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的瑰寶,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精神。在我們了解到中國漢字造字的歷史的同時,更要了解漢字的理論——東漢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實際上,“六書”理論對設計學科及其其他學科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漢字; 六書; 構造規律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發展史上最偉大的設計,文字不僅在乎形,也在乎形所給予的優美感,美的事物不可能千篇一律,它總有自己的個性,獨特的風格。例如甲骨文筆畫的硬朗挺拔、金文筆畫的綿軟飽滿、小篆字形典雅、隸書端莊古雅、楷書工整秀麗、草書自由歡暢。
唐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發展鼎盛。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是漢字字形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早期的雕版字體大多是楷體,精致的楷書雕刻方式與日益加快的工作節奏相沖突。宋代雕刻工對漢字的形體進行了調整,這時期字體逐漸變得挺拔硬朗。到了明代字形筆畫進一步演變為橫平豎直、橫細豎粗,收筆處理為小鈍角三角形。區別于篆、隸、楷、草,別具一格,成為直到今日非常流行的“宋體”。
到今天中文字體設計雖然種類繁多,千變萬化,但從宏觀上字體設計可以分為基本字體設計和創意字體設計。(1)基本字體指的是常見的宋體、仿宋、楷體、黑體以及由黑體演變而來的多種字體。它們在結構、規律上基本是一致的,只是筆形有別。這些字體工整規范,便于廣泛傳播,在日常的信息交流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2)創意字體設計是在基本字體規范書寫規律基礎上,巧妙的借助“視覺設計”方式,對筆畫、字形、字意等進行藝術化的重組。創造出異于基本字體而具有較強的可觀賞性,且個性化、風格化、藝術化的字體。兩者的目的就是通過探索漢字形態的美感,信息傳達的功能與圖形化創意設計的問題,把藝術想象力和創造意識融入漢字體的繪寫之中,使漢字的信息傳達更加準確、迅速、舒適、獨特,同時召喚人們對新的樣式的視覺感受意識,使漢字具有設計活性,為漢字的形態創意設計拓展自由發揮的空間。我們都想了解字體設計其中的奧秘,如何才能設計一款精美,具有易讀性、藝術性、思想性的字體。那么,了解一下傳統的造字方法十分重要。
從觀念上講人類認識物質世界,首先是靠形象。相當多學者較為認同中國文字源于象形的說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到后來的大汶口文化陶尊刻符使人堅信中國漢字源于象形符號,漢字就是象形字。古人把漢字的造字方法歸納為六種,總稱“六書”,即所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提出著名的“六書”說理論。“六書”是古人根據漢字結構歸納出來的漢字結構歸納出來的漢字構造結構,而絕不是古人依照這六種法則來創造文字。
1、“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象形文字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在形狀上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很相像。一般而言,所用字形與意義對象在形體上具有同一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表意的文字也會慢慢通向為表音文字。
2、“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就其特點來說,指事一般表示某種局部或相對的概念,方法是在象形字的相應部位加上抽象的標志符號,以指示所表示的局部范圍。
3、“會意者,比類合意,以見指為,武信是也。”“會意”的字面意思是會合成意,即由若干符號相互構成一種聯系來表達某種意義。這種意義跟每個偏旁的意義都不相同,通常是動詞,形容詞,或沒有具體形象的名詞(如表示時間按概念的名詞)。這類意義比較抽象,很難用象形的方法來表現。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會意法具體明顯的優越性。例如“灶、塵、國”等;
4、“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漢字中有許多事形聲字,它是由轉注、諧聲產生的。例如,以“鳥”為主,加上音符,就會產生“‘鵬、鵜、鵑、鸝、鷓、鴣”等許多與鳥有關的形聲字;
5、“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轉注“不是對單個漢字形體結構的說明,而是字與字之間的形義關系的一種類型。它是為了區別“一形多義”的文字現象,其主要特點是給多義字注上表示特定含義的偏旁,這種表意符號就是漢字的偏旁部首。例如“其”本指簸箕,借代詞有“他”“它”之意,上加“竹”字則為“箕”本意;
6、“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假借”指的是有的詞本來沒有為它專門造過字,只是從現成的字中選取了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后來習慣了,這個字也就歸它使用了。
漢字之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除了六書的造字法之外,與漢字的形式特點和間架結構是分不開的。橫、豎、撇、捺、勾、點、挑、角八種筆畫交錯搭配。按照筆畫的多少盒筆順的關系,每個字的處理都非常考究。可以從字體形態、筆畫、空間、添加圖像等方面切入。在以上基礎上所作裝飾變化更是千變萬化。總之,創變沒有定法,可以利用一切媒介和創新手段,打破固有模式,去創造形式獨特、靈氣充溢、標新立異的設計作品。為此,要在不影響認讀的前提下,依據文字內容和具體語境的允許,“盡量挖掘設計者自身的知識積累,大膽開拓個方面的聯想和想象空間,不斷總結各種形式法則及變化規律,不厭其煩地去推敲所需表達文字的精神實質,從而達到以鮮明的藝術表現形式去增強作品自身的感染力”。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漢字獨特的構造規律。中國美術學院的成朝暉教授從文字設計的角度對漢字設計思維經行了概括,在字“形”的問題總結:“變形變異、移花接木、反轉相關、將虛擬實、破中重生、節外生枝、以圖結字”。其中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知識。我們都知道漢字根本上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以線條為基礎的漢字,充分發揮了線條曲直宛轉的變化,表現出各色各樣的人文精神、文化意圖,這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正如錢穆先生所說:“中國文字亦可說是由中國人獨特創造,而又別具風格的一種代表中國性的藝術品。我們只有用藝術作品的眼光來看中國文字,才能了解其趣味。”
作者簡介:周麗東(1992.9-),籍貫: 廣東省中山市; 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學歷: 2015級碩士; 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