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嬌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這是每個人的心聲,也是班主任對學生不厭其煩的教導。管理班集體對我們年輕的班主任來說,沒有經驗,沒有模式,有的只是汗水和摸索。在工作中,既當學生的管理者,又當學生的引路人;既是學生的老師,又是學生的朋友。在這些年中,無論哪一屆的學生,什么地方的學生,他們的言行都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在他們身上缺少愛的眼睛,缺少愛的發現,缺少愛的體驗。表現在他們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漠不關心,以自我為中心;在集體生活中不能很好的與同學相處,互相攻擊,斤斤計較,等等。他們不僅學習態度不端正,成績差,而且紀律松散,行為習慣不良,不能遵守學校規章制度,責任意識薄弱,缺乏集體榮譽感,使班級毫無凝聚力……而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們是新一代兒童,生長在優越的環境中,得到了太多的關愛:祖輩的愛,父輩的愛,老師的愛,而很少回報愛。這一切的關愛都讓他們習以為常。因此,在班級管理中,注重學生感情培養,從學科教學和學習生活中啟發誘導他們感受愛,學會感恩,學會回報,從愛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健康快樂的生活學習!一、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愛班主任,大都是科任教師,除了在處理班級工作與學生接觸外,充分地利用我們的語文學科教學,向學生進行德育,尤其是愛育的滲透,告訴學生,在我們身邊,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只要用眼去觀察,用心去體會,處處都有愛。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一文時,讓學生從描寫母親的動作、外貌的句子入手,讓學生感悟到:作者當時的家境十分貧寒,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母親居然答應給他買一本在當時是十分昂貴的閑書,是多么大的舉動。而這一切都源自愛——深沉而又偉大的母愛。讓學生們感受到愛無處不在。并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講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有關愛的故事。使他們明白,并發現生活中除了有如山的父愛、偉大的母愛外,還有師愛、友愛……我們在學習生活中,要相互關心、相互團結,能夠寬容、體諒他人,只有全班同學共同努力,才能建設一個充滿愛心的班集體。二、樹立信心,感受愛自信心作為 一種積極進取的內部動力,其發展水平是與活動的成敗相對應的 ,正如范德比爾特所說:“一個充滿自信心的人,事業總是一帆風順的 ,而沒有信心的人,可能永遠不會踏進事業的門檻。”確實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訓斥、同學的嘲笑,孩子們已完全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 ,于是他們產生了自卑心理。因此,在灌輸愛的教育后,要讓學生重拾信心。美國教育家羅達`貝克梅斯特爾說過“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學生自信,我們就必須相信他們。”因此,作為班主任,首先表明堅定的信心:我們會好的;我們是最棒的;我們一定會贏……讓自己的“雄心勃勃”激發學生的自信,讓信心產生熱忱,而熱忱可以征服世界。在不斷地調整和堅持不懈地鼓勵下,喚起學生的自信:多給學生正面評價;多提供獲取成功的機會;從學生最感興趣的事情入手等。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力量是無窮的,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愛,用信心激發行動。班上的好人好事多了,打架罵人的少了;行為習慣好了,破壞紀律的少了;表揚的多了,批評的少了……當學生臉上一次又一次綻開燦爛純真的笑容時,當我們為同一件事情而露出爽朗的笑聲時……我知道,在我們身上、在我們的心中有愛在流淌,一顆顆沉睡的心靈在蘇醒。三、尊重學生自尊心,喚醒愛“在影響學生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的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這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在教學工作中,特別注意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處處關心、愛護學生,尊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尤其是對待特殊生,不能草率地進行批評,在了解情況后,分別找他們推心置腹的談心、拉家常,并分別進行家訪,爭取家長的配合。同時,還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給予輔導,跟蹤教育,用愛心感化學生,日積月累,掃除了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不斷進步,以高度的責任心、責任感,用自己的一顆愛心,喚起學生的上進心。對待那些自卑心理嚴重,平時在班上語言較少的學生,經常找他們談心,從了解家庭狀況入手,找到不愛表現的根源,幫助他們克服這種心理,樹立學習的信心,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開展互幫互助的班會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班級的溫暖。當看到那些平時表現差,不能遵守紀律,愛鬧事的學生坐到教師里與其他同學一起學習的情景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變了。元旦慶祝會上,看到班上男生自編自演的小品《老師,謝謝您》時,我的眼睛濕潤了……我知道,被我認為是座“冰山”的團體已經在融化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