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貝貝 李學芹
【摘要】對茶文化的探究,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茶文化起源古代西周,至唐中期廣為接受。《茶經》是中國茶文化核心典籍,講訴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茶文化之間的關系,對茶相關文化的翻譯,既是對中國茶的推廣,也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國瑰寶的過程。中國名茶之一——信陽毛尖,在對外宣傳時,借助敘事學理論,從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事學兩個方面構建茶文化翻譯結構。既展示了毛尖所蘊含的中國茶文化,又考慮到外國喜愛茶文化的受眾的思維與文化背景,達到了外宣的目的。
【關鍵詞】茶文化 外宣翻譯 敘事學視角 信陽毛尖
一、中國茶文化
追溯中國歷史,茶的生產和追尋至公元前1066-221年。中國茶藝起源于南方,隨著經濟的發展,喝茶逐漸被廣為接受,但同時茶也是當時階級劃分的一個標志,以茶為飲品主要是貴族階級。因為氣候因素,秦嶺淮河以北不適宜種植茶樹,因此茶文化在秦嶺淮河一帶停留。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挖掘出土的古墓中發現了古代的茶,才最終確定茶生產于公元前875年。探尋中國茶文化,陸羽所著《茶經》不可不讀?!恫杞洝分胁栉幕瘍群劝袊娜遽尩牢幕?,儒家尊師重道,克己復禮,與品茶注重儀式相對,取適量慢慢品也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講究道法自然,無欲無求,按自然變化發展,與品茶時講究心神合一,順其自然相對應。同時《茶經》包含中國的天文地理、易經八卦、經緯天時。系統而詳細了介紹了中國古代自然觀和生態生活。
二、敘事學視角與茶文化翻譯
敘事學一詞最早出現在1969年法國,敘事是講訴“我們賴以生存的日常故事”。敘事學主要包括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事學,經典敘事學更多關注文本本身,力圖構建敘事語法,后經典敘事學出現在文學批評、后結構主義盛行的背景下,為應對這種社會文化趨勢,后經典敘事學應運而生。后經典敘事學關注讀者、語境及讀者與當時社會歷史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回歸交流本質,打破只注重文本的限制,是一種“泛敘事觀”。
茶文化翻譯,是對外傳播的一種,是外宣的一種形式。真正實現外宣翻譯的“譯有所為”的過程是以譯者為主導作用的適應與選擇的過程。在敘事學理論框架下構建外宣??梢詮臄⑹聦W兩個階段構建,第一階段運用經典敘事學從文本層面關注茶文化翻譯——一種非文學外宣翻譯,信息性翻譯,注重翻譯實現交流的目的,且對象是多層面的,因此翻譯過程應采取變譯策略,對原文信息采用擴充、取舍、補充等方法,以傳達信息的中心內容或部分。了解漢英民族的語用修辭習慣和政治文化差異,努力跨越文化鴻溝,熟知外國語言習慣,用外國受眾接受的語言來搭建溝通橋梁,傳播中國茶文化。如茶博士在中國的意義不是西方所講的哲學博士,也不是在茶葉的成分研究中有豐富知識的人,而是是指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師傅,如果直譯成tea doctor就會產生歧義,因此根據歷史背景可譯為waiters in the old-time houses。
同時運用第二階段,后經典敘事學從關注讀者與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出發,從宏觀意識形態方面講述中國茶文化的特點及與國際茶文化的區別,在翻譯茶文化過程中,注重補充有關背景知識,平衡保存中國的民族文化與推廣中國文化的特色給外國讀者之間的關系,適當進行增譯補充,同時滿足英語行文的語法規則,在理解中西文化傳統的基礎上解析文本,解釋中國。同時設置藩籬區別突出中國茶文化所蘊含的中國儒釋道精神及中國的天文地理、易經八卦、經緯天時等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
在中國古代,茶葉是貴族專享物品,因此在銷售茶葉過程中,為突出茶葉的歷史地位,我們可以用一些符合西方行文的表達,例如 i wouldt give it up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這種類似于西方俚語的夸張表達,能有效的拉近中西舉例,幽默風趣的達到宣傳效果,同時也暗含中國茶葉特定的歷史。
目前的翻譯理論有很多,符號學理論、目的論、功能對等、歸化與異化、文化視角等,常見的翻譯方法也有直譯、異譯、音譯、約定俗成法等,這就要求譯者根據具體的語境與用途,考慮文本需求及社會情感需求,平衡弘揚傳統文化與對外宣傳之間的關系。
三、信陽毛尖的翻譯
中國茶中有紅茶和綠茶,綠茶指未經發酵的茶,綠茶代表有龍井,信陽毛尖等。信陽毛尖以龍潭毛尖為代表,主要是綠茶,未經發酵。1914年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贏得金牌,1958年入選中國十大名茶。維基百科中,信陽毛尖茶名翻譯有兩類,第一類為 Xingyang mao jian tea,“mao jian” (毛尖) are the words to depict the shape of the tea – “mao” (毛) means tiny fuzz in cup when brewed,“jian”
(尖) refers to shape of tea leaves:sharp,full young leaves.第一類翻譯是音譯加注釋,是一種解釋性翻譯,表明了產地,傳達了中國茶的在中文名稱,對于外國茶文化愛好者地道的了解中國茶提供了可能,同時以英文句子加以注釋,便于國外受眾了解毛尖的由來,忠實地轉達中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為跨越國家、語言、文化的再敘事提供了可能,但這樣不便于外國受眾留下深刻印象,記住茶的名稱。
第二類為Green Tip,Tippy Green。這一類翻譯從茶的外形上來翻譯毛尖,是從字面意思進行翻譯。首先可看出毛尖主要說的是一種綠茶,而且有尖狀外形,屬于敘事學的第一階段,經典敘事學,注重翻譯文本,強調與西方英語受眾的英語行文習慣,但忽略了讀者與文本相關的文化呼應的需求,忽略了不同文化差異情況,出現了“死譯”現象,如不酌情增加背景知識,就會讓外國受眾摸不著頭腦。
在信陽毛尖的推銷過程中,不僅闡明其作為飲品的口感,也要突出其健康保健功能,如能防治頭疼,緩解抑郁,預防癌癥,口氣清新等。這就運用的是后經典敘事學關注讀者與社會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的角度出發,以西方接受者的語言習慣,以west or east,home is best.這樣的句式來講 coffee or wine,tea is best. 貼近西方表達習慣,傳播中國對于茶的理念,考慮接受者的差異而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并考慮社會對健康的關注而突出茶的保健功能。同時考慮茶文化對外宣傳的雙重屬性,可采用“歸化”“異化”并存策略以直譯、異譯、音譯等多種翻譯方法,同時可運用注解對其人名、地名、歷史年代、專有名詞等進行解釋,同時使用換位思維法提高接受效果。 譯者要不斷增強全球意識和主體意識、正確的讀者意識、技能意識以及素養意識,才能真正實現最優選擇。
四、結語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包含著豐富文化內涵,在茶文化翻譯、對外傳播茶文化的過程中,運用敘事學視角,強調茶文化翻譯與敘事學共有的交流的本質。從交流出發,強調外宣是不同主體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如何在茶文化上進行有效溝通,以達到宣傳中國茶文化,提高國家文化實力,增強國家的國際影響力。本文從經典敘事學注重文本、后經典敘事學關注讀者與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兩個方面闡述如何構建茶文化的外宣翻譯。在翻譯過程中,首先要將字面意思表達清楚,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對同一詞匯的中西文化差異有所了解,而且要對不同顏色、功能的茶葉名字有全面的認知。其次是對翻譯進行語言優化,最后具體舉例,以信陽毛尖為例,淺談信陽毛尖的歷史及茶名的翻譯,并用敘事學理論分析茶名的翻譯,及信陽毛尖的國際推廣戰略,強調不僅突出其作為飲品的口感,也可強調其對身體的保健功能,與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的趨勢相呼應,以此提高產品知名度。
參考文獻:
[1]李娜.《茶經》中的茶文化內涵及其跨文化翻譯策略研究[J].福建茶葉,2016(04).
[2]胡興文.敘事學視域下的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 2014.
[3]李玉龍.適應與選擇從生態翻譯學角度研究《茶經》翻譯[D].大連理工,2015.
[4]劉雅峰.譯者的適應與選擇:外宣翻譯過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5]張健.全球化語境下的外宣翻譯“變通”策略芻議[J].外國語言文學,2013(01).
[6]黃有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過程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06).
[7]卿婷.淺析中國茶文化及茶產品的英文翻譯[J].福建茶葉, 2016(04).
[8]柳菁.目的論指導下的茶名外宣翻譯問題與對策研究[J].語文學刊,2014(04).
[9]方夢之.翻譯中的闡釋與注釋[J].山東外語教學,1993(01).
[10]趙萍.外宣翻譯之特點在“云南普洱茶”英譯中的體現與應用[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05).
[11]王守紅.跨文化語用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策略研究.2012.
[12]梅芳.茶葉名字英譯的影響因素分析[J].福建茶葉,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