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隆+顧坤華
摘 要:從現代學徒制理論解讀到試點實踐,我國現代學徒制的開展無不強調學習者的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特征,這是對學習者法律地位沒有理清而產生的意構。西方現代學徒制實施國家對現代學徒制在法律上明確界定為一種新的法律關系并由專門法律規范,同時與勞動法律規范做了良好的銜接。學習者既不是學生也不是企業員工,他是這種新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他不會因稱謂的不同而改變其在法律關系中的法律地位。我國試點現代學徒制的對象是學生,這就需要構建和學徒之間的制度關聯。由于對學徒法律地位缺乏認知和相關法律制度缺位,這種構建往往與現行法律制度相抵觸,造成試點的困惑。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學徒;學生;法律關系
作者簡介:崔玉隆(1973-),男,江蘇鹽城人,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政策與法規;顧坤華(1957-),男,江蘇揚州人,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與政策法規。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職教重點資助課題“基于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江蘇模式研究”(編號:B-a/2011/03/011),主持人:顧坤華。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9-0026-04
國內研究者認為現代學徒制具有學校和企業“雙主體育人”、學校學生和企業學徒“雙重身份”的特征。國內現代學徒制試點也努力構造這些特征,《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規定:“堅持校企雙主體育人、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雙導師教學,明確學徒的企業員工和職業院校學生雙重身份,簽好學生與企業、學校與企業兩個合同,形成學校和企業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長效機制……”。試點學校和單位無不努力遵守這一工作原則,努力做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問題是身份的構造符合現代法治要求嗎?現代學徒制的學習者在法律關系上真的存在雙重身份嗎?通過兩個合同的簽署是否能產生兩個獨立的法律關系,兩個法律關系主體呢?這些問題的回答有助于我們明確現代學徒制實施對象及功能,明確學徒和企業及培訓機構之間的法律關系,明確學徒的法律地位,從法律制度層面對現代學徒制有更深的理解。
一、前現代學徒制的學徒身份辨析
學徒制大致成形于中世紀。有學者將學徒制分為:前學徒制(約史前至11世紀)、手工業行會學徒制(約11-15世紀)、國家干預行會學徒制(約16-18世紀)、集體商議的工業學徒制(約19-20世紀中葉)以及現代學徒制(20世紀中葉至今)[1]。在前學徒制時期,學徒與師傅關系純屬個人事務的約定,人身依附的身份特征明顯。早期學徒須與師傅簽訂具有人身依附關系的契約來確認各自的身份。身份的確認是學徒以學徒身份向師傅學習的前提。早期社會知識與技藝的傳承是父子相傳,師徒相授方式的出現無疑對父子相傳以及家族對知識和技藝的壟斷產生沖擊,為了使家族繼續能對知識和技藝進行壟斷以及維持建立在壟斷基礎上的經濟地位,因而有必要將師徒關系納入到家族倫理體系中來,把師徒關系擬制為父子自然血親倫理關系以增強學徒對家族的認同感。在手工業行會學徒制時期,學徒制雖然被納入了行會的監管,如行會對學徒培養制定一般性的管理規范、對契約內容的規定、參與教學指導與監督、對學徒進行考核等,但是學徒依然需要和師傅簽訂契約明確自己的學徒身份。在國家干預行會學徒制時期,國家取代行會通過立法的方式對學徒制進行監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促使舊有的帶有人身依附的師徒契約關系開始轉變成帶有雇傭性質的契約關系。師徒成為雇傭關系的兩個獨立和對立的主體。這正如梅因在《古代法》總結的那樣:“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到此處為止,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2]以身份定權責的行為已被歷史所拋棄,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通過簽訂契約確立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在集體商議的工業學徒制時期,勞動雇傭關系成為常態,學校教育成為人們學習知識和技藝的主要方式,傳統的學徒制在主要的生產領域基本已瓦解,學徒分解為學校的學生和企業的員工。綜上分析,我們可知傳統學徒制的基礎是契約關系,但是這種契約關系在不同歷史時期內容是有區別的。在前資本主義時期,這種契約約定的是一種身份關系,進而確定雙方權責。在資本主義時期,這種契約約定的是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即雙方的法律關系。雙方的權利義務如何要看雙方在法律關系中的法律地位如何,而不是身份如何。
二、現代學徒制的學徒身份辨析
學者們認為現代學徒制肇始于德國的雙元制,德國雙元制本質就是現代學徒制。德國有著久遠的傳統學徒制,但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傳統學徒制瓦解。二戰后,德國面臨著盡快恢復和發展經濟的任務,急需各種技術人才,但是社會上大批待業者卻因缺乏基本技能和知識而無法實現就業。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德國改造和完善傳統的學徒制,創立了雙元制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技術工人,使得德國經濟在戰后較短時間內得到恢復和發展,同時改善了由于工人失業帶來的社會壓力,保持了社會的平穩發展,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經濟騰飛。現代學徒制另外的代表國家是英國和澳大利亞。20世紀初,英國國力明顯下降,人們將原因之一歸結為英國缺乏其他國家完善的職業培訓制度。英國雖然也有針對青年職業培訓的計劃,但效果甚微,造成英國“技能短缺”現象。與此同時,英國的就業率也在下降,“16-17歲青年在同齡人中就業率從1975年的62%驟降為1992年的9%,接受培訓的學徒人數在1978-1994年間減少了66%。”[3]英國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為此,英國開始尋求變革,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的現代學徒制,建立本國的現代學徒制。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產生的原因也是技術革命與勞動力技能短缺之間的矛盾以及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社會問題。通過對幾個有代表性國家的現代學徒制產生的背景分析,我們知道現代學徒制產生與發展有很強的針對性,即青年失業和勞動力技能短缺。如何使失業的青年獲得必要的技能與知識的培訓,促使他們能順利就業,現代學徒制成為不二的選擇。
現代學徒制背景因素直接影響到該制度內容的設置。從培訓的對象來看,現代學徒制面向完成義務教育后的青年,后來隨著該制度的發展,年齡進一步放寬,有的取消了年齡上限。“1960年代,德國的雙元制還只是面向初中水平的畢業生(約16歲),現在,德國進入學徒制的平均年齡已經變成了18歲。法國有一半的學徒年齡在18歲及以上,丹麥的學徒通常都在18歲以上。澳大利亞也在1992年去除了學徒制僅限于青年的限制,允許成人參加。在英國,1994年啟動現代學徒制時,它的對象還只是16-25歲的青年男女,并主要針對16-17歲的中學畢業生,但在2004年再次啟動新學徒制項目時,英國不僅去除了25歲的年齡上限,同時還建立了面向14-16歲青年的“青年學徒制”項目。”[4]從培訓程序上看,一般是學徒和企業簽訂合同,或是學徒、企業和學校簽訂三方合同。后因培訓企業崗位不足,出現了第三方培訓中介機構,學徒和培訓機構簽訂培訓合同。無論哪種情況,合同的一方主體都是學徒。學徒主要群體是完成義務教育后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而不是學生或是企業員工。雖然新近現代學徒制有以學生為培訓對象,但所占比重較小,雇主也不看好。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包括成人學徒制(Adult Apprenticeship)和學校本位學徒制(School-based Apprenticeship),學校本位學徒制是以在校生為培訓對象,“不過,這種學徒制在澳大利亞學徒制中占的比例不大,2009年僅為6%。參加者多是在非技術型行業(約占70%),資格認證的等級也以2級證書為主。”[5]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國家都對現代學徒制有專門的法律規制,如德國的《職業教育法》、英國的《學徒制、技能、兒童和學習法案》等,而不是用勞動法進行調整。這說明現代學徒制產生的法律關系和勞動法律關系是不同的法律關系,學徒和雇員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現代學徒制實施的基礎是學徒和企業簽訂的教育培訓合同,從性質上講它屬于培訓合同,但它又有其特殊性。它包括兩層關系:一層是學徒和企業之間的培訓合同關系,另一層是學徒和企業之間的勞動關系。培訓合同可由雙方當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約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這為大多數國家法律所認可,但是這種民事合同不能約定勞動法律關系。勞動法律關系是由國家特定的法律(勞動法)規制的。有勞動關系的存在并不就會產生勞動法律關系,是否產生勞動法律關系則由國家立法機關對勞動者權益甄別和對權益保護嚴格程度決定的,如民事法律領域中的雇傭關系也包含一定的勞動關系,但它不是勞動法律關系。勞動法律關系是指勞動關系當事人之間在實現勞動過程中依據勞動法律規范而形成的勞動權利和義務關系[6]。勞動法律關系的成立需滿足一定的條件,如主體的適格、內容合法等。所以學徒培訓合同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關系,因而須有專門的法律調整。從法律關系上講,學徒是培訓合同的一方主體,至于當事人的名稱是什么并不影響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如德國的《職業教育法》就把這類教育培訓合同的學徒稱為受教育者,因而不存在所謂的學徒和學生的雙重身份。如果有所謂的雙重身份也是由于學習方式和地點不同帶來的不同稱謂,在企業向師傅學習可稱作學徒,在學校學習可稱作學生,但這種稱謂的變換并不改變學徒和企業之間的法律關系,也不會改變其法律地位。
在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國家中,法國立法規范較為特殊。雖然法國也有關于現代學徒制的專門法律制度,但法國勞動法也涉及到學徒制,因而有研究者認為法國的學徒是企業的特殊雇員。這種看法實質是對法國勞動法律制度和我國勞動法律制度不同造成的誤讀。按照我國現行《勞動合同法》規定,企業雇傭勞動者需簽有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法律規定情況下可簽無固定期限的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為期限的合同,同時對靈活用工也做了規定,即非全日制用工。所以在我國大多數情況下,雇員和企業簽有固定期限的合同。法國則不同,“雇員一般均應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有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是例外情形,只能在法律明確規定的情形下才能訂立。該法律規定,定期勞動合同只能適用于下列情況:一是替代休病假、產假等勞動合同暫停執行的雇員的工作;二是企業經營活動變化時,在季節性或臨時增加的工作崗位上適用;三是為解決某些人員失業問題而訂立的某些特殊的勞動合同,如針對青年人和長期失業人員而訂立的就業互助性、適用性和獲得資格性的勞動合同。”[7]學徒合同屬于該法規定的第三種情況的合同。雖然學徒合同在勞動法當中規定,享有勞動法規定的各種權利和勞動保護,但是學徒和正式企業雇員是有本質區別的。在勞動法中規定學徒合同,這是對學徒的勞動權利進行保護,但我們不能說學徒是企業的雇員。類似的法律制度在我國臺灣地區也有,在我國臺灣地區學徒稱作技術生,臺灣地區的《勞動基準法》將技術生單獨列為一章,明確規定技術生各種事項及技術生享有的各種權利和保護措施。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其他西方國家對學徒的勞動權利全面保護也大多由法律規定,雖然他們并不規定在勞動法中。德國《職業教育法》規定,如職業教育合同的內容、目的及該法未做其他說明,針對勞動合同的法律準則及法律原則同樣適用于職業教育合同。也就是說,其他國家是通過準用勞動法的規定對學徒勞動權利進行保護。所以學徒和雇員是相對并列的一類受勞動法保護的勞動者。綜上分析,學徒制作為最古老的職業教育形式,隨著歷史演進而不斷發生著質的變化。前資本主義時期,師徒之間人身依附關系很強,并通過契約得到明確和鞏固。資本主義產生時至確立時期,契約取代身份成為權利與義務分配方式。在勞動雇傭關系還未成為常態時期,傳統的學徒契約逐漸過渡為帶有雇傭性質的契約。二戰以后逐步形成的現代學徒制將傳統的學徒培訓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產生了集教育培訓和勞動于一體的新的關系,這種關系很快得到關切并在法律上得到了明確的規定,從而產生了新的法律關系。學徒成為這種新的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法律地位替代舊有身份地位。雙身份說在法律關系上講是不成立的,至多是學習方式轉化導致的學習者稱謂的變化,這種變化并不能改變受教育者和企業之間這種新的契約關系。
三、我國試點現代學徒制中學徒身份辨析
從我國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做法來看,各個學校根據教育部的通知精神一般是通過學生、學校和企業分別簽訂合同來確立學生和學徒身份,實現“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這種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其一,如前文所述,身份確定權利和義務已成為歷史。在現代民事法律領域中,除了婚姻家庭、繼承等特殊領域外,身份對民事權利的取得、民事義務的承擔已經失去了意義。我們所說的身份通常是指一個人的職業身份,如教師、醫生等,但這種職業身份并不能產生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一個人的法律權利與義務是由其在法律關系中的法律地位所決定的。如要表述準確,學生和學徒身份應稱作學生和學徒法律地位(下文將稱作學生和學徒法律地位)。其二,學生的法律地位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學生自進入學校起就和學校產生了教育與受教育的關系,這一關系并不能由學校和學生約定成立或是消滅,權利與義務也不能由學校和學生任意設置和更改。通過合同約定學生在現代學徒制中的學生法律地位是毫無意義的。其三,通過合同約定并不能產生學徒法律地位。法律地位是指法律主體享受權利與承擔義務的資格,其權利和義務的相應程度是由法律主體在法律關系中所處的位置決定的。法律地位的獲得可由法律規定或是法律主體參與法律關系而得到法律認可。西方實施現代學徒制國家已將該制度產生的關系明確為一種法律關系,學徒的法律地位可由學徒和企業簽訂合同獲得。而在我國,學徒的法律地位法律并未作出明確規定,學生和企業簽訂的合同并不能創設出學徒的法律地位。教育部的通知似乎也意識到此問題,因而在通知中說要“明確學徒的企業員工”身份,做到“招生即招工”。也就是說,我國試點的現代學徒制學徒的法律地位可當作是企業員工。那么學生和企業簽訂合同能否成為企業的員工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據我國勞動法律制度,企業雇傭員工需和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而非民事合同,況且學生和我國勞動法律制度規定的勞動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并不能成為勞動合同的當事人。其四,簽訂學生與企業、學校與企業兩個合同實質只構成一層法律關系,即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企業和學生簽訂合同的前提是企業和學校存在著合作關系,它只是學校和企業合同內容的細化和豐富。學生和企業簽訂的合同在內容上主要是約定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而不是法律權利與義務的約定。學生的法律地位并不會因這兩個合同的簽訂而改變。綜上分析,我國試點的現代學徒制實施對象即學生的法律地位是不變的,他不會因和學校及企業的約定就轉變成學徒或是企業員工。
現代學徒制的開展與實施的前提是學徒和企業簽訂合同,這個合同關系既包括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如教育培訓,也包括一定的勞動關系,因而這個合同關系既不能由民事法律制度也不能由勞動法律制度單獨規制,所以在法律上必須明確它的法律屬性,確定為一種新的法律關系,由專門法律調整。西方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國家已有專門法律調整這一法律關系并和勞動法律規范做了良好的銜接,對學徒的勞動權益做了充分的保護。學徒就是單一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他不會因學習方式轉化而變換自己的法律地位。我國試點的現代學徒制是基于人才培養方式改革需求而開展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第十五部分規定,為了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完善支持政策,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教育部的《意見》認為現代學徒制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徑”。因而我國現代學徒制實施對象以學生為主。我國現代學徒制基本上是在現有的制度或是法律關系上對現有的教育方式的改革,這不同于西方現代學徒制實施的對象是結束義務教育后進入勞動市場的青年。這些青年如要和企業簽訂具有教育培訓和勞動等因素于一體的合同就要在法律上明確其法律關系,因而它是法律制度的創設。受“雙重身份”理論研究的指引,《意見》中規定了學生與學徒的“雙重身份”及構造途徑即簽訂學校、學生和企業兩份合同。由于缺乏對現代學徒制法律屬性的認知、相關法律缺失及現行法律的障礙,這一規定基本上是一種意構。這種意構造成試點學校諸多困惑和不安,希望理清“雙重身份”的問題。本文對現代學徒制所產生的法律關系的探索或許有助于該問題的解決。
參考文獻:
[1][4]關晶.西方學徒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51,38.
[2]梅因.古代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97.
[3]熊蘋.走進現代學徒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4:12.
[5]關晶.當代澳大利亞學徒制述評[J].職教論壇,2015(4):83.
[6]郭捷.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4.
[7]鄭愛青.法國勞動合同立法的啟示[J].法學雜志,2002(9):71.
責任編輯 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