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摘 要:校園心理劇是心理劇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的產物,已經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論與實踐的重要內容。目前校園心理劇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中還存在定位不準確、劇本創作不專業、實踐缺乏保障等問題。高校需要進一步明確原生態校園心理劇的定位,通過模式化創作的方式提高劇本水平,為校園心理劇提供必要的軟硬件條件,提升校園心理劇的實踐效果。
關鍵詞:校園心理劇;大學生;劇本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6-018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6.118
一、心理劇的本土化——校園心理劇
心理劇自維也納精神科醫生莫雷諾(J.L.Moreno)于20世紀初首創以來,西方學者已經對這種心理療法進行了上百年的研究與實踐。20世紀80年代心理劇作為一種心理療法開始被我國學者了解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目前國內較具有影響力的理論和技術流派有龔鉥博士(Dr.Gongshu)的易術心理劇、凱特博士(Dr. Katherine Hudgins)的螺旋心理劇、約瑟夫·莫雷諾(J.J.Moreno)的音樂心理劇等。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學習西方心理劇理論和技術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本土文化和高校工作實際,吸納包括心理劇、音樂、舞蹈、戲劇、話劇等國內外表達性藝術的精髓,在心理教育實踐中探索出的一種本土化的“行動表達演出技術”——校園心理劇(也稱心理情景劇)。校園心理劇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不僅可以創新教育形式,還可以提高95后大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教育效果。
國內高校最早嘗試校園心理劇的是1997年東南大學醫學院大學生心理衛生協會編演了《宿舍西瓜皮》的短劇,來幫助學生體會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問題。這是相關資料中最早記載進行的校園心理劇實踐。1999年,“校園心理劇”作為“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第六屆年會”的專題工作坊進行展示,之后國內學者對校園心理劇進行了廣泛的研究。2000年以后學術界開始注重校園心理劇,對校園心理劇的理論技術、實踐效果等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同時國內高校陸續開始組織校園心理劇展演和競賽等活動,以遼寧省為例,截至2017年,全省近60多所高校組織了校園心理劇相關活動,已經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但就國內高校的實踐效果和學術界的理論研究而言,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在總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斷完善和豐富校園心理劇的理論。
二、校園心理劇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校園心理劇的定位不準確,“跑偏”現象明顯
很多高校對校園心理劇的定位不準確,直接導致了校園心理劇“跑偏”。一是混淆校園心理劇與心理劇。校園心理劇脫胎于心理劇,因而很多人在設計校園心理劇時將其定位為心理劇,按照心理劇的理論和技術來編寫劇本、組織排練。這樣的校園心理劇因為定位不準,結果出現表演者“費力不討好”、觀看者“不知所云”的情況。心理劇是心理治療師通過心理劇的表演過程,利用相應的技術影響和幫助來訪者(有一定心理問題的同學)解決問題,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而校園心理劇是通過對一定心理問題或想象的呈現,面向全體學生宣傳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調適方法,達到宣傳教育的目的。二是混淆校園心理劇與校園劇。高校在組織校園心理劇比賽時,策劃者為了吸引評委和觀眾的關注,加入了很多幽默的元素,甚至直接變成了小品劇、搞笑劇等形式的校園劇。這種情況“笑果”是有了,但卻忽略了校園心理劇的教育效果。校園劇作為大學校園文化的內容,其主要作用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娛樂大眾。而校園心理劇不僅豐富校園文化,更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二)校園心理劇的劇本創作不規范,影響專業性
劇本可以說是校園心理劇的靈魂。通過對多個高校校園心理劇劇本的分析可以看到劇本創作水平普遍不高,影響校園心理劇的專業形象。一是主題雷同。很多劇本關注的都是大學生群體中常見的人際關系、戀愛問題、心理疾病、網絡成癮等“高大上”的心理問題,而對隱藏的心理發展問題關注較少。二是缺乏專業性。很多劇本的創作者沒有系統學習過心理學專業知識,劇本停留在還原心理現象和分析表層原因層面上,無法剖析深層次的心理機制,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校園心理劇的作用。三是劇本缺乏觀賞性。很多劇本選題雖然很符合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實際,但情節設計平鋪直敘,對人物的刻畫缺乏內在的沖突,人物形象缺乏特色,語言不夠精練,專業技術運用較少,使得校園心理劇缺乏心理學專業氛圍。
(三)校園心理劇的實踐缺乏保障,影響教育效果
校園心理劇與其他傳統校園文化活動相比屬于新興事物,所以很多高校對其還持審慎的態度,在資金和人員投入方面較少,校園心理劇的實施缺乏物質保障,影響了校園心理劇的質量和效果。一是校園心理劇資金投入少。各高校對校園心理劇的新穎形式十分感興趣,但是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在資金方面。校園心理劇的策劃、劇本創作和排練都需要一定的后勤保障,諸如舞臺、燈光、投影、音響、道具等,很多學校相關的設備缺乏,展演時很多藝術效果無法展示,制約了校園心理劇的發展。二是校園心理劇普及面太窄。各高校一般通過比賽的形式推動校園心理劇的發展,但能有機會觀看校園心理劇的學生一般局限于參賽單位或學生代表,同時受校園心理劇的實際效果影響,校園心理劇的傳播受眾相對學校的總人數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校園心理劇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應用的改進措施
(一)明確校園心理劇的定位——原生態校園心理劇
從字面上理解,校園心理劇的題材限定一定是發生在校園學習生活中,而且其表現形式和目的也必定是心理教育技術和個人成長。因此校園心理劇必須要突出校園的“情景性”和心理的“專業性”,要貼近大學生的現實生活,打造原生態的校園心理劇。一是校園心理劇主題要選自“原汁原味”的大學生活。主題以學習生活中的常見問題為主,如環境適應、人際關系、戀愛關系、網癮等,“校園原生態”的特點就是劇中內容來自于學生身邊實際問題。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參與演出的積極性,同時提供校園心理劇的吸引力。二是避免混淆校園心理劇與其他“校園劇”。校園心理劇與其他的“校園劇”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校園心理劇與“校園劇”在表演形式上有一定的聯系,都是通過一個故事來演繹表達一定的觀點,都須具備編劇、導演、演員、觀眾及場景等要素。但校園心理劇更強調生活實踐的真實性,不注重校園心理劇對演員的影響,注重的是劇中人物心理問題的情景性和啟發性、心理影響力和個體反應,劇中的沖突可能來自于學生自己不喜歡的自己的特征。三是校園心理劇的基本要求。劇中人物的心理沖突要符合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對人物沖突的表演要適度,不要夸大脫離現實。劇中人物要具有一定的正能量,給具有同樣沖突的學生一定的積極暗示,引導其樹立積極求助、自我成長的理念。這樣就能保證校園心理劇的準確定位,避免“跑偏”。
(二)提高校園心理劇劇本的創作水平——模式化創作劇本
劇本是制約校園心理劇發展的瓶頸,心理健康教師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限制了劇本創作的數量,而學生設計的劇本質量較差。劇本的創作要注意專業性與易操作性的結合,可以采用模式化創作的形式,AB劇模式和多技術疊加交互模式對提升劇本的質量和數量具有積極的意義。AB劇模式:AB劇又稱黑白劇,劇中主角面對沖突潛在具有兩種相反的選擇,主角可以分別做出不同的選擇,演繹不同的互動過程和不同的結果。通過A劇與B劇的對比,讓觀眾更直觀地認清在處理心理沖突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后果,從而達到啟發觀眾思考,引導觀眾合理面對心理沖突的目的。多技術疊加交互模式也可以簡單表達為Y(劇本)=A(技術1)+B(技術2)+……+N(技術n)。在劇本創作過程中,以劇本的核心沖突為中心,以校園心理劇的獨白、角色互換、替身、未來投射等技術為模塊設計劇本的不同環節,通過校園心理劇的主題把不同的環節串聯在一起,提升劇本設計的專業性,從而保證校園心理劇劇本創作的專業性和科學性。同時劇本的創作要注意服務于舞臺的表演,允許學生在排演過程中隨著劇情發展修改、豐富、完善和創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助人和自助的雙重作用。
(三)加強校園心理劇的保障——軟硬件建設并重
校園心理劇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載體,其教育效果已經得到了理論和實踐的驗證,高校應該重視校園心理劇的發展和完善。高校可以從軟硬件建設兩個方面加強校園心理劇建設,推動校園心理劇活動規范發展,提升教育效果。首先高校應該進一步完善校園心理劇活動的相關制度和流程。校園心理劇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活動,也是一項常規的校園文化活動。高校可以設計一整套的校園心理劇組織和實施相關工作制度,保障校園心理劇的持續發展,提供工作的標準化流程,促進校園心理劇活動的蓬勃發展。其次高校要重視校園心理劇的后勤保障。校園心理劇雖然以教育為目的,但其呈現的藝術形式和視覺效果對校園心理劇的影響還是非常明顯的。高校可以建設校園心理劇專用的舞臺、音響、燈光等設備,為校園心理劇創造提供必要的道具和資金支持,保障校園心理劇的舞臺效果,提升校園心理劇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高校應該充分重視校園心理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提供充分的軟硬件支持,保證校園心理劇實踐的常態化發展,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 蔡曉軍.淺談大學生校園心理情景劇定位及其實踐意義[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113-115.
[2] 黃小梅.校園心理劇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當代戲劇,2011(4):66-67.
[3] 許素梅.校園心理劇——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職業技術教育,2008(35):87+93.
[4] 武光路.校園心理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能[J].遼寧教育研究,2008(3):126-127.
[5] 劉玉新.校園心理劇模式的創新性實踐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1(1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