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偉+樂崇年
摘 要:學徒制是西方企業職業教育制度下在崗培訓的有效組織形式,企業屬性是其最鮮明的特征?,F代學徒制是在西方傳統學徒制現代化過程中發展而來的一種企業公共職業教育制度,因此,所謂現代學徒制的“現代性”特指經過現代化被賦予的公共屬性、雙元屬性、跨界屬性、就業屬性和教學論屬性?,F代學徒制塑造了外部合作、內部分離的校企合作關系形態,與我國學校職業教育在體制上不具有兼容性。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公共屬性;跨界屬性;就業屬性;教學論屬性
作者簡介:周宏偉(1982-),男,安徽阜陽人,寧波北侖職業高級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政策;樂崇年(1967-),男,浙江寧波人,寧波北侖職業高級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9-0022-04
我國現代學徒制試點兩年多來,影響持續擴大,試點單位不斷增加,現代學徒制漸成職業教育“新寵”。但是從試點情況看,我們對現代學徒制仍然缺乏最基本的認識。從各國的實踐看,現代學徒制是一種典型的現代企業公共職業教育制度,具有鮮明的企業屬性、公共屬性、雙元屬性、跨界屬性、就業屬性和教學論屬性。
一、現代學徒制的企業屬性:一種企業主導的在崗培訓有效組織形式
企業屬性是現代學徒制的最本質特征,說到底,學徒制就是一種企業在崗培訓的有效組織形式,現代學徒制就是將這種在崗培訓形式納入國家公共教育系統,由此發展而來的一種現代企業公共職業教育制度。首先,企業處于現代學徒制相關法律政策的中心。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國家企業普遍具有舉辦職業教育的法定資格,在現代學徒制的實施過程中,相關國家制定形成了確保企業主導地位的法律政策框架。如德國職業教育立法很早就確立了“德國職業教育是‘經濟界的責任這一重要原則”,在英國和澳大利亞,行業企業在法律和政策上同樣獲得了對現代學徒制的主導地位。其次,企業界承擔了對現代學徒制的主要管理職責。德國的現代學徒制主要由行業協會具體管理實施,英國和澳大利亞雖然政府成立了現代學徒制管理機構,但行業企業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三,企業主導了現代學徒制相關標準的制定?,F代學徒制相關標準的制定流程一般是行業企業負責制定,政府負責審核批準。如澳大利亞新學徒制實施標準的“培訓包”就是由行業制定、政府主管部門審批的,德國《職業教育條例》、英國學徒培訓規格標準的制定過程亦是如此。
具體到實施過程,現代學徒制的企業屬性更加明顯?,F代學徒制與企業在崗培訓密切相關。在很多國家,現代學徒制被看作是基于工作場所的職業培訓,因此企業是最重要的學習場所,學生的企業崗位培訓時間普遍在75%以上。同時,行業企業還負責監督學徒培訓質量、認證學徒培訓結果,并頒發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因此可以說,企業本位是各國現代學徒制的核心。
二、現代學徒制的公共屬性:一種由企業提供的公共職業教育產品
現代學徒制作為職業教育的典型形式,屬于現代公共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由企業提供的、面向全體公民的公共職業教育產品。公共屬性是現代學徒制與傳統學徒制的重要區別,現代學徒制不再是為某一家具體的企業服務,而是面向整個行業的人才需求規格?,F代學徒制從行會屬性到公共屬性的轉變,是現代國家力量全面介入的結果,也是學徒制現代化的主要內容。現代學徒制的公共屬性集中體現在立法規范、管理監督、標準制定、結果認證、經費機制五個方面,其中立法方面的重要任務是賦予企業從事職業教育的主體資格,確立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管理監督方面,成立專門的國家管理協調機構;在標準制定上,包括學徒標準、師傅標準、職教企業認定標準、培訓(教學)標準、滿師認證標準等,通常在國家主導下由行業協會負責制定,最后上升為法定標準;在現代學徒制的實施過程中,學徒培訓過程監督與學徒培訓結果認證通常也由行業協會負責;從現代學徒制在各國的實施情況看,學徒培訓經費主要或部分由國家財政承擔幾乎成為一種趨勢,這也是現代學徒制公共屬性的重要保證。
由企業負責提供公共職業教育產品是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普遍特征,因為在這些國家,企業都被看作是職業教育最理想的實施環境,企業普遍被認為是比職業學校更為重要的學習場所。在這些國家中,企業在現代學徒制中的作用都是根本性的,職業學校反而是補充性的,企業主導了這些國家職業教育的各項安排,是學徒培訓的主要場所。從現代學徒制出發,德國、瑞士、澳大利亞等國家發展出了一種全新的企業公共職業教育制度,契合了技能創新、積累與傳承的內在規律,為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與成長開辟了一條康莊大道,成為這些國家提高經濟核心競爭力、降低青年失業率的秘密武器。
三、現代學徒制的雙元屬性:一種企業主體、學校補充的職業教育體制
縱觀各國現代學徒制實施經驗,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企業職業教育就沒有現代學徒制,沒有學校職業教育就不是完整的現代學徒制。其中,學校職業教育的補充參與正是現代學制教育屬性的具體體現。如上所述,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現代公共教育體系的重要組織部分。自從現代學徒制被納入現代公共教育體系以來,學校職業教育的介入和參與就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以克服單純企業培訓對學徒就業適應能力的局限。國內有人據此認為,學校職業教育的介入標志著現代學徒制“教育屬性”的增加[1]。這種觀點在我國學校本位職業教育體制下特別容易引起誤解,認為現代學徒制完全可以被納入到學校職業教育體制內(目前的試點情況確是如此),以職業學校的所謂“教育屬性”去淡化甚至替代現代學徒制的“培訓”屬性。這種誤解是破壞性的,可能徹底消解現代學徒制的存在價值。這種觀點將“學校職業教育”與“企業在崗培訓”對立起來,一方面是對“教育”與“培訓”的概念認識不清,同時也反映了根深蒂固的學校本位主義偏見——即學校天然具有“教育”屬性,只有學校職業教育才是飽含“教育”的職業教育。事實是,企業在崗培訓才是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價值和主要實踐形式,可以說沒有企業在崗培訓就沒有現代學徒制。
總之,現代學徒制的所謂“教育屬性”特指對培訓內容的通用性要求,而不是增加學徒的學校職業教育時間,這就在客觀上塑造了一種企業主體、學校補充的職業教育體制結構。事實上,在所有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國家,純學?;瘍A向都是他們高度警惕并竭力避免的。
四、現代學徒制的跨界屬性:一種外部合作、內部分離的校企關系形態
在所有描述西方職業教育校企關系形態的概念中,“校企合作”是我國職業院校誤讀最深的概念之一。“校企合作”幾乎被看作是相關國家職業教育成功的秘訣,以致于很多職業院校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合作”幾乎代替了校企關系的所有內容,似乎只有無限合作的校企關系才是職業教育最理想的校企關系,有的職業院校恨不能與企業徹底融為一體、合二為一。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企業職業教育體制的國家對校企合作的態度普遍比較謹慎,學校職業教育體制的國家反而對校企合作比較熱衷。
如上所述,現代學徒制的教育屬性塑造了一種企業主體、學校補充的職業教育體制結構,在此基礎上,企業職業教育與學校職業教育雙“元”之間形成了一種外部合作、內部分離的校企關系形態,這也是德國、瑞士、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形式。所謂“外部合作”是指發生在學校和企業之外的宏觀層面,具體而言,包括了校企跨界立法、建立校企跨界管理機構、教學(培訓)制定的校企跨界協調等。必須要強調,縱觀現代學徒制比較成功的國家,其“校企合作”只是發生在特定范圍內的有限合作,更確切地說,僅僅是在宏觀層面(立法、管理、標準制定)的某種協調。除此之外,校企之間更主要的關系屬于“內部分離”關系,具體表現在教學(培訓)的微觀層面,現代學徒制在學校與企業的實施過程中,教學(培訓)的場所是校企分離的,教學(培訓)的過程是工學分離的,教學(培訓)的內容也是各行其是,鮮有聯系??缃鐚傩员砻?,現代學徒制框架下的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宏觀層面,具體到教學(培訓)實施的微觀層面,校企之間是彼此分離的。因此,各國現代學徒制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企業里的任務很少在學校里涉及;學校里的學習內容很少在企業里應用;企業與學校共同實施的教學項目很少。
五、現代學徒制的就業屬性:一種直通企業的積極就業政策
眾多關于現代學徒制的觀點中,就業是一個最容易被忽略卻又極其重要的觀察視角。其實在政府眼中,現代學徒制的實用價值首先源于其在促進就業方面的獨特功效,而不是教育專家眼中的所謂教育價值。眾所周知,如何順利實現學生從“學校到工作過渡”(STW)一直是現代教育的世界性議題,每年龐大的畢業生數量一再提醒人們要關注就業問題。于是,強化學校教育與勞動力市場聯系的呼聲此起彼伏,很多教育改革據此展開,旨在找到一種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從學校到企業過渡的專門通道,而現代學徒制被認為是最佳的過渡通道??梢哉f,現代學徒制之所以能夠引起政府興趣,就是因為現代學徒制將學校教育與就業連接在一起,實現了從學校到工作的無縫過渡,這也是為什么在很多國家現代學徒制都是由勞動就業部門積極推動的。從就業角度看,現代學徒制體現了政府積極主動且務實的就業理念:與其被動地等到畢業時就業問題集中爆發之后再倉促應對,不如提前爭取主動,在學生中等教育入學之初就開始著手解決這一問題。
實踐表明,現代學徒制對于促進就業具有獨特的價值。以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為例,實施依據就是學徒與企業簽訂的工作雇傭合同,學徒以員工的身份參加學校學習與企業培訓。調查顯示,在結束學徒制培訓后的9個月內,有90.1%的完成者和73.4%的未完成者獲得了工作,其中有67.6%的完成者和16.%的未完成者在學徒制或受訓者制度培訓后得到相同雇主的雇傭[2]。同樣,德國現代學徒制與特定職業的從業資格緊密相關,一旦學徒最終考試合格,就等于獲得了全行業認可的就業通行證,實際約有95%的學徒能夠通過最終考試[3]。在整個歐盟范圍內,德國青年失業率僅為6.5%[4],為全歐最低。為此,德國政府曾試圖通過改革,讓全日制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也能直接參加這種行業舉辦的學徒考試,但遭到企業界的強烈反對。因此,現代學徒制成了名副其實的從學校到工作的就業“直通車”。
六、現代學徒制的教學論屬性:一種技能形成的有效組織方式
要弄清現代學徒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技能形成的規律。有學者從知識與工作的關系視角出發,認為技能就是知識與工作任務之間的動態聯系,強調“僅僅在記憶層面掌握知識對于技能的形成是遠遠不夠的,關鍵要在知識與具體工作要素之間建立緊密聯系,而建立這一聯系的基本方法就是實訓”[5]。德國職業教育專家勞耐爾教授認為,“行動伴隨的知識是可以在職業學校獲得的,而行動主導的知識則必須在企業里學習得到”[6]。根據職業能力發展階段理論,“技能的發展始于個人經驗,但最終還要回到個人經驗。與系統工作任務關聯的專業知識只是新手發展到專家的手段,只有最終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構建系統的專業知識,才能達到專家的技術水平?!盵7]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技能形成于真實的職業實踐之中,而不可能自動地產生于已獲得的知識。
要弄清現代學徒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其次還要了解技能形成方式。既然技能形成于職業實踐,那么,技能在職業實踐中的形成方式是什么?情境學習理論通過對傳統學徒制的人類學研究,認為技能形成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合法的邊緣性參與”[8],參與職業實踐就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方式。在情境學習理論看來,學徒置身于職業實踐之中所進行的參與式學習,不僅僅是獲得知識、習得技能、積累經驗之類的片面學習,而是多個層面的立體參與,是一種深度的社會化學習,這與單純教授知識與訓練技能的學校學習有著本質區別。同時,情境學習理論認為,新學徒參與是為了融入實踐共同體并得到同化,最終成果在于成為一個正式成員。概括起來,技能形成“不是通過復制他人的作品而進行的,也不是通過獲得教學中所傳遞的知識而進行的,是通過向心性的參與而發生的”[9],而這正是學徒制的本質。
從以上關于技能形成規律和技能形成方式的論述可以看出,現代學徒制是技能形成的有效組織方式。接下來的問題是,這種教學組織方式能否在職業學校中實施?正如趙志群指出的,“在職業教育中,崗位培訓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與職業院校的‘人工環境相比,崗位培訓的‘自然環境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關鍵能力的發展?!盵10]同時,有學者很早就指出,學校職業教育有三個自身無法克服的致命缺陷:不管學校的教學內容如何先進,與生產、服務一線所應用的最新知識、最新技術、最新工藝相比,總有距離;不管學校的實訓設施如何先進,與生產、服務一線最新生產設備相比,總有距離;不管學校的專業課師資如何“雙師型”,與生產、服務一線技術專家、操作能手相比,總有距離[11]。因此,現代學徒制作為技能形成的有效教學組織方式,職業學校是無法實施的。
七、結論:建立企業主體、學校補充的雙元職業教育體制是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必由之路
綜上所述,現代學徒制是在企業職業教育體制之下的公共職業教育通用辦學形式。同時,現代學徒制經過現代化被納入現代公共教育系統之后,逐漸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功能屬性,如公共屬性,學校教育介入后形成的雙元屬性,企業主體、學校補充的跨界屬性,以及作為技能形成有效組織方式的教學論屬性。相關國家的實踐表明,現代學徒制這種公共職業教育辦學形式十分有效,對于解決青年失業問題、幫助青少年順利社會化、技能傳承與創新、選擇質量優先的經濟戰略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概括起來,現代學徒制就是基于企業主體的教育、基于工作本位的教育、基于員工或準員工的教育,這是現代學徒制的基本形態。我們在引進、借鑒、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過程中,首先必須清醒地認清三個客觀現實。一是企業職業教育體制是現代學徒制存在與發展的前提條件,企業本位是現代學徒制的核心,企業屬性才是現代學徒制的本質,企業職業教育在技能形成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根本性作用,所有學校職業教育必須經過企業職業教育“催化”才能形成現實的職業能力。二是我國現行的職業教育體制屬于典型的學校本位職業教育體制,一般企業不具有舉辦公共職業教育的法律資格,沒有承擔公共職業教育的法定義務,企業職業教育的師資、學徒培訓標準、培訓崗位質量、培訓質量保障、培訓結果認證等都無從談起,在這種情況之下,學生企業實習普遍充當了廉價勞動力。三是學校職業教育與現代學徒制不具有兼容性,現代學徒制不可能由職業學校主導、在職業學校中實施,職業學校只能作為現代學徒制的補充、完成企業崗位培訓之外的職業基礎教育,在這個角度上,學校職業教育屬于技能準備教育,企業職業教育屬于技能形成教育,現代學徒制正是技能形成教育的有效組織形式??梢哉f,沒有企業職業教育制度就沒有現代學徒制,沒有學校職業教育就不是完整的現代學徒制。
在我國學校本位職業教育體制之下,現代學徒制很難取得預期效果,還很有可能會催生出很多形式主義的所謂成果,導致很多職業院校偏離教學主業,盲目進行概念炒作與宣傳包裝。因此,加快企業職業教育立法,賦予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法律資格;建立企業職業教育,編制企業職業教育國家標準;設置經濟界主導、教育界參與的跨界職業教育國家管理機構,建立學徒培訓(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發展企業主體、學校補充的雙元架構等,才是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關晶,石偉平.現代學徒制之“現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
[2]姜大源,等.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356.
[3]關晶.西方學徒制研究——兼論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借鑒[D].華東師范大學,2010:69.
[4]中國駐德使館教育處.德國教育動態信息(2017年第3期)[EB/OL].http://www.de-moe.edu.cn/article_read.php?id=12146-20170101-4351&form=years.
[5]徐國慶.職業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24.
[6][7]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94,29.
[8][9]J·萊夫,E·溫格.情境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M].王文靜,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47.
[10]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09.
[11]石偉平,徐國慶.世界職業教育體系比較[J].職業技術教育,2004(1).
責任編輯 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