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英++鄭曉妮
【摘要】目的:探討在大專護理專業急救護理學心肺復蘇教學中翻轉課堂的應用。方法:以我校2014級大專護理A班共62人為實驗組,B班共62人為對照組。實驗組心肺復蘇教學內容采用翻轉課堂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通過理論考試,比較2組的學習效果。結果:實驗組和對照組在理論考試的優良情況、成績構成、平均成績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實驗組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在急救護理學心肺復蘇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的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法,值得廣為推廣。
【關鍵詞】翻轉課堂 心肺復蘇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219-01
急救護理學是臨床護理學中一門重要的學科,是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重要內容之一。急救護理在應對各類突發事件,挽救傷病員生命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心肺復蘇更是護士必須掌握的內容。在以往的心肺復蘇教學中,我們采用的是傳統教學法,即:理論講授輔以多媒體教學,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改善這種學習及教學現狀,筆者開展了翻轉課堂在急救護理學心肺復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探索其具體應用及觀察其教學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我校2014級大專護理專業學生124人為研究對象,其中A班共62人為實驗組,B班共62人為對照組。
1.2方法:
2組學生使用相同的教材,由同一位教師任教。在入校分班時已將其基礎成績分成若干個分數段,由電腦隨機抽取,故排除了基礎成績的影響。2組學生在性別、年齡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心肺復蘇教學采用翻轉課堂:課前一周將心肺復蘇PPT課件給學生自學,課堂上師生交流,學生之間交流。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即:講授法+多媒體教學,通過理論考試,比較2種教學法的效果。教學效果評價:2個班級的學生在理論考試時,統一命題,統一閱卷,教考分離,統計2個班級的得分作對比分析。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考試成績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考試成績比較
p<0.01
3.討論
3.1 簡介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又稱為“顛倒課堂”或“反轉課堂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起源于美國,自2007年開始在美國一些學校流行,直到2011年才風靡全球教育界,為眾多教師所熟知。2013年傳入中國,北京大學率先試用這種教學模式,現在各中小學、大學紛紛進行教學改革試點。
3.2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學生學的過程前移,學生課前通過教師提供的視頻完成自學;知識的復習鞏固等內化環節則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的參與下完成,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對學生自學中產生的疑難問題給予有效的輔導,同學之間較以往有了更多的討論時間,促進了學生知識的內化過程 。翻轉課堂模式是大教育運動的一部分,它與混合式學習、探究性學習、其他教學方法和工具在含義上有所重疊,都是為了讓學習更加靈活、主動,讓學生的參與度更強。互聯網時代,學生通過互聯網學習豐富的在線課程,不必一定要到學校接受教師講授。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催生“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式”是對基于印刷術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流程的徹底顛覆,由此將引發教師角色、課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變革[1,2]。
3.3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老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是非常明顯的,其中關鍵的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但該模式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接受較多的系統的知識。急救護理學的心肺復蘇,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先讓學生自學,再老師講解,學生更容易理解。
本研究顯示在急救護理學心肺復蘇的教學中,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高金華.試談小學語文翻轉課堂教學[J].速讀.2016(3):18-19.
[2]崔萃.“翻轉”與“傳統”融合的高職課改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15(3):159-160.
作者簡介:
郭大英(1970年-),女,湖南益陽人,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本科,專業方向:心血管內科臨床及教學。
鄭曉妮(1980年-),女,湖南益陽人,主任護師,本科,專業方向:護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