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新
眾所周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倡數學問題生活化和生活問題數學化。毋庸置疑,教師應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觸手可得的實際問題,既可凸顯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又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啟學生的創新潛能。
一、生活是數學學習的杠桿,魅力無窮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大多數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生活原型為支點,找準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的“切合點”;以豐富多彩的生活實例為重點,打通數學與生活間的“隧道”;以學生的奇思妙想為力點,充分運用生活這一杠桿的作用,產生學生學習數學的正能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在教學“求平均數”的問題時,我充分發揮學生身邊素材的作用,利用在體育游戲活動中的跳皮筋比賽和每個家庭用水、用電量的事例,展開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情境中學習平均數,探索知識的奧妙,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味,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順其自然地學到了一些有價值的數學知識。
二、生活是啟迪思維的搖籃,底蘊豐厚
生活是思維的平臺,是數學的服務器,數學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學生的創新潛能極富彈性,當學生的思維呈多極與多元狀態時,就會在生活中去學習,使之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共同發展。
在教學“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時,我利用農村學生中的生活實例,進行鞏固拓展延伸訓練時,教師出示一道題:趙大爺想在墻邊用繩網圍一個長6米,寬4米的鴨舍,你能幫趙大爺算算最少需要買多少米的繩網?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開始計算,一會兒,學生說出了多種不同答案,生甲:6+4+6+4=20(米);生乙:6×2+4×2=20(米);生丙:我也算出是20米,我是這樣算的:(6+4)×2=20(米);生丁:我想能不能借用一面墻少買一邊的繩網,買6×2+4=16(米)或6+4×2=14(米)為趙大爺節約花錢。此時,教師因勢利導、循序漸進道:“大家認為生丁的想法行嗎?小組討論一下。”頓時,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接著進行全班交流,一學生說道:我認為這樣完全可以,既能少花錢,又能完全圍住鴨子,最好是借用一面墻作長方形的長邊,只需繩網長6+4×2=14(米)。聽該生一說,同學們個個認為這辦法很妙,既為趙大爺節約了一筆錢,又解決了實際問題,學生臉上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共同分享了成功后的愉悅,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通過這一學習活動,讓學生“領悟”了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我們若能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了解生活,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能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和諧的發展。
三、生活是數學實踐的基地,異彩紛呈
實踐是數學學習活動的基源。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滲透數學建模思想,可以通過課本中的例題、習題,引入貼近生活、生產和其他學科的材料,創設應用情境,讓學生真切“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使他們體驗到用數學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成功與快樂。
在教學“千克的初步認識”時,老師手中拿著兩個同樣大小的紙盒(其中一個紙盒里裝有物品),請同學們用眼睛看一看它們是一樣重,還是哪一個重一些。生1:我認為左手中的盒子重一些。生2:我認為右手中的那個盒子重一些。生3:我認為它們是一樣重的。接著,老師指3名學生上臺用手掂一掂后,才覺得是老師左手中那個裝有物品的盒子重一些。在講解“千克”的概念時,老師要求學生先說出在家里或在超市進行調查實踐了解到的一些日常用品的包裝上所標識的凈含量,感知該物品的重量。但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沒有包裝袋,比如食品店里的各種食品,水果店里的各種水果……你若要知道它們的重量該怎么辦呢?學生答道:用秤來稱。教師讓學生感受1千克物品的重量,動手操作,用小組合作形式稱出1千克蘋果,1千克鹽等等,再讓學生用手掂量,對1千克物品的重量在理性上得到確認。然后,老師說道: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說的1公斤,在你的周圍能找到比1千克還重的物品嗎?學生紛紛答道:我們的體重,我們坐的課桌、椅的重量。于是,老師讓學生互相抱一抱、抬一抬,體驗其各自的重量。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學生個體,使學生在體驗中認識了“克”和“千克”,知道了“克”與“千克”是兩個不同的質量單位。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一改往日機械乏味、缺乏生機的課堂局面,充分運用生活中的有效資源與課本知識的有機整合,讓數學課堂洋溢著情趣,充滿著智慧,相信這樣的課堂才是吸引學生的“魅力課堂”,這樣的課堂才是讓學生學有所得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余春云.如何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J].科學大眾,2006(8).
[2]巢耀明.讓數學因生活而精彩[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