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嬋
【摘要】《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可是事實上,農村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最終效果與課程標準的要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成拋物線趨勢,學了英語“無用武之地”。那么該如何拓展渠道,讓小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呢?
【關鍵詞】英語 拓展渠道 學以致用 語言 綜合運用
根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小學英語教學工作在我縣的各個鄉鎮正式展開。可是在課堂教學實踐當中,老師們慢慢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英語課開設的最初階段(三年級),幾乎所有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都非常高,知識掌握情況也比較好,甚至有部分學生出現在課堂上“吃不飽”的現象,此時的學生們正處于拋物線的上升趨勢。然而當學生的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五、六年級),學生開始出現兩級分化,此時大部分學生們對于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已經到達拋物線的頂點,然后慢慢地下降了。比如一些學生新知舊知都掌握,考試行,開口不行,無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交際,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比較弱,只有極少數學生既能掌握知識,又能運用語言知識進行交際;一些學生學了新識,忘了舊知;更有甚者舊知不記得,新知懶得學。這部分學生就更談不上綜合運用英語了。
一、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大部分小學生接觸和運用英語的主要途徑就是課堂,語言的輸入在課堂,輸出也在課堂,學生接觸及運用英語的面單一、狹窄。其實大多數小學生在低段剛接觸英語時是非常喜歡的,可是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接觸運用英語的單一性和狹隘性,到高段時就出現了兩級分化,學習的積極性就開始從拋物線的頂點往下掉,學習英語的興趣下降了,沒有興趣又談何運用呢?同時,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一周三課時的英語教學,使得學用時間非常有限,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著重于新知的操練鞏固,學習的知識缺乏前后聯系,綜合運用的機會少之又少。我們課堂,沒有一個很好的渠道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更好的運用起來,讓學生覺得學了英語“無用武之地”,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繼續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以及阻礙了優等生更好的學習發展。總之,小學英語無法學以致用,缺乏運用渠道與機會,對英語學習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二、無法學以致用、綜合運用的原因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應“著重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然而在農村小學的英語學習實際情況卻并不盡如人意。經過分析發現以下幾種原因造成了小學英語缺乏運用渠道與機會,學生無法學以致用,無法綜合運用英語的現象。
1.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眾所周知,落后的農村與先進的大城市相比,缺乏接觸與運用英語的大環境。對比城市學習資源的多樣化,農村的單一性導致學生接觸、感受英語的的機會不多,學習英語的氣氛不夠濃厚,這從客觀上阻礙了學生運用英語能力的發展,學生想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英語交際的機會幾乎為零。
2.教學環境的影響。許多農村學校開設英語課程才短短幾年,濃厚的英語學習氣氛尚未形成,學生語言的運用問題也就無暇顧及了。同時學校學科間的區別對待使得英語學科身份尷尬,根深蒂固的語數為先思想由上至下地影響著英語教學的開展,就更不用說去關注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展現了。
3.家庭氛圍的影響。農村中部分家長對于英語認識不夠,認為小學英語是門興趣課,只關心學生的語數成績,從不過問孩子的英語學習情況,認為初中可以再學。家長的態度直接影響孩子,導致部分學生忽視英語,認為英語是門無關緊要的學科。或者,一些家長也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提供不了指導與幫助,更別提與孩子用英語交流了。
4.教師本身的原因。小學英語教師普遍是年青教師,教學經驗不夠豐富,往往處于邊摸索邊教學的模式,對于新課標的理解不夠透徹,導致教師對于較好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與新課標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在農村的教學環境當中,小學生接觸與學用英語的時間與空間往往局限于課堂之內,而上述因素造成了學生學了英語之后,一時又無用“武”之地,使得英語教學陷入只學不用的惡性循環中。實際上,每周三個課時的教學時間,往往不能,甚至沒有很多的機會給學生進行運用交際。
《英語課程標準解讀》提出,英語學習不僅要求學生大量接觸真實、地道的英語,而且要求學生具有使用英語的機會和條件。因此,“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既是《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又是英語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實際的教學情況與新課程的改革,迫切需要我們拓展渠道,創造有利條件,積極利用音像、電視、報刊雜志、網絡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使我們的學生學了英語之后能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三、拓展渠道,學用結合,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方法
語言學習的目的是運用語言,小學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那么究竟該如何拓展英語運用的渠道,從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呢?
1.巧思妙教,提高課堂四十分鐘效率。課堂是學生學習和接觸英語的最主要途徑,也是目前環境和條件下運用英語的基本渠道,所以課堂四十分鐘的教學質量至關重要。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巧妙設計教學環節,體現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原則,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給學生多提供各種機會運用所學知識,牢記在教學中必須以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為根本。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自體驗各種感覺,在學習中去感悟語言,在課堂活動中去運用語言。
“任務型”教學是一個能很好體現學用原則的方法。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 的興趣,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使學生有意識地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結合起來,牢固掌握知識,從而應用到英語學習中,學以致用,獲得語言運用的綜合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置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帶著“任務”進行交際運用。如PEP四年級 How much is it ?這一單元,其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要求學生通過句型的學習能夠進行“購物”。我把教室劃分為幾個生活中常見的場所,鼓勵學生用手中的“錢”去買東西。讓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每個階段都讓學生承擔一定的任務,他們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運用英語去買東西,即如何交際,也就是注意了語言在運用時的意義,而不僅僅是注意語言的形式和句子的本身。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活動,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提高課堂四十分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2.激發興趣,充分發揮校園陣地作用。校園是屬于學生的廣闊天地和舞臺,是拓展學生學以致用渠道的最重要平臺。所以,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各種形式,創設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為學生學以致用提供更寬廣的空間。
其一是通過比賽的形式開展各種活動,針對學生學習英語的不同時期,英語教師與學校商議并制定英語競賽項目,如英文歌曲大賽、英文短劇比賽、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手抄報比賽等。這些比賽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分年段、高低段或是全校性等來舉行。我校已舉辦了兩屆英語story show比賽及手抄報比賽,學生的參與面越來越廣,比賽質量越來越高,學生學用英語的熱情更加高漲。
其二是開展綜合性的校園活動,如校園英語跳蚤市場,讓學生拿出自己閑置的東西在校園內設置柜臺,用英語進行買賣交流。也可以將特定的一周定為校英語節,三至六年級的同學可以跨年級,跨班級用英語交談,和英語老師只能用英語交談等,利用國旗下講話的機會進行英語歌曲、故事等展示。
其三是利用學校層面進行展示活動,在校園內定期刊出英語黑板報,讓學生參與搜尋資料并負責制作,教師進行相關的輔導與幫助,介紹西方風俗文化、英語小知識等。設置專門的展版展示學生的作品,如學生書寫比賽作品、手抄報優秀作品等。
3.延伸課堂,充分運用社會資源。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現實生活中,學生接觸英語、感受英語、運用英語的機會越來越多,學用英語的社會氛圍會越來越濃厚。我縣已成功地舉辦了幾屆小學生英語口語大賽,吸引了越來越多小學生的參與,也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對英語的重視。學生接觸及運用英語的大環境也隨著社會的進步逐漸改善。要為英語學以致用打開通道,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或校園內,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一些好奇心較強、觀察能力較好的學生經常會在生活的周邊中發現一些新詞匯,如新華書店店Xin Hua bookstore,銀行 bank,開 on,關 off等等,來請老師時,教師應當及時抓住這一時機,告訴全體同學,英語與我們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了,鼓勵學生多留意生活中的英語。這也是利用生活中出現的資源將英語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激發學生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強烈欲望。
4.家校溝通,增強家長學用意識。英語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課堂,也不能只依靠教師個人的力量,而是要發動家長,取得更廣泛、更堅實的支持。少年兒童處于全面成長的特殊階段,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在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要加強家校溝通,通過家長開放日、告家長書、家長會等形式讓家長參與進來,了解英語課堂中孩子的學習狀態;了解英語、認識英語,提高家長對英語重要性的認識,爭取家長的支持與合作,從而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用英語。一個三年級的學生對英語非常不感興趣,教師詢問原因才知是家長認為小學英語沒什么用,反正初中還要再學的,導致學生忽視英語,于是教師立即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改正家長對小學英語的認識,家長、教師雙管齊下,孩子的學習態度及英語學用意識立即得到提高。
5.注重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諾認為:“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參與者。”新課程也要求我們以學生為主體,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要注意加強引導,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己在課余生活中通過更多的途徑接觸及運用英語。譬如我校年六年級的一位男生,對英語非常感興趣,他課后沒有參加任何英語補習班,而是采取自主學習英語的形式,課余經常閱讀報刊雜志,觀看英語電視節目。在教師及家長的引導肯定下,他的學用意識非常強,課內及課外積極同英語教師進行口語交流,在家也非常愿意同從事英語教師職業的母親進行英語口語交流,他的英語日常交際能力及交際意識都比同年段孩子要強很多。
在小學開設英語課程基本普及的今天,英語學以致用的渠道不夠暢通的弊病已日益凸顯,一些農村小學英語教師已意識到拓展學用渠道,才能提高小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并為此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在現如今的教學環境中,要真正做到讓學生學以致用還是有很大的難度,這就更需要我們不斷的努力,創造各種課堂內外的條件和機會,為英語的學以致用打開通道。相信有了英語老師的奮勇當先和全體教師、學校、家長以及社會力量的鼎力支持,這種現狀一定會有所改變。只要我們堅持不懈、不斷拓展,英語學以致用的渠道會越來越寬廣,農村的小學生學習英語定能有其用武之地,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定能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2001.
[2]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3]倪文賽.“任務驅動式”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