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7-000-02
摘 要 學校體育如何造就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長期以來,學校體育受占統治地位的生物體育觀的影響,人們往往只看中體育教學在實現增強學生體質方面的作用,而忽視了它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經有關學者調查研究發現,當前中學生的心理素質令人擔憂,不成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矛盾普遍存在。體育教學以其教形式和教學內容的獨特性,在學生意志力與耐挫能力的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協作意識的培養;正確的自我評價與自信心的建立;學生競爭意識培養;調節不良情緒和提高情緒控制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作用。
關鍵詞 體育教學 心理健康 心理素質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經濟競爭、科技競爭、人才競爭、教育競爭的時代。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學校教育如何造就出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時代賦于我們人民體育教師歷史使命。過去人們往往只看中體育教學在實現增強學生體質方面的作用而忽視它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然而現在人們的觀念改變了,在世界衛生組織章程中就明確指出:“健康不是沒有疾病和病癥,而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完全安寧的狀態”如此看來,心理健康是人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體現了一個人良好的心理素質,而心理素質的教育與體育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調節不良心理狀態,是我們每個體育教育工作者在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時必須引起重視并認真實施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內涵與當前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國內外許多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的內涵進行了積極探索。我國學者王登峰、張伯源在綜合了馬斯洛、坎布斯等學者的觀點后,提出了心理健康的8條標準準較為全面: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2.接受他人、善于人處;3.正視和接受現實;4.熱愛生活、樂于工作;5.控制情緒、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諧;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中學生因其所處年齡階段的特殊性,因此,在心理和生理上與其它年齡的人相比有所不同。具有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開放面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是他們面對二十一世紀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然而,經有關學者調查研究發現,當前中學生的心理素質令人擔憂,不成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矛盾普遍存在。主要表現為:“智力發展正常、學習動機低下;情感需求強烈、但情緒調控能力不足;人格趨向成熟、但耐挫意識薄弱;人際交住的困惑;自我意識發展超前、但心理把握與行為控制能力發展不平衡”等等。這些心理問題的存在,往往不是單一的割裂開的,而是互相交織、相互影響。由于年齡和個體的差異,各種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和影響也不大相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不能只看作是學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應當把心理健康的教育落實在學生接受學校教育全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上,對各學科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體育教學以教育形式和教學內容的獨特性,在對學生進行身體教育的同時,應充分發揮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這樣才能為時代培養出更多身心健康的高素質人才。
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調節不良心理狀態
體育運動是一體積極性的心理衛生措施,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著名學者麥亦尼和斯拉夫認為,游戲和體育運動具有消除緊張情緒,形成友誼聲望,帶來安全和愉悅感,提高價值觀和獨立性的心理健康價值。
(一)意志力與耐挫能力的培養
意志是與克服困難相聯系的心理過程,是高級而復雜的心理現象。意志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實踐和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我們體育教學的許多內容中都融和了意志品質教育的目標。良好的意志品質不僅是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體現,也是構成學生行為的內在動力系統的重要因素。面對學習中的困難我們需要意志,面對更新更高的目標我們需要意志,在追求動作的準確、和諧與完美的過程中也需要意志……意志伴隨著克服困難和不斷進取而生,也正是在其過程中不斷得到磨煉和提高。無數事實早已證明,凡事業有成者必有良好的意志品質。然而,挫折是難以避免的,遇到挫折后情緒低落、意志消沉、喪失勇氣、甚至從此一蹶不振,這是意志力缺乏和耐挫能力薄弱的表現。對此教師應該注意學生的耐挫意識的培養,鼓勵和教育他們懂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逆境是到達真理的一條道路”的道路。
然而,對學生意志力的耐挫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時半會兒就能做到的。體育教師除了耐心細致的說明教育之外,還要善于利用和挖掘體育教學活動中有利于意志品質教育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安排一些體育活動,對學生進行專門的意志品質磨煉和耐挫能力的培養。在這些活動當中,教師要表現出對學生充分的信任感,掌握好教育時機,恰當地運用激勵手段,不要只是“單兵作戰”,要善于發揮群體的激勵優勢,形成良好的激勵氛圍,感染學生并激發他們的內驅力,勇于拼搏,體驗成功。
(二)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協作意識的培養
著名醫學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曾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失調而來。”良好的人際關系會給人帶來安全感和愉悅感。學生要處理的人際關系主要是師生間、同伴間和親屬間的關系。師生交往是學校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交往。要想使學校的教育教學達到預定的效果,利用好學生的向師性心理。然而據有關研究數據表明,“見到教師緊張的達50%,恐懼的達22.1%,反感的達14.5%,有52.3%的學生希望老師能重視自己”。
體育教學以其眾多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接觸的頻繁性,在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中起著獨特的作用。例如:師生間教與學活動的頻繁接觸;同學之間完成動作時的保護與幫助;游戲與競賽中的相互協作和配合;實踐中沖突的產生與緩解等等,都有利于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實踐中我們常會發現,往往有著良好人際關系的學生,大多數熱愛體育活動,這與體育在這方面的作用是分不開的。對于那些人際交往有障礙的學生,體育教師除了要了解和正確引導之外,首先應注意做到關心和愛護他們,學生心理互換和心理相容,注意個人師德修養和自我心時鑒定,吸引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從而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正確的自我評價與自信心的建立
自信心是一個人的事業成功的基礎,是一個人命運的主宰。因父母或自已超乎現實的過高期望,或在生理、形態和先天素質方面的缺陷與不足等,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心理受挫,表現出自卑怯懦,退避畏縮、以學習、生活失去 自信。這種不健康心理的另一個反映是學生不能正確地了解自我,正確地自我評價。面對這些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走路!”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愿望,也是我們每一個教師的心愿。體育教師可以通過選用分層教學法,根據不同情況,設定不同的練習及評價標準,引導和鼓勵他們發展運動能力,使他們能客觀地認識自我,并根據自己的能力,選定經過努力可以完成的目標。在鼓勵學生為完成預定目標建立自信心時,教師的信心直接影響著學生自信心的建立。作為一名體育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一個健康的身體,還要使他們獲得健康身體的同時獲得健康心理。
(四)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充滿著競爭,競爭在一定意義上推動了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和進步。正如體育有了競爭才有了“更快、更高、更強”的追求目標。“體育運動中的競爭是社會學家公認的社會競爭的楷模。”培養競爭意識也是體育教育功能的一個方面。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利用體育這一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他們敢于挑戰、善于開拓、不斷進取的精神,此外,也要教育學生認識到,有競爭就會有失敗,“人生的最大錯誤是自棄”。正確地面對失敗,總結經驗,不氣餒,不退縮,敢于拼搏,才是健康心理的良好體現。
當然,人類社會中還存在著另一種消極的競爭形式,它是通過破壞對方或貶低對方等手段,來使自己得到相對提高,從而使對方處于劣勢。這種競爭不是我們提倡的,它違背了我們利用競爭的方式激勵學生勤奮好學,開拓進取的初衷。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時刻警惕這一消極競爭現象的發生,及時地教育和引導學生,以豁達的胸懷,完善的人格,積極而正確的競爭觀念來面對現實。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
(五)調節不良情緒,提高情緒控制能力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的特點,決定了其情緒表現形式的豐富性、浪漫性、兩極性、矛盾性及自控性差等特點。由于他們不能很好地對情緒自我調控,因此在情緒失常時,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往往要受到這種情緒狀態的直接影響。在體育運動中我們可以用“調控法”和“釋放法”使學生這一不良心理狀態得到改善。神經心理試驗研究表明“當人體進入運動狀態時,大腦主管情感的右半球立即興奮起來,參加者會進入一種愉悅的氛圍中”。根據這一研究結果,教師可根據學生不同的不良情緒表現,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通過體育的手段來調控和宣泄學生的不良情緒,維持心理平衡。例如,當學生情緒低落、抑郁或緊張時,教師有針對性地安排一些娛樂性、競技性較強的體育項目和游戲;若情緒過于激動或亢奮時,可以安排一些太極拳、體操耐久跑等項目。無論怎樣安排,教師都要格外注意不良情緒者的情緒和行為的變化。根據情況及時調控教學進程,采取相應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善于調控情緒、駕馭情感,在各種運動中去不感受運動帶來的快慰感,陶冶情操,開闊心胸,形成豁達、樂觀、開朗的良好心境。
體育在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方面不僅限于以上幾點。它除了具有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調節不良的心理狀態作用之外,還具有治療的作用。在此,我不做過多的說明。總之,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青少年心理素質教育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正如柳斌同志多次強調指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業的重要條件,要把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作為重要的任務”來抓。完成好這一任務,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除了自己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職業道德之外,還要不斷地學習,提高我們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否則,在我們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新的心理問題又可能會隨著我們教育行動的進程而產生。總結經驗,展望未來,任重而道遠。回顧新中國體育教學50年的歷程,令人高興地看到,新的體育教育觀念正在不斷地沖破傳統體育思想的束縛,它正以豪邁的氣度,不斷地改革的探索精神,努力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培養更多具有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蘭自力,駱映.學校體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作用探討[J].體育與科學.2003.24(1):72-75.
[2] 陳博.略論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04(11):94-95.
[3] 黎龍輝.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5).
[4] 姚本先.當前學校心理健康的消極傾向與發展趨勢[J].中國教育學刊.2000(4):26.
[5]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衛生與心理咨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 汪道之.心理醫生[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1:112.
[7] 陳宏,王策.心理健康教育將引起學校教育內容與形式深刻變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2.
[8] 葉一舵.現代學校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9] 才文袖.我國古代運動心理學再探[J].體育科學.1991(5):89-92.
[10] 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