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演宏
(廣州市從化區文化館,廣東 廣州 510000)
摘 要: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進步與提高,但同時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如何更好地處理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當前政府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主要以某省的相關實踐和探索為例,探討一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要求、新思路。
關鍵詞:城鎮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思考
中圖分類號:G122;F29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8-0229-01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 經濟結構、娛樂活動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作為代表著過去悠久歷史、文化傳統、民族精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然也遭到了強烈的沖擊。那么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為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如何才能夠在此背景下更好地保持或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力?值得我們研究與探索。
一、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李克強總理曾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建設要由曾經的“土地城鎮化”轉向“人的城鎮化”。這個過程更強調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不僅讓農村人口上樓,更應讓他們一起享受教育、就業、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等方面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民離開土地進城務工,諸多地區拆房建樓、合村并居。廣大農民在身體進城的同時,思想和文化上卻未能真正“進城”。進城后的農民面對城市文明,一度出現了情感的空虛,思想的迷茫,以及價值觀的混亂等問題。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新要求
在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社會發展大環境下,面對諸多的機遇和挑戰,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否如以前一樣保護即可?答案是否定的。新型城鎮化不同于傳統城鎮化的建設思路和發展理念,這也對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其一,新型城鎮化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需要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人口市民化的其中一項內容是讓農業轉移人口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公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文中指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是中國社會重構自己公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性與公共性》一文中也強調:“非物質文化的‘遺產化,就是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泛的公共性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重建、塑造地方歷史文化傳統的過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我國公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二,新型城鎮化強調四化同步,統籌城鄉。新型城鎮化是信息化、工業化和現代化下的城鎮化,是城鄉一體發展的城鎮化。信息化、工業化和現代化曾經和城鎮化一同極大改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方式和生存土壤,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他們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和手段。一段時間以來,為了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緊急和重要程度,學者們往往特意突出了前者,而有意忽略或否定了后者。實際上,信息化有益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廣泛傳播;工業化可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現代化可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流傳播和創新發展。
其三,新型城鎮化強調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產生于農耕文明時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具有低碳化、綠色環保的優勢,非常契合生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在建設生態城鎮化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理應有更大的應用和發展空間。因此,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我們需要更加深入挖掘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生態環保價值,讓先人的智慧助力我們當代的社會建設。
其四,新型城鎮化建設強調文化傳承,彰顯特色,防止千城一面,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具有地域特色的區域文化,是建設美麗城鎮、體現區域特性、延續文化脈絡的重要內容。有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建設文化城鎮的重要內容,既是美麗城鎮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重要體現。例如,春節是廣州從化區非遺項目重要的展示期,非遺展示也成為了廣大市民春節期間參與人數最廣、最多、最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動。以“非遺項目專場展演”等節慶宣傳活動為載體,結合從化本地傳統民俗節慶,從正月初一到元宵十五,傳統舞蹈《從化水族舞》《從化麒麟舞》《從化貓頭獅》和《鰲頭醒獅》,傳統音樂《客家山歌》,春節民俗《擲彩門》和《添燈上燈習俗》等節目為從化的春節增添了不少歡樂喜慶的氣氛。特別是從化春節習俗項目《擲彩門》,地處城鄉結合地,擲彩門舉辦地的一些祠堂已經受到了城鎮化的強烈沖擊,一些有著歷史底蘊的環境也會難免遭到破壞,在城鎮化建設中如何保護我們的非遺資源是我們刻不容緩的要做的工作。
三、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相關探索
面對挑戰和機遇,該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做出了積極應對,如針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廣泛調研,進一步摸清全省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推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鎮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其一,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共文化屬性,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相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為民共享的公共性特征。只有為更多的人所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才愈強大。上文也提及,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也亟需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發揮其“公共文化”屬性和文化認同功能,實現與新型城鎮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共建共享。該省作為東部經濟大省,城鎮化建設具有典型的本地化特征。該省跨省流動人口較少,全省1370萬流動人口中,85%在省內流動,48%在縣內轉移,設區市市區和縣(市)城區成為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主體空間。該省的這種本地城鎮化特征為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公共文化服務相融合提供了便利條件。
其二,依托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機遇,做好群體傳承培訓活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生活。
例如,2016年,從化非遺項目分別在廣州市舉行的“國際旅游展”和在深圳市舉行的“中國第十二屆國際文化博覽交易會”上進行了重點推介和宣傳,通過制作非遺項目展示牌,現場滾動播放從化非遺宣傳片,向來自世界各地的來賓展示我區極具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令從化區的傳統文化影響力和知名度得到了提高。
四、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互惠共贏的相關思考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規劃編制時就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等問題,不僅可以有效減少城鎮化建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而且還能有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城鎮化生產生活中,以此來增強其傳承活力,實現良性發展。
從民眾層面看,需要充分尊重民眾的主體選擇,挖掘民眾的創造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一個根本宗旨是“承認各社區,尤其是原住民、各群體,有時是個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保護、延續和再創造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由廣大民眾創造、認定并傳承。換言之,廣大民眾自己決定著什么是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政府在編制相關規劃、制定相關政策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民眾在生產、保護、延續和再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主體性。民眾也應明晰自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的主體責任,主動、自覺地參與到新型城鎮化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保護、延續和再創造中來。
五、結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一項艱巨、系統的工作,尤其是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加速推進下,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與機遇,也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面對這種情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積極面對新挑戰、抓住新機遇、滿足新要求,同時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融入新型城鎮化生產生活中,需要政府與民眾的共同努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新型城鎮的文化特色,真正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互惠共贏!
參考文獻:
[1]錢永平.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J].中國名城,2015(05).
[2]駱勇.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6.
[3]宗毅.城鎮化進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探究[J].小作家選刊,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