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在《教育學術月刊》2017年第4期中撰文,通過對《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歷年數據進行梳理,從經費投入的歷史數據與比較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國企業投入職業教育的現狀,并提出了企業辦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
作者對企業近年來經費投入情況進行了分析發現:企業辦學中企業撥款占全國教育經費的比例連年下降,企業舉辦的職業院校數直線下滑,但職業教育是企業辦教育的最主要類型;企業舉辦職業教育財政預算內撥款遠低于教育部門舉辦的職業院校,高職院校學生學費比例基本持平,企業辦中職學校學生學費遠高于政府舉辦的學校。數據顯示,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總投入在下降,從側面也說明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有限。
在此基礎上,作者結合我國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政策文本進行了分析。我國企業舉辦職業教育政策經歷了“并舉——參與——主體”三個階段,其地位和在職業教育中的定位有所起伏。企業辦職業教育已經被證明在校企合作、學生實習實訓、就業、師資隊伍培養與培訓等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是職業教育事業的優質資源。由教育部門主辦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管理的歷史選擇,但企業舉辦職業教育是其重要補充,需要充分鼓勵和利用。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認為經費投入和投入的體制機制的建立,是充分調動企業熱情并且規范好新的歷史條件下企業辦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鼓勵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需要更具體和支持性的政策。經費是支持的關鍵,應通過政策的傾斜,保障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經費來源:1.可以通過生均撥款的方式,解決企業舉辦職業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經費問題;2.明確舉辦職業教育的企業其教育附加費全額返還給所舉辦的職業院校;3.以政府購買的方式,鼓勵企業舉辦的職業院校在達到設定的培養標準和要求的情況下,由政府按年度提供生均培養費和辦學經費;4.探索混合所有制,將部分因為企業上市或者企業力不從心舉辦的優質職業院校轉變為政府、企業混合所有制的學校,生均經費由財政撥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