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要】《西游記》是古典文化巨著,以浪漫主義神魔內容為主,具有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色彩,主題表達、人物刻畫及故事發展描寫生動細膩、躍然紙上,諷刺與揭露了明代中葉社會現象,藝術性、思想性深刻,吸引了眾多外國讀者。小說中的物質名詞負載了大量文化信息,包括語言文化、生態文化、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及宗教文化,玄幻色彩濃厚,翻譯文化負載詞時應考慮多種文化影響因素。本文從《西游記》物質名詞翻譯方法出發,探討了翻譯負載詞的策略。
【關鍵詞】負載 文化 物質名詞 西游記
詞匯是基本的語言單位,常被用于交流感情、表達思想,可直接反映文化要素,文化負載詞主要包括特定民族的特有事物詞匯、民族色彩鮮明的詞匯,有修辭或象征作用的人名、習慣寒暄用語、國俗成語或俗語,在特殊歷史背景中形成的習語、詞組或詞。文化典籍《西游記》中含有大量獨具文化特色的物質名詞,所承載的源語詞文化信息無對應的譯語,譯語、源語表達方式及思維方式均不相同,翻譯時容易出現詞匯空缺及語義沖突等現象。翻譯時應合理處理文本文化因素,承認可譯性,實現文化轉換與文化等值,靈活變通翻譯手段,確保譯文與譯入語的文化規范、語言規范相符,或適當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及語言特色。
一、地點名詞
地名代表了特定的地理實體,語言符號具有歷史時代特色,地名命名依據通常為社會人文特點或自然地貌特點,因此地名負載了地理、文化、歷史等文化信息。在翻譯現實存在的地名時多采用音譯形式,將漢語拼音作為譯文即可,但《西游記》中的地名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意象,翻譯時直接采用音譯,容易讓受眾感到不知所云,難以對譯文中描述的地名產生聯想,譯文也無法激起受眾的好奇心。因此,對于《西游記》中的地點類文化負載名詞,翻譯時通常會結合意譯法與音譯法,如受眾對地名的理解難度較大,翻譯前需將地名轉換為意義相近或相當的詞組,隨后翻譯經過轉換處理的詞組或詞。例如,《西游記》第13回中描寫了三藏到達法門寺,采用直接音譯法可將法門寺譯為“Fa Men Monatery”,受眾讀到“Fa Men Monatery”這一譯文時僅能夠了解到法門寺是寺廟,不能明確寺廟名稱由來與取名用意、深層寓意,可能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寺廟名字無端而來之感。如意譯“法門”,將法門寺譯為“temple of law gate”,能夠讓受眾直觀化、深刻理解譯文,即法為教法與佛法,“入我門與行我法”。再如,水簾洞、花果山多被意譯成“Water-curtain cave”、“flower-fruit mountain”,寶象國在英文譯本中被譯為“precious image kingdom”或“elephantia”,火焰山意譯為“The flaming mountain”。
二、用具名詞
《西游記》中人物所使用的器物、工具等均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對于負載深厚文化底蘊的用具名詞,多采用對等翻譯法。例如,《西游記》原文中多處出現的詞語“盤纏”,意為古代出門時攜帶的路費,古代人出遠門時會利用繩索將金屬硬幣串成串,并在腰間纏繞成串的硬幣,因為旅費需要“盤”及“纏”,所以被稱為“盤纏”,盤纏即為旅途中需要使用的旅費、錢,通常被譯為“money”。“money”一詞具有較強的通用性,將“money”作為譯文中盤纏的對等詞,容易弱化盤纏的文化內涵,受眾可能無法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異國風情。因此部分譯本對不同章節中出現的盤纏進行了特殊處理,譯成“funds”或“silver”,充分保留與原文詞語密切聯系的部分。由于翻譯異國風情鮮明的用具名詞較為困難,譯本多關注對等翻譯故事情節與內容,對于此類用具名詞翻譯細節多不做苛刻盤問。再如,《西游記》中提到“碗來粗細”的“如意棒”,譯本中的譯文包括“the compliant rod”及“the as-you-will cudgel”。《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在龍宮中幾經周折后才找到如意棒,“如意”一詞原為梵語,專指可以為擁有者帶來好運氣的一類玉器,譯文“the compliant rod”及“the as-you-will cudgel”均為異化翻譯法,但“the as-you-will cudgel”更能生動地體現出如你所愛、如你所愿的文化信息。此外,在第40回中提到的“睡轎”、“明轎”、“螺轎”、“人轎”,譯者用了“chairs”,與人叫譯文的“cheers”相對應,具有混淆視聽的作用,可提升譯文的藝術性、欣賞性與可讀性。
三、食物名詞
桃是《西游記》多次提起的食物,如孫悟空偷吃蟠桃、亂蟠桃嘉會等,蟠桃負載了豐富的文化意象,屬于食物類文化負載名詞。傳說人吃了蟠桃可成仙得道,長生不老、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庚,桃合蝙蝠有福壽之寓意,桃合靈芝則有仙壽之寓意,古代帝王曾多次下令尋找蟠桃,民間將桃作為祈福之物,壽團也被稱為壽桃,是壽宴的必備食物之一。因此,蟠桃負載了長壽、健康等文化蘊意。譯者將《西游記》中的蟠桃翻譯成“peach banquet”或“a feast of peaches”,采用了直譯法,譯文完整及有效保留了蟠桃的文化意象,在受眾閱讀文本時可以從譯文的語境當中了解源語言文化意象,明確蟠桃象征了長壽、成仙得道等文化內涵。《西游記》中的玉液瓊漿,指的是采用美玉制作的漿液,傳說飲了“玉液瓊漿”能成仙,多用來比喻甘美漿汁或美酒。譯者采用異化直譯法翻譯玉液瓊漿,譯文為“jade liquor”,異化直譯法雖能夠讓譯文具有一定的中國韻味,可翻譯出的譯文失去了負載文化內涵的作用。玉被道教認為是山石精髓,以玉伴左右可長生不老,因此玉負載了追求長生的思想,但英文中的jade不具有上述文化意義,容易增加受眾對譯文的理解難度,甚至可能產生誤解現象。如采用歸化意譯法翻譯玉液瓊漿,譯文為“mellow wine”,可以在譯文中表達負載詞文化內涵,也可以降低受眾閱讀時的理解難度。
四、藥物名詞
《西游記》中的藥物名詞主要有丹藥、中藥兩大類。煉丹時需要使用鉛、汞,鉛為大藥,須汞點化方可結丹,土為化合鉛汞之媒介。《西游記》中提及金烏、蛇、龜、汞、姹女鉛、嬰兒等均與煉丹有一定的關系,代表陰陽,道家中的鉛、汞并非金屬,汞為性、鉛為命,汞是元神,鉛為天地之靈氣,翻譯時需根據名詞的文化含義采用異化翻譯法。在第33回中提到木母逢災,譯者采用異化翻譯法將木母譯為“wood mother”,或采用歸化翻譯法將木母譯為“pig”,木母代指汞,豬為亥,亥屬水,故可代指汞。《西游記》第1回中提到薏苡、茯苓、山藥及黃精四味中藥,薏苡及茯苓的拉丁名分別為coicis及poria,直接翻譯成拉丁文容易使譯文晦澀難懂,多采用英譯法,薏苡譯為“coix seed”,茯苓譯為“indian bread”。譯者采用英譯法將黃精翻譯為“solomon-seal”,受眾在閱讀譯文時可以根據英文查找相關的植物學資料,由此了解中藥的效用,或采用意譯法將黃精翻譯為“yellow sperms”,同時加注解,讓受眾可以了解到“yellow sperms”是一種中草藥。
五、結語
綜上,翻譯活動并非單純性語言轉換,同時是一種語言文化交流活動。翻譯負載文化信息的物質名詞時,應把握好歷史性、創造性、轉換性、文化性及社會性原則,從建空間、重組句、去桎梏三個角度分析負載詞對等表達方式,結合異化及歸化等翻譯方法,跨越文化鴻溝,無需一味忠實原文。還應根據語言文化選擇文本類型表達原文思想主旨,準確傳達古典小說的原文交際意義、文化內涵。翻譯物質名詞時,應保持語言平等、文化平等,避免出現語言歧視問題,保留本族文化。此外,對于負載詞中蘊含的文化信息、文化意象,翻譯時應考慮宗教心態、思維模式、歷史典故及風俗習慣等要素,避免導致文化流失或文化失真。
參考文獻:
[1]趙晶.英漢小說翻譯中的去名物化及其同語言系統和翻譯策略的關系[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6,39(6):116-123.
[2]蔣躍,張英賢,韓紀建.英語被動句人機翻譯語言計量特征對比-以《傲慢與偏見》譯本為例[J].外語電化教學,2016(3):46-51.
[3]耿自玲.漢英翻譯中概括名詞銜接研究-以《邊城》及其兩英譯版本為例[J].海外英語,2016(11):126-128.
[4]黃蘭堞,黃曉林.跨文化交際中漢語專有名詞翻譯-以桂林抗戰文化城國際友人援華史料為例[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1):108-111.
[5]劉孔喜,楊炳鈞.翻譯原型論視角的老子哲學術語英譯研究-以名詞“道”譯作way的理據為例[J].山東外語教學,2015,36 (1):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