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紅
(廣東省廣州市廣外附設外語學校)
新課標下的閱讀延伸題,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擴展性;(2)知識性;(3)思辨性;(4)表述性。
新課標閱讀延伸題,突出特征是對學生的人文內涵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學生的思想更深刻、感情更豐富,有更豐厚的文化、文學、知識的積淀底蘊,對事情、事理、人情、文理更通透。
新課標閱讀延伸題雖然類型各異,但究其答題步驟無非都是四部曲:觀點、闡釋、舉例、總結。
閱讀延伸題作為綜合性的試題,無論學生如何進行個性閱讀答題,都應該基于大眾認知的四部曲結構,所以出現了“一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以及“一千個讀者有一個哈姆雷特”的奇特現象。
以2010年北京高考試題為例:“故鄉和祖國雖然遠在天邊,但是現在它們卻近在眼前。我離開它們的時間愈遠,它們卻離我愈近”一句傳達了作者對于“距離”怎樣的體驗?試結合你的成長記憶或讀過的文學作品,談談自己對這一距離體驗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考場實例一:
這句話說明,遙遠的距離、無限的時間都無法阻止心靈上的回歸。空間的距離、時間的長短,不過是一個符號。這無法影響作者對祖國的思念,代表故鄉的海棠,反而把作者的心與祖國更緊密地系在了一起。就如同古代浪子們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寄寓于明月一般。“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
鄉”,相距千里,幾十年來未回故鄉,但只要看到那不變的一輪明月,再遙遠的距離也會被那顆思鄉思人的心瞬間跨越。是的,我們不應被物理的距離所嚇倒,就如海棠之于作者,明月之于古人,只要我們找到了情感的寄托,距離將不再是阻隔。
【評析】
這是一個得10分學生的考場實例。按照我們的答題步驟四部曲:觀點(該考生對句意“距離”理解準確到位)、闡釋(選取特定角度寄情于月嚴密闡述,句意表述完整)、舉例(結合文學作品談自己對思念的感受,選例恰當)、總結(語言表述富有層次,緊扣主題,再次強調觀點)。該考生嚴格按照答題步驟一步步來,所以能獲得滿分。
考場實例二:
一個長卻又短的距離體驗,雖然距離相隔甚遠,卻又心連心,實現心中的無距離,以心里擔心祖國的安危來填補實際的長遠距離。記得小時讀過《三國演義》,而喜愛劉皇叔率領的“復漢同盟”,武將善戰,謀士精明,讀完了書,覺得自己應該就是與劉備相似之人而“招兵買馬”,打鬧四方,當時覺得自己就是劉備,這就要“統一小學”了!卻被老師叫走,被家長領回,又被痛打一圈。但當時我心想,我是劉備,大丈夫能曲(屈)能伸,一定能實現自己“小學的統一”。這時候無論年代有多遠,我和劉備是很近的。
【評析】
這是一個得3分學生的考場實例,按照我們的答題步驟:觀
點(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得分)、闡釋(該考生對句意解說不明,到底何為“距離”)、舉例(聯系成長記憶不當,雖然解讀成長經歷和文學作品均可,但延伸畢竟是由內向外的,《三國演義》的例子無從說明“距離”的反差)、總結(語言表達不清晰,沒有落實到觀點上)。該考生在各個答題步驟上均有紕漏,所以最終只能獲得3分。
從以上的考場實例不難看出,考生閱讀延伸時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思路,不按照固有的結構套路去答題,極有可能要點不全或答題不得法,所以個性地閱讀之前必須扎根于大眾固有的結
構,一步一個腳印將要點答全,才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新課標“閱讀延伸題”新題型及其評價分析,促使我們教學一線的老師開始認真思考關于延伸性閱讀教學的種種問題,雖然一切才剛剛開始,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探索和實踐一定會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令人欣喜的變化。
總之,從試題導向的角度來看,新課程高考試題雖有需進一步改進的地方,但其創新和變化給高中語文教學帶來的更多的是積極的影響。富有新意的題目更容易激發起考生濃厚的興趣和臨場發揮的興奮狀態,讓考試的過程同時也成為一個情緒高漲的學習過程,激起學生進一步學習語文、終身學習語文的欲望,從而淡化考試對學校教育的負效應,使教學和考試都能在比較自然的狀態下進行,既增加了考試的信度和效度,又有利于新課程的進一步落實。
參考文獻:
[1]雷新勇.大規模教育考試:命題與評價[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潘新和,鄭秉成.語文高考“考什么”[J].中學語文教學,2008(9).
[3]孫富中.高考探究題不能承受之輕[J].中學語文教學,2008(3).
[4]劉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