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娟
興趣是指人們在獲取知識,探究某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指對所學知識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表現為對所學的知識有強烈的愛好,肯于鉆研,樂于探究。強烈的興趣,能夠使一個人產生巨大的創造熱情,從而追求新的目標,并為達到目標傾注自己的全部精力。筆者以前一直認為學生數學成績不好,關鍵在于學生自身的原因,他們自己對數學沒興趣,老師、家長沒有什么責任,也無能為力。通過親身體驗了實例后,引起了筆者對此問題的思考。
在一堂數學課上:
老師:哪位同學上黑板做一下這道題?
學生甲:老師,我來!
學生乙:老師,讓我來!
……
(全班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舉手,有一位同學說著就已經從位置上站了起來,老師就讓這位同學上黑板做)
老師:好,現在其他同學自己在草稿本上做,看誰做得又對又快,做好了的同學請舉手,讓老師檢查。
一些同學抱怨到:老師又不讓我去做,下次一定要讓我上黑板做。
過了幾分鐘,不斷有同學舉手,讓老師檢查自己做好的題。
……
以上是筆者聽到的某堂數學課的一個片段,當時同學們的表現讓筆者大吃一驚。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賴于興趣。”學生學習數學也一樣,只要有了興趣,才會積極參與,將“家長、老師要我學數學”變成“我要學數學”。但影響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因素有很多,就學生而言,可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大類。內部因素是指學生自身的因素,包括學習的動機、態度和愿望、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智力水平等。外部因素是指學習的外部條件和氣候,包括環境因素、教材因素、教師因素等。以前筆者一直認為內部因素是影響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關鍵因素,但在上面的兩個實例中,從同學們的表現我們都可以看出,他們對數學都非常感興趣。經過筆者與他們一段時間的接觸,了解到,他們都非常喜歡或者是欣賞現在的數學老師,所以,教師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因素。那么,教師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喜歡上你
1.公平、真誠對待每一位學生。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有著強烈的獨立人格的需求。把中學生作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對待,是構建新型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
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認為,“公則明”。教師能否平等、公正對待每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這反映了教師的職業道德高低。因此,對待學生必須一視同仁。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到老師對待他們公平,才能處理好學生中存在的問題。
2.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他在你心中與眾不同。記得在教育實習的時候,筆者對班上一位平時上課喜歡開小差的女同學說,“數學老師說你太不夠義氣了,她那么看好你,可你上課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太令她失望了。”從那以后,筆者發覺她上課回答問題比以前積極多了。其實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而中學生更多的是希望受到老師的關注,讓老師覺得他與眾不同。
二、展示你的才能,展示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形式多樣的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靈巧的引入”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啟迪學生智慧的靈感,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猶如一杯醇香的清茶,點點滴滴沁入學生心田,讓他們迅速進入課堂教學狀態,促使他們思維處于高度積極主動的狀態,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中融入數學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數學教學中巧妙的融入數學史,就可以增添知識的趣味性,并活躍課堂的氣氛。有時通過介紹一些數學家的動人事跡,從中讓學生體會到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是促使一個人在數學上有所建樹的關鍵;有時介紹數學上的一些著名問題,或許可以激發學生鉆去鉆研數學。
教師:先講一個發生在數學史上的慘案。古希臘有一個著名的學派叫做畢達哥拉斯學派,這個學派有一個信條:“萬物皆數”,即“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可以歸結為整數或整數之比”。同學們,這是兩千五百多年前人們對于數學的最高等的認識,以你現在的知識,你能看出來他們當時都已經知道了些什么數?
學生1:整數和分數。教師:好。那么大家同意他們的看法嗎?
學生2:不同意,他們當時可能還不知道負數呢。
教師:你很有想象力。但事實上他們當時已經知道了負數的意義,比如,把一只羊平均分成兩份,一個人拿走了其中的一份,他們就用虧空了一半來表示少了的那部分,其實就是,也就是說他們當時已經認識到有理數了。看來同學們早已掌握了那時候的最高學問。(學生笑了,似乎有些自豪)不妨讓我們再一起來具體地研究一下他們所提出來的所謂“整數之比”。請同桌的同學任意寫一個數,另一位同學將它表示成小數,你發現了什么現象嗎?
學生3:有的是有限小數,有的是無限循環小數。
教師:原來畢達哥拉斯學派所指的數就是有限小數和無限循環小數。他們還沒有發現什么數?
學生4:(打趣似地插嘴)肯定是“無理數”。
教師:(很驚訝)為什么?
學生4:有“有理”數,就必然有“無理”數。既然知道有理數,肯定還不知道無理數嘍。
教師:你的類比推理思想掌握得真好!
學生5:有一個數他們沒有想到,就是π。它是無限不循環的,也不能用兩個整數之比來表示。
教師:好。π是無限不循環的,不能用整數之比來表示,顯然畢達哥拉斯學派那時候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其實人類最早研究π是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看來這個學派的學說是有漏洞的。就像剛才大家找到的π一樣,當時有一位該學派的成員希伯索斯也發現“邊長為1的正方形的對角線長不能用整數或整數之比來表示”……這一發現動搖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信條,引起了信徒們的恐慌,成為數學史上的第一次危機。據說希伯索斯為此被投進了大海,他為發現真理而獻出了生命。但真理是不可戰勝的,希伯索斯的發現已經被我們所證實,進而促進了數學的發展,我們將希伯索斯發現的這個數稱為無理數。
顯然,通過融入數學史,既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無理數的概念”,又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促使同學們不自覺的融入到了課堂教學中。但教師在融入數學史的時候不能盲目的融入,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數學史教學之間的辯證關系,必須把握好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的“度”,畢竟數學知識的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數學史的融入如果能夠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潛移默化的效果,應是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