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聰敏、倪勇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中撰文,闡述了澳大利亞職教教師教育的歷史演變,分析了澳大利亞職教教師教育的發展演變規律,并由此提出了澳大利亞職教教師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澳大利亞職教教師教育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起步階段(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革新階段(21世紀初至今)。起步階段確定了職教教師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培養模式,為后續教育機構的確立和教師能力資格標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發展階段是職教教師教育的發展規范時期,資格框架體系和質量培養框架體系的推動,使得高等教育機構在職教教師培養方面的功能逐漸弱化,私立的教師培養機構和TAFE學院成為師資培養的主力;革新時期的關注點是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問題,提升職前教育水平、持續開展職后培養培訓,大學應該繼續發揮在職教教師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把澳大利亞職教教師教育的發展演變規律總結為以下幾點:1.職業教育相關利益方共同參與職教教師教育體系的構建,包括政府、市場、專業組織、培養機構和教師個體;2.關注教師專業發展,實現教師資格證書和能力標準的匹配,外在框架和內部運行共同作用,保證了教師培養真正專業化的核心目標;3.將工作場所的學習作為職教教師培養的重要手段,實現了工作和學習的統一。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了澳大利亞職教教師教育對我國的啟示:1.構建政府市場匹配的職教教師教育框架體系,職教教師教育與培訓機構應多元化,將大學、企業、職業院校納入到培養機構的設置中;2.完善我國職教教師資格認證和專業標準體系,保證資格證書認證與專業標準、培養課程內容的一致性;3.構建以課程模塊為核心的特色培養途徑,包括教育性定位、職業性定位以及學術性定位;4.形成職教教師教育與培養保障機制,包括教育培養目標、職教教師專業發展、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教師行業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