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2006年,教育部明確地指出要將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切入點。這種新型的培養模式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鮮的元素,同時,也帶來了增加教育難度的諸多問題。因此,如何有效開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關鍵詞]工學結合;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
(一)豐富的教育資源促進學生成長
在這一培養體系中,學生可以充分享受著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和社會文化的熏陶,可以緊緊把握社會的發展脈搏。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素質提升,提供了多元的文化生態和多彩的實踐舞臺,促進了學生的成長。
(二)多樣的教育載體促進學生成才
高職院校原本相對比較抽象的教育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地展開,企業豐富的生產經營活動為高職學生提供了生動的教育素材和現實的教育平臺。多樣的教育載體為有效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促進了學生的成才。
(三)生動的社會實踐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在這一培養體系中,學生直接參與生產性的勞動實踐,并不同程度地參與企業的組織管理、科研開發和技術應用等活動,盡情地汲取社會實踐的養分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生動的社會實踐幫助學生盡早地適應社會、不斷地獲取發展的動力,促進了學生的成長成才。
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
(一)學生、學校和企業對職教理念存在認識不足的問題
學生在進入企業后,沒有做好面對挫折的思想準備,沒有樹立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更沒有付出愛崗敬業的工作精神,多數時間都只是用“學生”身份來要求自己,沒能把自己真正地融入到企業當中。
部分高職院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重專業、輕素質”、“重技能培訓、輕人格培養”的功利化育人傾向,他們直接將教育的責任推到企業身上,忽略了學生實訓實習期間的表現和狀況,出現了教育斷點和工作脫節。
部分企業不愿過多地參與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還是將學生當作簡單的勞動力,沒有按照合作協議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致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盲點,未能發揮合作教育應有的工作效用。
(二)教育隊伍存在人員配備不足、經驗缺乏、任務繁重的問題
當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存在工作人員數量嚴重不足的問題。部分高職院校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擔子壓在了輔導員身上。他們日常事務性工作過于繁多沉重,他們的工作待遇和地位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差別。學校對他們的關心不夠,造成了隊伍的不穩定,人員流失現象比較嚴重。
(三)學生出現倦怠消極、焦慮失落、缺乏自信等諸多心理適應的問題
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需要及時地轉變工作角色,找準工作定位,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實際工作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關注部分學生出現的倦怠消極、焦慮失落、缺乏自信等心理不適問題。若未能進行及時有效地心理疏導,很容易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存在尚未建立健全的問題
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學校由于“鞭長莫及”而難于發揮教育管理的效能,企業則由于育人職責不明而疏于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從而使“德育為先”在實踐環節中不能真正落實到位,從而造成了原本應連貫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鏈條的中斷,出現了教育、管理和監督的真空地帶。
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策
(一)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1.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高職院校要將“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貫穿于“工學結合”全過程,既要做到尊重、愛護和服務學生,著力培養學生自尊、自愛和自強的意識,又要做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
2.樹立“動態服務”的教育理念。
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從“管理學生”的職能轉變為“服務學生”的職能;在身份的定位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成為與學生平等相處的“服務者”,開展實訓實習學生的思想引導、現場指導和心理咨詢等工作。
3.樹立“開放協同”的教育理念。
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樹立“開放協同”的教育理念,加強與企業的密切合作,共同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作處理實訓實習學生發生的各類問題,實現校企教育管理的有效銜接,發揮校企通力合作的積極作用。
(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1.強化職業道德教育。
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相應增加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起熱愛崗位工作、鉆研業務知識、樂于奉獻社會的精神品格:引導學生培養起良好的組織紀律觀念,養成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樹立服務生產、扎根一線和不怕吃苦的思想作風,使他們在畢業之后能夠深入基層、留在基層、優干于基層。
2.引入企業文化教育。
高職院校要積極地吸收先進的企業文化理念,不斷地推行先進的企業文化教育,加強對企業質量意識、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的宣傳。例如,通過定期邀請企業的管理人員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宣傳普及,向學生傳遞各種優秀的企業文化內涵,幫助學生順利完成由“學生”到“職業人”角色的轉變。
3.增加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院校要適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幫助學生在職業心理和實踐能力上做準備。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應定期地深入到企業,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并通過建立網上心理咨詢輔導工作室,與學生通過網絡聊天互動,及時解決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1.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機制。
第一,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輔導員要積極地轉變教育觀念,有效地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務管理的工作方式:要俯下身子,深入企業,真正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蓋到學生學習、工作、生活各個方面。
第二,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通過教育教學,及時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與學生共同分析困難與挫折產生的原因,并主動尋求解決的方法。
第三,加強專業課教師隊伍建設。專業課教師要相應地承擔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在學生實訓實習過程中,要做到經常地深入企業,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困惑和工作難題,從而有力地增強學生勝任崗位工作的信心。
第四,加強企業實訓實習指導師傅隊伍建設。企業實訓實習指導師傅要注重強化學生的崗位教育,幫助學生盡快熟悉企業的基本情況、熟悉崗位的基本技能:要定期地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加強企業文化宣傳,使參與實訓實習的學生學會如何做人。
第五,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學生干部要充分發揮道德表率、學習標兵和生活模范作用,引領廣大同學積極進取、奮發向上:要積極協助企業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組織管理工作,成為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的“手臂”和信息的“橋梁”。
2.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激勵機制。
高職院校需要建立與工學結合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學生管理制度、學生實訓實習評價考核制度等:要建立專兼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定期培訓制度,不斷地增強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研究發現和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建立輔導員隊伍保障激勵機制,消除輔導員工作的“后顧之憂”,增加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明顯地改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
3.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反饋機制。
高職院校要構建全面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并通過社會、學校、企業、家長和自我評價,加強人才培養的協作督查,達到形成長效反饋評價機制的目的:要加強實訓實習學生的學后總結與反饋,并通過強化工作亮點、表彰工作先進等形式,固化工學結合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可喜成果,最終實現高職學生“德技并舉、成長成才、和諧發展”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