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我國大學英語改革的縱深化和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內涵式發展,我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重構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抉擇。同時,高校入學新生英語水平逐步提高,能英語進行專業學習或工作的人才供不應求。在學校“三重一高(重基礎,重技術,重能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要求下,大學英語朝學術英語方向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ESP成為大學英語改革的新趨勢。
【關鍵詞】地方性理工科院校 學術英語 大學英語
一、背景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進一步的深入,目前教學質量現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民整體英語水平相對于30年前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既懂專業又精通英語的復合型人才更受歡迎。學術英語既是國際大環境對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迫切要求,主要的英語母語國家,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大學一年級學生都必須修習學術英語課程。而在一些英語作為ESL或EFL的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日本、韓國都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術交流能力而開設了學術英語系列課程。同時在我國高校開設學術英語課程也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要求。
二、相關理論
Strevens(1988) 最早提出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應該具備課程設置必須要滿足學習者的學科專業和職業需求;語言學習關注專業和職業的詞匯、句法和語篇;且與通用英語形成對照的特點。Hutchinson and Waters把英語教學分為通用英語(EGP)以及專門用途英語(ESP)兩種。EGP就是早期以培養常規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ESP強調英語使用的特殊領域和目的,又可以分成學術英語(EGAP)和行業英語(EOP)。ESP是一種基于學科內容的語言學習;學習者在提高自身英語水平的同時,掌握一部分與專業相關的英語技能。
三、現狀分析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好英語技能從而適應雙語或純英語的專業課程學習,這是國家外語教育戰略層面上的需要。經此以往,中國才能在國際上擁有更多話語權,有助于國際形象的提升。社會需要是開設ESP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專業的學生英語學習一直停留在EGP上,缺乏ESP背景,走上了工作崗位也處理不好涉及英語的專業問題。學生也有著開設ESP的需要。由于不同專業有其特定的語言形式,所以學生也應掌握該專業目的語域的語言特征。近幾年,國內學者劉潤清、蔡基剛、楊惠中等積極倡導大學英語教學轉型,著文指出新世紀大學英語教學的新方向的方向在于ESP教學。但多數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還處于EGP教學階段,以培養英語基本技能為主,費時低效。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語言水平低,需要打基礎和夯實語言基本技能。但如果在鞏固語言能力的基礎上,由EGP轉入ESP 教學已成為可能。
四、改革設想
我校為典型的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在本次向應用型本科轉型的過程中,對人才培養有著“重基礎,重技術,重能力,高素質”的要求,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需緊扣人才培養方案,本設想僅涉及改革思路、改革內容、師資隊伍等方面。
1.改革思路。大學英語教學著眼于大學生的綜合語言素質的培養,使其跨文化學術交流能力得到提升。本次改革嘗試思路是:首先,力求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英語學習不斷線,英語語言學習與專業知識學習的有機結合。一、二年級(低年級階段)必修外國語學院開設的《大學英語1-4(聽說讀寫)》,三、四年級(高年級階段)選修外國語學院或學生所在學院開設的英語/雙語專業課。其次,改革后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注重學術英語能力的實踐,為專業學習和國際交流提供有力支持。
2.改革內容。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做好課程設置。目前,不少地區的985、211及一些重點院校已經取消了統一的大學英語課,改為英語選修課。規定學生必須修滿一定學分的英語類課程,學生根據自身水平、定位和需求從開設的英語類課程中自選學習內容。相比之下,地方性理工科院校的學生的英語水平薄弱,所以應該把ESP課程以學生自主選擇的方式設置為學生的選修課。以依托常規英語學習為平臺,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夯實語言知識基礎,同時通過自身專業的學習,再開設ESP課程會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根據改革思路,筆者建議建構相應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見表1)。
ESP是以培養學生為學術發展所需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為目的的英語語言教學,旨在幫助大學生提高專業課程學習所需要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學術口語、學術寫作能力以及跨文化學術交際能力。因此,ESP課程有著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為此,我們可以制定分兩個階段進行實施教學。在第一階段,ESP課程教師需要培養學生聽記英文材料結構要點的能力,主要是對于英語新聞的掌握;并能完整復述英文聽讀材料、進行小組討論和做英文口頭評價,閱讀英文報刊和一般性學術文獻,歸納性英文寫作以及段落翻譯;第二階段,培養學生聽懂英文學術講座的能力、學術口語陳述能力、查閱專業英語文獻能力、閱讀有一定難度的專業學術語篇的能力和撰寫英語學術發言、報告的能力,以及學術口譯和短文筆譯的能力等。總的來說,地方性理工科院校也能進行ESP教學。
3.師資隊伍。要成功地施行ESP教學改革就離不開一定的師資力量。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合格的ESP 師資如何培養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對比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ESP 完全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因為在專業知識背景方面,ESP所需的比ESAP要低,因為歸根結底ESP是一門語言課,并非專業課。不僅是英語為母語還是二語或外語的國家和地區,ESP的教學都是由語言類教師承擔,如語言學、應用語言學教師。如果ESP課程純由專業課教師講授,那么由于專業課教師自身的語言教學法知識有限,造成ESP教學效果不理想。筆者認為,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擬承擔ESP教學的教師培養可以才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這兩種方法。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由學校派往國內外高校進修或攻讀相關ESP方向專業。同時我們還建議邀請其他高校ESP教師前來我校舉行各類講座、培訓。另外,外國語學院還可以與專業院系的教師合作,培養和引進具有符合專業學習背景的教師等。
五、結語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如能實施學術英語教學,將更能有效地促進大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以便能順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求,并能在自己所在的專業領域具有較強的國際交往和競爭能力,因此,我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抓住學校 “三重一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機遇,盡快實現ESP教學的過渡。
參考文獻:
[1]Anthony,L,Three Steps to Developing a Successful Large-scale ESP Program in Asia[R].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Asia,Oct22,2011.
[2]Hutchinson.T.& 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Cambrid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4]蔡基剛.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學ESP 課程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2012(3):47-50.
[5]蔡基剛.中國大學英語教學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6]胡文仲.在“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專門用途英語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致辭[R].北京,2011-05-07.
[7]羅娜.制約我國ESP教學的主要因素及其對策[J].山東外語教學,2006(1):56-59.
[8]陸儉明.制定科學的外語教育戰略,提高國民語言素質[R].2010 年中國外語戰略論壇,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6-30.
[9]楊惠中.EAP 在中國:回顧、現狀與展望[R].中國ESP研究高端論壇,北京外國語大學,2010-07-03.
作者簡介:陳柯(1982.01-),男,35歲,漢族,重慶人,湖南工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外語教學、英語演講與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