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當下的國情,大多數家庭的模式是“4-2-1”的模式,即四位老人,一對年輕的夫妻,還有一個孩子。很顯然,獨生子女生活環境優越、家中地位特殊,家庭生活的重心自然而然就全部都在唯一的孩子身上。獨生子女長期受到嬌寵,其心理狀態和行為必然有其獨特性。在我近三十年的教育教學生活中,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如不及時矯正孩子的嬌寵習慣,這不僅會使教師對班級的管理增加了難度,還對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設置了障礙,同時對孩子本人的終身發展更是極為不利的。了解孩子的心理、行為特點有利于施教者在集體生活中對其進行矯正,本文就小學生嬌寵習慣的形成及嬌寵習慣的矯正談一下個人看法,以求同仁指正共勉。
一、小學生嬌寵現象的形成
獨生子女易嬌氣任性的特點,是由家庭成員的特殊性造成的。幾位長輩面對一個孩子,將其視如掌上明珠,整天圍著轉,即使孩子上學了隔輩老人也放不下孩子,每天中午他們會定時出現在學校的護欄外,隔著學校的護欄給孩子遞吃的、喝的,為孩子擦汗……孩子做游戲時還時不時叮囑什么,真是對孩子呵護備至。長此以往,容易讓孩子養成嬌氣任性、自私的毛病。同時,獨生子女多數自理能力低下,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獨立面對、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差了很多。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自律性差,在管教過程中,不愿接受老師及他人的批評,不是不當一回事一言不發,就是哭鬧不停,以此掩飾自己的過錯;有些孩子自理能力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不會做,如:鞋帶開了找老師、衣服拉鎖拉不上了也找老師、上課找學具找不到、放學了不會整理書包等;有些孩子更是自私、霸道,如在美術課上忘帶用具就隨意拿別人的用具用,同學讓其歸還,以我還沒用完為由拒絕歸還,當同學要拿回時就動手打人,甚至張嘴咬人。凡此種種,都表明小學生嬌寵習慣必須及時矯正。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努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其茁壯成長打下良好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矯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二、小學生嬌寵現象改正建議
(一)強化規則意識,形成良好的班級環境
班級如同一個小的社會,社會要健全制度才會安定,這一點對當今的小學生尤為重要,因為獨生子女在家就是小皇帝,想怎樣就怎樣,這種“唯我獨尊”的感覺一旦形成習慣,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要讓他們知道制度對一個人的約束性,人在社會上不是絕對自由的。教師要以新《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基礎,以校規、班規為補充,加強對班級學生的教育、引導,要讓學生認識到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形成一個良好的班級環境是多么重要。比如,在班級中設置獎勵評比臺,對懂事、守紀律的孩子及時進行表揚、獎勵,下發小紅花、小紅果……從而對那些任性、有不良習慣的孩子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使他們不僅有樣可學,還明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倡導自立,提高學生的自理能力
在學校生活中,通過評選“自立之星”等活動,向學生滲透自立、自理光榮的意識。要從小事開始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比如書桌、書包的整理。有很多孩子在剛入學時,原來事事都是由家長包辦,孩子不會整理用具,于是書桌亂糟糟,書包中的書本、文具凌亂,書本被塞得皺皺巴巴的,鉛筆、尺子、橡皮滿書包跑……因此,教師通過對學生的舉止行為的引導,讓他們知道并且能夠安置好水杯、飯盒、不穿的衣服、文具袋及書本。并且在整理書包、書桌時,教師根據書本文具大小、軟硬分類指導學生安排裝入的順序,使自己的書桌、書包里的用具能井然有序。平時,老師要在班級生活中定期舉行整理書桌、書包、擺放文具、系鞋帶等活動,培養學生一些學習、生活的基本能力,讓學生能獨立解決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體會學會自理的成就感,養成自立的好習慣。
(三)在實踐中磨煉,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
美國兒童心理學威廉·科克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小學生身心發育尚未成熟,受挫能力本來就較弱,長輩的嬌慣又使這一情況雪上加霜,為了將來有一個幸福成年,必須在小學階段有意識地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如何面對考試失敗,如何處理好友間的摩擦,如何面對老師的批評……在這些情況中教師都可以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可以通過遠足、田徑比賽、澆花、澆小菜園、給菜園除草等,讓學生體會過程的辛苦,體會戰勝困難,提高意志品質的喜悅,進而提高抗挫能力。
此外,在班級生活中還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推動同學互助合作、友愛相處。總之,在小學階段努力加強對學生嬌寵心理和行為的矯正,為學生的美好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湯宇梅,鄭玉.教育的終極目的之我見[J].當代教育論壇,2007(9).
[2]李惠芬.擁抱遲升的朝陽:淺論對“問題學生”的教育轉化[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