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月 王楊楊
【摘要】在多元系統理論問世以來,確實為翻譯理論研究界帶來了新的研究視角,但是該理論并不具有普適性,本文通過清末小說翻譯策略說明,多元系統理論只是在文化大環境的客觀因素下解讀譯者翻譯策略的選擇,而忽略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多元系統理論 偵探小說翻譯 翻譯策略
引言
清朝末年這一時間點,對于中國翻譯史而言有著特殊意義。雖然國門大開有著被迫的意味,但是不可否認這一時期是中西方交流的重要時期。大量的西方書籍被翻譯,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到各種文學應有盡有,特殊的歷史時期導致了翻譯文學的空前繁榮。大量翻譯作品的出現,加上動蕩的時局,為翻譯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語料庫資源。本文旨在運用埃文-佐哈爾的多元系統理論,分析清末偵探小說的翻譯策略,說明該理論的局限性。
一、多元系統理論之追根溯源
多元系統理論(Polysystem Theory)是由以色列學者埃文·佐哈爾(Evan-Zohar)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元系統一詞是佐哈爾將自己的一系列論文集結成集——《歷史詩學論文集》出版后提出。埃文·佐哈爾將社會中的各種現象視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動態系統,系統中包括:語言、文學、歷史、政治、文化、經濟等,它們每一個都是一個單一的系統,單一但并不獨立而是錯綜復雜、相互依存且部分重疊的多元大系統,該系統作為整體有組織的運作。雖然整個多元系統是一個巨大的整體,但是該系統中各個子系統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系統處于中心當然就有其他系統處于邊緣地位,而且該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系統之間會進行無休止的斗爭從而使整個大系統一直處于動態:邊緣系統可能占據中心,中心系統被擠到邊緣。雖然該理論著眼于多元文化并未過多提到翻譯,但是翻譯理論家們最早將其運用到翻譯理論研究中。
根據多元系統理論,翻譯作品在整個文學系統中的位置對于翻譯活動中所采取的翻譯策略有很大影響,如果其處于中心位置,那么譯者就不僅僅在本國的文學形式中尋找現有文學樣式,而是借鑒源語言文本模式進行創新,翻譯方法大多采用異化,此時譯文能最大程度的保存原文的意境;若翻譯文本處于系統邊緣,譯者會在目的語文化中尋找現有的文學樣式,采用歸化手段,譯文更易使目的語讀者接受,但對原文保留程度不夠充分。
二、從偵探小說的翻譯策略選擇看多元系統理論的局限性
想要研究清末的翻譯文學,自然無法脫離此時特定的歷史背景。清朝末年,隨著鴉片戰爭的失敗,古老中國緊閉百年的國門被迫打開,面臨民族危機,很多志士把目光轉向西方,開始關注西方的科技。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給當時的知識分子們以極大的打擊,梁啟超說“喚起吾國四千年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自此人們將向西方學習的重點轉向政治、經濟等社會科學方面。
小說翻譯是此次文學翻譯熱潮的主要載體,即使清末的翻譯小說并沒有在今天廣泛流傳,但其出現時間最早、作品數量繁多,且小說類型、情節和題材的多樣無一不對現代小說產生影響。偵探小說的翻譯也是在此時產生的,而且偵探類小說的作品數量和翻譯范圍都遠遠超過其他類型的翻譯小說。在清末偵探類小說的翻譯之所以如此風行,自然與小說的文學價值與故事可讀性分不開,故事中充滿懸念,情節曲折離奇但最終仍會懲惡揚善,而且偵探小說中的邏輯推理、新鮮事物和西方先進的現代科學知識都令國人十分仰慕,所以偵探小說的翻譯無論是就作品本身,還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都十分相得益彰。
就當時的時代背景而言,在西方文化的猛烈攻勢之下,清朝末年的中國文化已經是強弩之末。中國文化面對如此“危機”,在整個世界文化的大系統中應該處于邊緣或是弱勢,按照多元系統理論,此時的翻譯文學應該占據中國文學系統的中心位置,各種翻譯文學應該按照原文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創作,譯者大都采用異化的手法進行翻譯,偵探小說這一類似新生的文學形式更應該如此。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盡管清末社會動蕩,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客觀上我們屬于佐哈爾理論中,多元系統的邊緣。但是國內的文人心理上仍然有絕對的文化優越感,將西方視為“蠻夷之邦”,認為西方的文化不值一提,所以在翻譯西方的文學作品時,仍然堅持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原則,這樣的觀點也在翻譯策略的選擇上體現了出來。在清末的偵探小說翻譯作品中,譯者大都采用歸化的翻譯原則,不僅用文言文描述故事情節,而且在結構和內容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變,比如:將西方的章節小說結構,改為國內的章回體小說,在每章節添加自己的評判;在翻譯中改變敘事模式,將主人公的第一人稱換為明清小說中慣用的第三視角;將原文中的心理分析、景物描寫刪去不譯,只保留與故事情節發展相關的細節等等。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多元系統理論在解釋譯者翻譯策略的選擇上有局限性,因為該理論只考慮了影響翻譯策略的客觀因素、文化大環境,而忽略了整個翻譯活動中最有主觀能動性的部分——人。文化的優劣本就是相比較而言的,這種認識針對人而言更是一種主觀的看法,最終的選擇權在譯者本人手中,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最終決定源語和目的語的強弱。多元系統理論雖然在翻譯理論中突破了固有研究視角做出創新,也極大地推動了翻譯理論研究的發展,當然這些優點值得我們借鑒。但基于多元系統理論并沒有絕對普適性,所以它無法充分解釋清末偵探小說翻譯的現象。
參考文獻:
[1]埃文·佐哈爾.張南峰,譯.多元系統理論[J].中國翻譯.2002,(4).
作者簡介:王皓月(1993.10-),女,漢族,滄州人,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