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璐
【摘要】按照傳統的語言觀解讀并翻譯成語,會讓譯文讀者感到晦澀難懂。譯者可運用隱喻思維理解原語,并將自身的思維結果傳遞給譯文讀者,引導讀者從文化、修辭手法、情感表達三個方面來理解成語,進而盡可能準確理解英漢成語的深層含義。
【關鍵詞】隱喻視角 英漢成語 互譯
1980年,Lakoff 和Johnson在其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中提出隱喻理論,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修辭現象,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由此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語言觀及隱喻觀。隱喻理論并不主張提倡孤立地理解語言,而是將語言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思維既適用于對一種語言系統的宏觀認識,也適用于語言成分的微觀研究。英漢成語互譯時中可運用隱喻思維,從文化、修辭及情感三方面影響因素加以具體分析。
一、英漢成語互譯的影響因素
1.文化背景知識。一個成語的形成過程中離不開文化的影響,如果脫離這一文化,人們就很難甚至無法理解其意義。比如:
(1)這個美女朝秦暮楚,在愛情上拿不定主意。
中國讀者一看到“朝秦暮楚”就知道其含義,可即刻理解作者所提及“女人”的特點。因為言語雙方都承載共同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知識。即戰國時期除秦楚兩國之外的其他小國為了不開罪這兩大國,在秦楚兩大國經常開戰時, 哪個國家打仗占上風就跟著哪個國家打這一行為。脫離這個文化背景的英語本族語者理解“朝秦暮楚”卻很困難,因為他們不太了解中國戰國時期的歷史,更不懂秦楚所指,不知將兩國并列時所意為何。因此,翻譯例(1)時,會有這樣的譯文:
The beauty is fickle, in a state of drift should love which personal.
譯文直接取“朝秦暮楚”的隱喻意義——善變的,使英語本族語者一看就能理解其含義。
反之,在下例中:
(2) It takes two to tango!
如果根據字面意思理解,漢語譯者可能會譯為:探戈舞是要兩個人一起跳的!
然而這一習語暗指西方國家社交場合的交誼舞文化中探戈的特點。也就是探戈必須一對舞者步調一致,配合默契,才能展示出其高貴優雅的特點。因此,這一習語的隱喻意義可對應于漢語譯文“孤掌難鳴”。
2.英漢成語中的修辭。有時,成語的構成本身就是一種修辭手法。比如漢語中有成語“揮汗如雨”。其運用的即是類比推理及夸張的表現手法。其義為一個人的汗多,人們把它和雨水聯起起來,該詞應用夸張的方法。英文中也有類似情形。比如:
(3) I will paint even when I have one foot in my grave.
如果按照“have one foot in my grave”的字面意思,可譯為“一只腳在墳墓里”。這樣讀者可能根本無法理解例(3)的含義。如果將其放到語境下,就能理解這句話的夸張手法。“一只腳在墳墓里”可以形象地表現老者因年齡較大,身體、心理等各方面機能都有所衰退的特點。此時,英漢語共享有關年老者的文化及喪葬形式,并理解其所用的修辭手法。漢語里有兩個成語可與之對應,即“風燭殘年”,或“行將就木”。因此,例(3)可譯為:即便我已是風燭殘年,我依然要堅持作畫。
3.英漢成語所蘊含的情感。有時英語成語表達的是一種情感,譯者可從情感的角度出發理解詞句含義。比如:
(4) Luckily I did not buy it. It's not my pigeon.
該句中“It's not my pigeon”可直譯為“它不是我的鴿子”。如果放到(4)的語境中,讀者可理解為“反正我沒買過它家的,倒就倒了吧。”其中所含的讀者之情感此時應接什么情感合適呢?這句話的意思應為“與我無關”,結合中國成語可理解為“置身事外”。即我不會對這件事產生感情,也不必負責。
二、隱喻視角下的英漢成語互譯
在英漢互譯過程中,譯者應盡可能隱身于原作者后,深刻理解原作者在寫作時所及文化、修辭及相關情感三方面因素,并將這三種因素內化為自身的隱喻思維框架,傳達于譯文讀者。
譯者應深刻理解中英文化的差異, 解讀成語所蘊含的文化,并結合文化語義找出與之最接近的譯文成語。如果成語含有修辭用法,可以將其放在原文語境中,并以修辭為連接點,找到與其所述語境最相近的譯文成語。成語也可傳遞一種情感,在從表層無法理解詞句含義時,可以盡量深入體會原語文本語境傳達的情感,從情感的角度揣摩成語要表達的含義,進而以情感為連接,找到原語成語表達的語義,并選擇相對適當的譯文成語。
三、結語
在英漢成語互譯過程中, 隱喻思維不僅可引導譯者結合多方面的因素來認知成語后傳達的內容,理解語詞含義。還可指導譯者將這一思維傳遞給讀者,引導讀者從文化、修辭手法、情感表達三個方面來理解成語,進而盡可能準確理解英漢成語的深層含義。
參考文獻: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孫秋花.二次相似性:隱喻翻譯的靈魂[J].外語學刊,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