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萍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5-0096-01
昨日重現:
改作文,老師的“夜長夢”;
寫作文,學生的“一見愁”。
現狀透析:
農村小學條件差;
學生接觸面窄,家庭讀書環境跟不上形勢;
家長無法與孩子一起參與學習活動。……
基于以上的現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這么說:農村小學作文課堂教學更多的是由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提出“以學論教,教是為了促進學”這一觀點,促使我們對課堂教學的實效有了更多的關注。而作文教學則是多年來語文教師頭疼的事,其主要原因,我個人認為是我們的觀念沒有轉變。所以,要提高作文教學實效,就要從更新觀念開始,重新認識課堂,認識學生,使整個作文教學過程對學生完全開放。樹立“以人為本、關注發展”的作文課堂教學理念當推首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踐悟:
一、“情到濃時自有詞,筆到真時意亦切”
——留心學生的生活世界
(一)留心學生的學習動態
由于作文表達的語言較長,課堂上常有學生表述一時跟不上,這時候教師就要引導幫助一下,絕對不能視而不見。對一些特別的學生,要考慮讓他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問題,以此尊重、保護他在課堂學習中的自尊心,提升他們表達的成功感。雖然課堂時間有限,但教師還應盡力讓每一位學生進行展示,針對其習作內容、完成質量等說一些鼓勵的話,使教師的一個點頭或一個微笑,一句贊賞的話,一聲親切、熱情的指導,都在激起學生的表達的欲望。
(二)呵護學生的學習激情
在習作指導的過程中或評講后,教師應以熱情的贊揚、真誠的期待等待學生,不能對他草率地瞧一眼,隨便來個評價就讓其過去。如在“刺桐紅”采集本的評講上,我從完成的數量、質量角度分別予以評價,對完成的方法技巧加以指點。還適時和學生交流各種的表達特色,以利于學生以后碰到類似的內容能恰到好處地寫出來。
二、“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
——培養學生的選材能力
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養成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能及時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而指導學生建立寫作“生活素材庫”,正是這一目標的具體落實。在實踐中,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鼓勵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拓展“生活素材”。
我常結合班隊活動,盡可能地豐富學生的課內外生活,帶他們走向自然,走向社會,開闊他們的眼界。我們在班級中開展了“做個了不起的中國人”主題教育活動、“祖國頌”朗誦活動、“梅小龍人迎新學年——養成好習慣、當好小主人”主題活動。這些活動,成了學生日后寫作的源泉,許多學生把活動時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思、所感都寫進了作文中。
(二)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捕捉“生活素材”。
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引導學生時時處處做觀察生活的有心人。
第一步:示范指導,掌握方法。
對于學校有計劃開展的各項活動,如校園小歌手、采訪、送兵活動、大掃除、運動會、班隊會等,我們有意識地提前進行觀察指導,布置觀察作業,讓學生帶著要求參加活動。活動后組織反饋,表揚觀察細致的學生,幫助學生掌握觀察生活的方法。
第二步:分析討論,敏銳觸覺。
對于校內外的偶發事件,我們抓住契機,指導學生進行追憶、分析。在觀察生活時,要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么,才能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挖掘出有意義的生活素材。引導學生善于從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捕捉素材。
第三步:組織交流,促進提高。
隨著學生觀察能力的提高,收集到的生活素材越來越豐富。這時,我們組織學生交流日常觀察所得,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取長補短,進一步提高觀察生活的能力。
(三)指導學生建立“生活素材庫”,歸納整理,深入思考,記錄“生活素材”。
在平時里,我常指導學生在本子上建立自己的“生活素材庫”,讓學生把“生活素材庫”建立在自己的“我的每一天”積累本上。為了便于對生活素材進行整理、歸類,讓學生把“素材庫”按地點劃分成“學校”、“家庭”、“村里”三個領域。
在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記錄時,我們還教會學生深入思考,認真分析,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提煉升華,揭示出它們的內在含義。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寫出有意義的文章。
三、“春蠶作繭繭抽絲,靈狼生毫毫扎筆”
——關注師生雙方的教學效益
課堂教學效益如何是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中的收獲,所以課堂目標盡量具體條目化,便于檢驗和反饋。
(一)建立開放的大作文觀,在教學實踐中體悟和感知所積累的作文索材,發展學生認知事物的作用。
在以“難忘的一件事”為題的作文課上,我以小時候不懂事玩電受傷的一次難忘經歷為例引導學生追溯自己印象深刻、難以忘懷的一件事,學生興趣盎然,紛紛披露自己“一件難忘的事”,一大堆栩栩如生的生活場景從學生的敘述中迸現出來。這次作文,學生再也不會為“無米下炊”而抓耳撓腮、胡編亂造了。
(二)實施“訓練作文”,把形成學生作文基本功作為課堂作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對客觀事物準確、鮮明的認識是寫好作文的前提,但形成良好表達能力的關鍵還在于錘煉作文的基本功。
1.讀寫結合,形成技巧滲透和遷移。
小語教材中襄括了諸多古今中外的良篇佳作,有效地指導學生學習和運用其具有典范性的構思、描寫、遣詞造句,做到讀寫結合,吸收和傾吐相得益彰,并做到層次化、系列化,應該是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一項重要措施。
2.片斷寫評、示范全篇,把作文要求內化為學生作文的基本功。
在作文教學中實行了“片斷寫評、示范全篇”的方法,充分運用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學生當堂寫作,老師隨機取樣,師生當堂評點。實踐證明,這樣的做法確實富有成效。
(三)因材施教,分層推進,使作文教學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作文教學中的因材施教,就是要針對學生實際,正視學生思維和語言能力的差異,研究全體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鼓勵學生跳一跳摘果子,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切實而最大可能的提高,這是大幅度提高作文教學效益的關鍵。
在作文指導中做“細”,在點評中練“精”,持之以恒,相信作文教學的秋天一定會層林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