媽明明知道纏小腳不對,可又對此感到無可奈何,矛盾的內心清晰可鑒;第三層,他人的笑話是一種罪,媽媽為了顧全女兒的臉面,為其今后的生活考慮,即使再不情愿,也會置孫中山的憤怒于不顧,毅然將女兒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罪”的背后實則是滿滿的愛。
在品味“罪”字含義的過程中,師生深刻體會到“纏小腳”對于中國婦女的迫害,不僅僅是肉體的折磨,更是心靈的折磨,感悟到媽媽、姐姐、孫中山身上所表現出的鮮明的性格特征,同時也為接下來的語言文字訓練做出了扎實的情感鋪墊。
二、表現情感
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在與文本對話過程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表現出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使他們提高思想文化修養,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
(一)讀好對話。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 語文教學應“讀”占鰲頭,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讀”。在讀懂“罪”字的含義后,教師要從語調、語氣以及提示語和情感等方面指導學生讀好孫中山和媽媽的一段對話,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能力。
1.抓住標點。這段對話中,共使用標點七處,其中問號、感嘆號占據四處,由此可見朗讀時的感情基調應定為質疑與憤怒、同情與無奈。有了標點的提示,學生朗讀時的情感更容易到位。
2.緊扣提示語。對話中提示語頗多,有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比如 “生氣”“心疼”;有描寫人物動作的,比如 “嘆了口氣”;有描寫人物神態的,比如“含著眼淚”;有藏在人物語言中的,比如“笑話”一詞……幾乎所有的提示語都與“罪”有關。因此,緊扣這些提示語,可以讓學生的朗讀更加發自內心,聲情并茂,深刻揭示出“纏足”這一千年陋習的愚昧殘忍。
3.變換角色讀。分角色朗讀,孫中山和母親角色的互換,讓讀者與文本中的人物來個零距離接觸,溝通彼此的心靈,架起情感的橋梁,再加上來自教師、學生等不同角度的多維度評價,點撥與提示,學生更容易走進人物,觸摸內心,讀出媽媽的無奈、姐姐的痛苦、孫中山的憤怒,讀出“纏足”陋習的罪惡。
(二)想象對話。《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到“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對話文本,我們發現例文中只有孫中山和母親的一段對話描寫,共四個小節,而姐姐這一重要人物形象,在纏足過程中卻沒有一句語言描寫。人物語言的缺失為學生留下了想象對話的空間。我們可以圍繞著“孫中山與纏足后三天、一周、一個月后的姐姐的對話”,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興趣,進行對話訓練,鼓勵學生進行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實現生生之間思想的碰撞、靈感的引發和綻放,強烈地控訴了辛亥革命前纏足陋習對中國婦女的殘害。
三、讀寫結合
三年級是習作的起始階段,要鼓勵學生大膽習作。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技巧。”因此在本課對話教學中,教師結合教材特點,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選擇“陋習(罪)”為讀寫結合點,鼓勵他們表達真情實感,鼓勵他們有創意地表達,從而使語言運用練習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比如,本課對話描寫中提示語位置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或沒有提示語,表達形式富有變化。我們不妨引導學生圍繞著“生活中的陋習”,運用對話這種表現形式寫一段故事,進行遷移性的運用練習,化知為能。
再如,為了升華感情,在教學結束環節出示孫中山圖像,請學生用“孫中山爺爺,我想對您說:…………”的句式來說話練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謳歌了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從小就具有凡事獨立思考,不盲從,敢于反抗封建陋習的獨立人格,堅決與封建勢力做斗爭的革命精神。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