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忱
(吉林省實驗中學)
摘 要:開放性教學是開放型社會的客觀反映和要求。一定社會的教育觀、教學模式是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反映。培養學生的開放意識,形成開拓、進取、奉獻的品質,是現代社會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歷史;課堂;開放
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歷史學科更應該注重開放性教學,以形成高效課堂。
一、開放的課堂教學結構
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改革封閉的、程式化的課堂教學結構。在封閉的、程式化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每一節課都制訂了詳細的程序,一切都按事先編制的程序進行講述,并且這種程序刻板化、程式化,千篇一律。所有的史料來自教材和教參,所有的題目有統一的標準答案,教師的教學就是引導學生的思想統一到一個觀念中去。開放性的歷史教學結構則不同,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刻板的程序,而是根本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靈活多變和具有伸縮性。它否定對學生的嚴格控制,倡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獨立、無拘無束地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鼓勵學生跳出課堂和書本的狹小天地,面向開放的社會,搜集各種資料,論證自己的觀點。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在一種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教師適當指導和點撥的和諧氣氛中進行。這種教學能夠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得到充分發揮,有利于激發教師“教”的創造性和學生“學”的創造性,師生的創造性教與學的能力在同一過程中得到鍛煉和發展。
二、開放的教學內容
開放性的歷史教學內容,有教材的開放性,教師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還有問題答案的開放性。首先從書本中“走”出來,放眼世界,認識廣闊的社會生活環境,思考社會問題,投身到社會現實生活中去,投身到改革開放和四化建設中去。其次,要溝通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歷史學科本身的橫向和縱向聯系,橫向聯系是中國史與外國史的聯系,縱向聯系是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發展的聯系、比較和分析。實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教師的教學內容就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參的范圍,必須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實際補充史料,擴大歷史知識的外延。教師要經常提出一些開放性及無單一標準答案的問題,以供學生思維,這類問題較易引起學生應用想象力,也容易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歷史問題答案事實上不應是唯一的,應是開放的,教師應讓學生多角度地進行論證,從不同角度加以評價,培養學生獨立的分析問題能力。對高中生而言,教師可介紹不同的觀點、不同角度的史料,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的多變性、復雜性。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歷史,去搜集歷史資料,不要讓學生學習歷史的內容局限于歷史書,學生從多角度了解歷史,能促進學生形成流動性、開放性、多元主體性、批判性、創新性為主的現代思維方式,適應快節奏的社會生活。
三、開放的教學方法
開放的教學方法就是創設引發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情境,巧設疑問,以疑激思,并啟發學生自己質疑釋疑,讓學生通過獨立探索,尋求結論,發現規律,從而不斷掌握新知識,發展智力和創造力。
教師在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情境、設疑和引導學生質疑釋疑時,應當緊密地圍繞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遵循學生的學習心理規律。開放的教學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教學方法,其難點和關鍵在于給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的學習心理環境,提供能有效啟迪學生的合適的問題。為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必須認真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教學要有助于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層次的、多向的信息交流。
2.要形成一個促進學生自由發表獨立見解,熱烈討論的課堂氣氛。
3.在課堂教學中要使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處于相互激勵的心理活動狀態。
4.充分發掘教材中有助于開發學生創造力的因素。
5.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必須包含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要盡可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熱情;問題既有一定的難度,又是學生經過努力能夠解決的;問題要有足夠的變通性,以便促進學生謀求一題多變、一題多解。
四、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
開放性教學要讓學生既在課堂上學,又在社會大課堂上學;既從書本上學,又從社會中學,擴大眼界、促進思維、增長才能。
開放性的教學組織形式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室空間安排,例如對應式、馬蹄式、新月工、圓周式安排等。對應式和馬蹄式安排兼有集體教學和分組教學的功能,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合作關系,是一種雙向型的交流結構。新月式和圓周式安排徹底改變了課堂中師生的傳統關系,體現了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新型關系,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是一種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結構。這些教學空間的變化是一種形式上的改變,它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心理環境,體現了教學觀念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王香.新課程背景下問題教學信息化學習資源的設計[D].湖南師范大學,2008.
[2]孫長青.中學學生主體性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0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