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美娟 朱小敏
[教材簡解]
本課是蘇教版教材《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第三單元第7課《跟著唐僧去西游》第一課時。這是一篇集印度地理和歷史知識于一體的教材,也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一次系統地接觸地理知識。
[目標預設]
1.認識圖例,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特征。
2.簡要了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激發學生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
3.學會在地圖上查找印度,初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特征。
難點:初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設計理念]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新課標指出:貼近學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擬,能激發相應的環境氣氛,使學生受到情緒上的感染。
(二)指導體驗,引導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這種學習獲得的知識最直接,最有效。這種參與活動也在潛移默化、層層遞進中降低了知識的難度,有效突破了難點,突出了對重點知識的掌握。
(三)活用教材,學以致用。在實施《品德與社會》課程時,教師應當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感知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激發探知欲望
1.課前播放《印度風景宣傳片》。
2.同學們,剛剛在課前欣賞了風光秀美的宣傳片,你們知道這是在介紹哪個國家的風景嗎?
3.公元629年,也就是唐朝,中國有一位僧人去那里取經,他是誰呢?他是唐僧,法號是玄奘。
4.這節課,我們就跟著唐僧去西游,到印度逛逛。(出示課題)
(評析:印度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印度文化。學生對印度比較陌生,郁老師在課前播放印度的宣傳片,是為了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和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對課文的學習產生喜歡之情,進而愿學樂學,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二、學習讀圖——了解地理位置
1.識圖例、畫方向。
(1)玄奘當年去的是古印度,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等。今天的印度在哪里?我們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對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呢?(地球儀、地圖、電視、電腦、大人的口耳相授)
(2)老師在這兒有一張印度在亞洲的位置示意圖。閱讀地圖需要看懂圖例。(沙漠、首都、疆域)
看懂地圖除了需要看圖例,方向標也十分重要。我們來重溫一下。
(課件出示坐標)
(評析:《跟著唐僧去西游》是一篇集印度地理和歷史知識的教材,也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一次系統地接觸地理知識。《課程標準》中指出: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學習地理,學生應該學會一些基本知識:圖例、方向標等。郁老師這樣的設計就等于教給孩子一根學習的拐杖,在接下來的課堂中,這些基礎知識點一直起著基石的作用。)
2.看地圖、找位置。
打開課本,看書57頁右下角的地圖,你能找到印度嗎?
師:接著來點高要求的。(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在57頁圖中用筆描繪出印度的疆域輪廓。
圈出喜馬拉雅山以及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印度東南)、印度洋。
交流,用投影儀。
注意,用上剛剛學的表示疆域的點橫線。
畫好了,我們發現印度位于亞洲的(南部),形狀像(倒三角形)。
(2)在圖上圈出三座海洋。
(3)誰來看著屏幕上的填空,介紹印度在哪里?課件出示填空。
3.我們已經初步知道了印度在亞洲的位置。下面,老師出3道題目來考考你們。
第一題:印度首都在哪里?
第二題:找一找它的鄰國,它們的首都分別在哪里?(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伊斯蘭堡、達卡)
第三題: 2016年9月4號至5號,在美麗的杭州召開了G20峰會。印度總理莫迪也參加了此次峰會。在峰會之前,他在印度與英國威廉王子親切會晤。如果莫迪總理從印度的孟買出發,乘船去杭州參加峰會,沿途會經過哪些海洋,幫忙找一找。出示地圖。(阿拉伯海—印度洋—南海—東海)
(評析:在實施品德與社會課程時,教師應當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感知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在了解了印度環境之后,郁老師設計了一個題目,從印度的孟買到中國杭州要經過哪些海域,目的是讓學生對印度周邊的海域有個整體的把握。郁老師引入印度總理莫迪參加G20峰會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事件,聯系生活實際,把新知識有機切入生活中,學生覺得很有意思。郁老師在上課時也像講故事一樣繪聲繪色,課堂氣氛很活躍。)
三、鞏固讀圖,認識印度地形
1.剛才我們了解了印度在亞洲的位置,那么這是什么圖呢?
2.出示:印度地形示意圖及圖例。要看懂地形圖,肯定先要學會看圖例。師講解圖例。
3.根據圖例,說一說印度地形主要分為哪幾種?
課件出示5個區域的圖片及介紹:
山區——
雄偉的喜馬拉雅山倚天而立,它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形成了印度北部一道讓人望而生畏的天然屏障。她東西綿延2450公里,南北寬約200~300千米。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 8848.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出示圖片。
沙漠——
印度北部是高山,西北部還有個全世界最小的沙漠——塔爾沙漠。當時,玄奘翻越雪山,穿越沙漠,繞了半個圈到達印度,我們來看看他在沙漠中艱難求生的情景。播放視頻。
看了這段視頻,你有什么感受?沙漠寸草不生,氣候干燥。玄奘在沙漠中歷經磨難,方才脫困前行!
(評析:這節課郁老師注重集趣味性、直觀性、實踐性、有效性于一體,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跟著唐僧去西游。學生看了視頻之后,對玄奘去西方取經歷經磨難深有體會,所以在說感受時有話可說,感動溢于言表。以故事形式再現印度地形豐富復雜,遠比枯燥的講解更讓人記憶深刻。)
高原——
德干高原很少有高大茂密的森林,而以灌木和高草為主,呈現出一派熱帶草原的景觀。四月到六月是印度的熱季。我們這兒的溫度最熱時達到多少度?德干高原可高達49~50℃。出示圖片。
平原——
印度是南北高,中間低,中間是恒河平原。讓我們一起走進恒河平原。播放視頻。
看一看。
恒河或者恒河平原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師講解:恒河是印度的母親海。印度正是有了恒河,生命得以延續,文化才得以傳承。
讀一讀。讓我們贊美一下恒河吧!(課件出示贊美恒河的小詩)
(評析:視頻和文字生動地展現了恒河對印度文化的巨大影響,學生對恒河作為母親河的知識要點通過了圖文并茂的方式進行了透徹的了解。)
四、深入印度,感受文化歷史
1.中國和印度、埃及、古巴比倫統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印度在公元前2000年就創造了燦爛的文化。18世紀,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1950年成立共和國。現在我們來深入了解印度的歷史和文化。
2.師:課前老師將全班分為了四大組,分別是:佛教組、建筑組、文學組以及舞蹈組。我們先來聊聊佛教。
(評析: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這種學習獲得的知識最直接,最有效。分組的活動方式符合孩子的心理及認知特點,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獲得良好的效果。隨著這個環節的開始,學生的情緒明顯活躍起來,很樂意展示自己課前搜集的知識,與大家分享對印度的了解。)
佛教——
1.佛教就發源于印度。有誰知道佛教創始人是誰嗎? 生答:釋迦牟尼,就是如來佛祖。有請佛學組的同學們來給大家介紹介紹釋迦牟尼。
2.學生介紹佛教盛行。
聽了你們認真的介紹,老師也想來補充一下。(講解唐僧對佛教的貢獻。)
3.出示資料:玄奘對佛教事業的貢獻。
(評析:課題是“跟著唐僧去西游”,所以在文中郁老師始終以唐僧為核心人物,作為整篇教案的串聯,起到一脈相承的作用。歷史有了人物的出現,才帶有人間煙火的氣息;地理因為有了人物的蹤跡,才有了靈動與韻味。玄奘主要有三大貢獻:促進了中國同古印度的文化交流,加深了兩國人民的友誼,他寫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新疆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他翻譯的佛經中譯本是研究古印度的重要文獻。 通過這段資料,學生深切地認識到課題為什么要說跟著唐僧去西游了,因為他的貢獻實在是卓越!)
建筑組——
1.學生介紹印度門、泰姬陵。
2.關于泰姬陵,還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呢,大家想聽嗎?(播放錄音)
3.小結:泰姬陵如此絢爛奪目,幾百年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為泰姬陵寫下無數動人的詩篇。
文學組——
1.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泰戈爾就曾經稱贊泰姬陵是“永恒面頰上的一滴淚”。
對于文學大家泰戈爾,你能吟誦他寫過的詩嗎?請文學組成員來交流。
2.學生交流。
3.老師最喜歡泰戈爾寫過的兩句詩,讓我們一起讀一下:我們熱愛這個世界時, 才真正活在這個世界上。
(評析:郁老師在讓學生讀了這句話后,說了自己的想法:唐僧之所以在西行路上吃盡萬般苦,依然不放棄,是因為他熱愛這個世界,熱愛佛學。老師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也能熱愛這個世界,心中有愛有目標,生活才有意義。一開始在聽的時候覺得為什么選這句話呢?聽了郁老師的一番話后,才發現這句話選得好選得妙,既結合課文,領悟人物精神;又說出了人生的哲理,給予學生思想上的啟迪。)
舞蹈組——
1.印度舞蹈堪稱一絕。請舞蹈組的成員來交流印度舞蹈有什么獨特之處。
2.我們來欣賞美妙的印度舞蹈吧。播放視頻。
3.老師就帶來了2張印度舞蹈的經典圖。我們一起來學學她們的姿勢。
(評析:這個環節最酣暢最熱鬧。學生在看視頻的時候已經按捺不住了,有些孩子在學手勢。到跟著圖片學姿勢這一環節,他們就放開了,部分孩子的動作惟妙惟肖呢!一節課動靜結合,學生才學得帶勁學得投入。)
五、詩意總結,做好后續鋪墊
這節課,我們跟著唐僧去西游,只是解開了印度神秘面紗的一角。
讓我們跟著唐僧繼續西游吧,去探索印度獨特的生活習俗,你會發現印度更美的文化和歷史。
作者簡介:
郁美娟,江蘇省昆山開發區青陽港學校副校長,全國教科研先進教師、全國新教育實驗先進個人, 先后發表了近三十篇文章, 一百多篇文章在各級競賽中獲獎,獲江蘇省第十一屆“藍天杯”小學思品教師課堂大賽一等獎。本課是江蘇省“藍天杯”優課送培走進鎮江市諫壁中心小學中的展示課。
朱小敏,1969年12月生,教育碩士。1988年8月任教,現任昆山開發區青陽港學校校長。工作中曾獲如下榮譽:江蘇省教育家培養對象、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333人才工程培養對象、姑蘇教育領軍人才、蘇州市名校長。出版專著4部,參與編寫人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人民教育版《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主編校本課程9套27本。十二五研究課題《小學生習慣養成的行動研究》獲2013江蘇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評選特等獎、2014國家級教學成果評選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