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亮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勇于沖破封建體制的牢籠,追尋愛情自由和人格獨立的俄國女性形象。雖然她覺醒的女性意識最終沒有帶給她幸福的生活,但是仍然照亮了后人爭取女性解放的前進道路。因而,通過解讀安娜獨立的女性意識的覺醒歷程,來剖析其所擁有的悲劇命運的必然性,以期對當代女性改變自身困境帶來若干啟示。
[關鍵詞]安娜·卡列尼娜;女性意識;啟示
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作為一部西方女權主義發展過程中的代表性作品,它的出現打破了以前西方以男性價值為主導的社會意識形態。在追尋愛情自由和人格獨立的道路上,安娜經歷了婚姻的失敗和愛情的無望,看清了在這制度和禮儀的牢籠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們所佩戴的虛偽和狡詐面具,這使她的女性意識得到覺醒,但只能通過死亡的結局來獲得靈魂的解脫和精神的解放。
一、安娜覺醒的女性意識
(一)封建婚姻下的自由意識覺醒
在作品中,最能體現出當時俄國封建包辦體系的就是安娜與卡列寧的婚姻,安娜被迫囚禁在沙皇制度的藩籬之中,這束縛著安娜作為女性所具有的渴望自由的心靈。而有著俄國上流貴族身份的丈夫卡列寧,為了維護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當時整個以男性價值為主導的社會,因此他注定是無法聽到安娜內心對于自由的渴求和呼喊。他對妻子安娜的感情是那么冷淡,這實際上代表著整個俄國對女性不公平對待的體現。作品中卡列寧僅僅將包辦婚姻下的妻子安娜當作是男性面子的體現,例如,小說中這樣描寫道“他要去看他的妻子,無非是因為他決定了每星期去看她一次,以裝裝門面,加以那天,正逢十五日,照他們向來的規定,他得給他的妻子多少錢作為生活費用”。安娜在卡列寧的眼中除了是合法的妻子身份,還是依附于他金錢之上的附屬品,因此在他的心中,安娜不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和人格自由,更不應該有任何權利去追尋自己的感情。總體來說,究于他們二人的婚姻是封建制度下家長包辦的結果,因而在卡列寧的心中,安娜作為女性妻子角色應該在丈夫面前溫順乖巧,不準擁有任何越界的想法,同時也要避免家庭中的各種沖突。這種霸道的雄性思維,實則是典型的男性觀念,這在安娜和卡列寧之間樹立起高大的交流屏障,也為安娜日后的人生埋下了悲劇性的伏筆。
如此分析,安娜那具有抗爭精神的女性意識就是從反抗封建家庭所開始覺醒的,在她的內心中,那追求身體和心靈的雙重自由,以及尋找屬于女性的幸福愛情是身為女人最基本的人性權利,安娜的想法代表了當時俄國社會壓迫下廣大女性群體的普遍心聲。列夫托爾斯泰用他敏感的洞察力和驚人的執筆力,描繪了一個勇敢去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那“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她故意地竭力隱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輝,但它卻違反她的意志在隱約可辨的微笑里閃爍著”。安娜渾身上下閃耀著獨特的生命魅力,而在美麗表象下的自由抗爭精神正是她獨一無二的女性意識體現,她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我知道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的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因此嗎,她毅然地離開那個把自己僅僅當作粉飾身份地位的虛偽丈夫,毫無猶豫地投入那沃倫斯基的懷抱中,去享受那屬于自己的甜蜜愛情人生。
(二)短暫戀愛后的愛情意識覺醒
那時俄國仍然被舊貴族掌握在手中,封建思想和優待特權的局面仍然在俄國大地上廣泛存在。因此,處于主導地位的男性貴族認為愛情只是為了滿足個人膨脹的情欲,他們將占有女性作為特別的身份角色榮譽,滿足自我卑劣的欲望,這一特點在沃倫斯基的身上充分體現。
沃倫斯基依仗著英俊的外表,迅速得到安娜的芳心,在他的眼中,安娜不過是為了滿足他的征服欲望和炫耀心。他猛烈追求安娜,只是沉迷于安娜美麗的外表,以使得自己的空虛內心得到暫時的撫慰,因此沃倫斯基對安娜的愛情是虛偽脆弱的,在此基礎上安娜在他的心里也是不平等的。安娜渴求平等忠貞的愛情,她那“追求美滿的愛情就是追求美好的人生”的想法,就是她逃離封建婚姻牢籠的動力所在,可以看到,當安娜投入到戀人沃倫斯基的懷抱時,內心是多么開心愉悅。可是她的選擇并沒有給她帶來真正的甜蜜愛情,沃倫斯基的不理解和不體貼,使得兩人之間沒有絲毫的情感維系,只是純粹的消遣和娛樂。當愛情的新鮮期流逝后,兩人這種世界觀的巨大差異,讓兩人注定無法成為彼此的靈魂伴侶,更無法建立起共同的人生目標,支撐著兩人互相扶持般的一起走下去。安娜原本將自己和沃倫斯基的愛情看成是逃脫令人窒息的封建婚姻的救命稻草,可沃倫斯基“眼里不僅閃耀著冷淡的神色,而且有一種被逼到窮途末路和不顧一切的冷酷的光芒”,這讓安娜面臨著絕望的境地,她在現實的殘酷面孔下只能接受自己的努力終為泡影的事實,最后在死亡面前邁出了自己無奈而又堅定的腳步。小說中她在走向鐵軌的時候說道:“全是虛偽,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安娜在臨死前的真情流露是對整個封建體制的深切譴責,也是對自我愛情命運的不甘。
二、安娜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一)個人性格的矛盾性
無論安娜是多么的勇敢追尋自己的幸福,在內心深處她卻飽受著多重的煎熬。一方面安娜雖然愛上了沃倫斯基,但是內心的母性方面總是對兒子心懷愧疚,當自己處在母親和戀人的雙重身份時,無法輕松自如地進行角色互換,使得心里背負著嚴重的焦慮不安情緒,影響著安娜的選擇。另一方面,安娜也不可避免深受到當時以男性價值觀為主導的社會道德觀念影響,導致安娜有時會厭惡自己,她所矛盾的是自己終究無法擺脫對男性的依附,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愛情上,她只是作為男性的附屬品而存在。所以,當她所期望的愛情破滅時,她失去了精神維系,最后不得不選擇以死亡的方式來控訴整個社會。安娜性格的矛盾性,讓其具有的劃時代意義的女性反抗精神蒙上了一層猶豫不決的霧靄,這讓她無法徹底擺脫過往的封建家庭而獲得新生,其自我本身實際上仍然受到封建權威的壓迫。
(二)兩位男性的威逼情誘
卡列寧作為沙皇貴族制度的代表,其人冷酷無情。在他看來,以丈夫角色為核心的婚姻家庭,只是他前進道路上的點綴和襯托。當安娜直接表明她和沃倫斯基的戀情時,卡列寧的第一反應只是要求她顧全禮節,并用盡一切手段保全聲譽。他為人虛偽,利用家庭的牽制、大眾輿論的效應以及經濟封鎖等手段,逼迫安娜回心轉意。他表面上以宗教教規不得違反為借口不同意離婚,實質上是要維護自己的身份地位,同時其利用安娜思念兒子這點,折磨安娜的精神,威逼著安娜繼續同他保持夫妻的表面聯系,從而達到維持他的貴族身份和地位的目的。
而沃倫斯基作為上流社會的年輕男子,他的男性虛榮心需要年輕女性的美麗外表所填滿,安娜恰恰是作為他的身份裝飾品而存在的,所以他從情感上誘惑安娜,讓安娜臣服于他。比起全身心愛他的安娜,他最關心的是自己在官職上的升遷,比如當他看到好友已然成為將軍,而自己還只是一個普通的騎士大尉,內心感到無盡的嫉妒和后悔。于是,他對安娜最后只剩下冷淡和嫌棄,任由安娜獨自無助和痛苦。
卡列寧和沃倫斯基本質上都是男性社會的體現者。他們為了自己的地位和欲望,無視安娜的愛和付出,為了維護現有的社會秩序,而使安娜成為自己前進道路上的犧牲品。卡列寧的冷酷無情,沃倫斯基的虛偽背叛,同時踐踏著安娜的生命和愛情,兩人從身體和心靈的不同方面,將安娜囚禁在無法逃離的男性價值觀之中。
(三)社會的排斥
安娜雖然果敢地直面迂腐的封建社會道德觀念,但是封建貴族和舊勢力面對這種“離經叛道”勢必會進行指責和抨擊。安娜離開丈夫和兒子,和沃倫斯基一起生活的行為,為當時世間所不能容忍,以至于人們鄙夷她,把她當成是違反社會禮教的罪惡之人。卡列寧不僅拒絕同她離婚,還用盡各種手段折磨安娜,讓她始終無法安定;莉蒂亞站在宗教道德的高度上來打壓安娜,藉此讓安娜失去該有的身份和地位:沃倫斯基的母親從心底對安娜抱有憤恨之情,把安娜的行為看成是卑劣的墮落。這些種種情況都表明安娜的公開行為,嚴重挑戰了社會的價值觀念,也讓上流社會的丑陋行徑無所遁形,因此遭到各方社會勢力的合力壓迫。縱然安娜頑強斗爭,不屈不撓,卻仍然改變不了自己的悲慘命運,不僅失去了愛情,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三、結語
安娜經歷了覺醒到新生,雖然最后改變不了絕望死亡的命運,但那是社會家庭各方面所壓迫的必然結果。如今,新世紀的女性也同樣經歷了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時至今日終于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社會的各個舞臺之上。而我們從安娜追求女性獨立自由的過程中,也解讀出當代女性的弱勢地位,這給改變當代女性的困境帶來相關建議和啟示。
第一,從安娜的所有努力到頭來仍然必須依靠男性經濟實力的命運中,我們可以看出,提高女性自身的經濟實力和地位是走出弱勢困境的首要之選。新時代下,經濟水平迅速騰飛,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女性意識也開始覺醒,女性更加關注自身的身份角色。女性要樹立男女平等的社會觀念,加強自身素養,培養獨立自強的精神,積極主動地定位適合自己的職業。在工作崗位上做出自己的一番事業,以此來獲得社會多方面的肯定,爭取應有的社會地位,并開拓廣大女性的發展空間。
第二,安娜所面臨的家庭和愛情束縛同樣使我們可以看出,在現今時代下,女性要脫離困境也要改變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最初,社會家庭觀念中男女雙方所擔任的角色是“男主外,女主內”,女性不僅承擔起繁雜的家庭日常勞務,也放棄了追尋自己的夢想和目標,最終淪為照看丈夫和孩子的保姆。如今,同樣作為家庭的重要成員之一,女性不僅僅要樹立人格上的獨立,擺脫依賴男性的生活困境,更要走出精神桎梏,堅持自己的人生夢想,追求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才可以不失掉自我,保持真正的家庭和愛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