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
【摘要】:通過對江西省某鈾礦床蝕變巖石及礦石樣品進行野外觀察和室內光學顯微鏡下分析,發現了該礦床熱液蝕變類型、蝕變分帶。研究表明:該礦床蝕變發育,圍巖蝕變的類型主要有:紅化、鈉長石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螢石化、黃鐵礦化、磷灰石化、和硅化等。圍巖蝕變帶可分為三個:①礦化中心帶②近礦蝕變帶③遠礦蝕變帶。
【關鍵詞】:鈾礦床;蝕變分帶;圍巖蝕變
研究區位于揚子板塊與華夏板塊的構造縫合線南緣的過渡位置,處于贛杭火山巖鈾成礦帶與大王山-于山花崗巖鈾成礦帶的交會部位[1]。研究區主要經歷格林威爾期(晉寧期)、加里東期、海西印支造山期,燕山期處于NEE向的贛杭構造火山巖帶南西端與NS向贛中南的花崗巖帶交接地帶,發生強烈有關構造-巖漿-成礦有利活動[1,2]。這種深大斷裂構造活動與強烈火山-巖漿活動疊加交匯地帶是研究區域特有的地質環境,產出以鈾為主的多種金屬與非金屬的礦產資源。
本區斷裂構造縱橫交錯,復雜多變,形式多樣,各種方向的斷裂都較發育。本區東部以SN向構造為主;北部以EW向和NE向構造為主,而西部斷裂構造特別發育,以EW向和NE向為主,其次為NW向和SN向;南部以EW向和SN向為主。研究區構造對于成礦有重大的影響。
本礦床主要蝕變類型有:堿交代、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螢石化、磷灰石化、碳酸鹽化和硅化等。現將本礦床兩種賦礦圍巖蝕變類型發育特征分述如下:
(1)紅化
紅化是鈾礦形成的一種特征性蝕變,幾乎所有含鈾的賦礦圍巖都發育。本礦床的英安斑巖和碎斑熔巖中均存在明顯的紅化現象,在鏡下明顯可見紅化蝕變是表現為巖石中除石英等透明礦物外,其余礦物中都會呈現出紅色,顏色較為均勻。
(2)堿交代
堿交代的特征主要表現為蝕變巖石中鉀長石或鈉長石的含量增加。本礦床的堿交代蝕變是以鈉長石化為主;鈉長石化特征是在原巖中鈉長石交代鉀長石為主,同時伴隨著石英含量明顯減少,甚至消失,發生去硅作用;巖石結構被破壞,鈉長石交代了火山巖中的基質和晶屑。蝕變巖石若疊加紅化,則顯示紅色及暗紅色。
(3)綠泥石化
綠泥石化石是本礦床中最為普遍的一種蝕變,蝕變礦物組合為綠泥石、黃鐵礦、方解石、赤鐵礦、鈦鈾礦等。綠泥石整體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呈黑云母假象的綠泥石,另外一種為巖裂隙分布的他形或放射狀的脈狀綠泥石。
(4)螢石化
在本礦床中與礦化密切相關的螢石呈紫黑色。螢石化的礦物組合為螢石、綠泥石、方解石、黃鐵礦、赤鐵礦、絹云母、石英、金屬硫化物、磷灰石、鈦鈾礦等。螢石化是形成富礦的非常重要標志之一。
(5)黃鐵礦化
黃鐵礦化分為兩期:早期黃鐵礦化呈自形,有些呈大的團塊狀,與其他期次的蝕變疊加,與成鈾礦密切相關,礦物組合為螢石、赤鐵礦、方解石、綠泥石等;晚期黃鐵礦化為細粒的他形,在巖石中分散分布,大部分生長在暗色礦物中,蝕變單一,礦物組合為方解石、石英等,與鈾礦化無直接聯系。
(6)磷灰石化
磷灰石化做為一種與富鈾礦體密切相關的蝕變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本區鈾礦田中磷的含量異常高,局部地段可達工業品位。
(7)碳酸鹽化
本礦床碳酸鹽化主要為方解石化。碳酸鹽化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為早期碳酸鹽交代長石、黑云母、石英、基質等,晶形較好,發育雙晶,同時可被晚期水云母和綠泥石礦物交代;晚期沿裂隙充填碳酸巖脈,但對前期鈾礦化起破壞作用。
(8)絹云母化
絹云母呈細小的鱗片狀,常伴有長石絹云母化析出的細晶石英脈,有些部位的絹云母化相當強烈。在基質或長石斑晶的絹云母化與早期綠泥石化的疊加部位,常出現礦化。
(9)硅化
主要為微晶石英產出,與碳酸鹽化共生,對鈾成礦起破壞作用。
圍巖蝕變分帶特征:
(1)礦化中心帶特征
本鈾礦床礦化中心帶巖石為紫黑色,螢石化發育,形成鈾-螢石型礦石;鏡下研究表明,螢石呈出紫黑色、膠狀隱晶質的特征;黃鐵礦化化與螢石化伴生,紫黑色螢石化面積較大,幾乎遍布在整個巖石薄片,而黃鐵礦化呈不規則的團塊狀和粒狀。
(2)近礦蝕變帶特征
本礦床的近礦蝕變帶,巖石呈現出發紅的顏色,為紅化,赤鐵礦化侵染到圍巖中的長石和基質中使巖石呈現出紅色,一般來說圍巖單純發生紅化的巖石鈾的品位并不高,只有疊加了后期的其他蝕變,如綠泥石化、水云母化和螢石化等,巖石才能夠形成較富的品位礦石。
(3)遠礦蝕變帶特征
本礦床遠礦蝕變帶的呈現出灰色,并在中部會出現紅化帶(赤鐵礦化帶),該紅化帶往往發育在裂隙附近,該礦化帶范圍較寬。遠礦蝕變帶也伴隨有綠泥石化、碳酸鹽化、水云母化、長石的泥化和赤鐵礦化等。
結語
綜上所述:
(1)本礦床蝕變發育,圍巖蝕變的類型主要有:鈉長石化、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螢石化、黃鐵礦化、磷灰石化、和硅化等。
(2)圍巖蝕變帶可分為三個:①礦化中心帶,最主要的特征的發育為紫黑色螢石化;②近礦蝕變帶,圍巖呈現出“發紅”的現象;③遠礦蝕變帶,巖石顏色一般為灰色,各種蝕變俊較弱。
【參考文獻】
[1]江西省地質礦產局.江西省區域地層志[ 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50- 159.
[2]楊洪之. 江西省大地構造演化特征與基本規律[J]. 華東地質學院學報,1987,(03):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