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因某一領域取得成績而產生自尊、自信、自豪,這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因為這是一種內在的情感動力,它能推動人在其他方面達到理想的成就,從而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
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除了在課堂上“傳道授業解惑”,課后還要為學生解答問題,做思想工作等等。那么,教師與學生相處應該怎樣去把握呢?
一、做一個仁慈的教師
仁慈是相對于權威而言的,現在的老師特別是班主任,由于受傳統“師道尊嚴”為核心的教育觀念的影響,在學生面前表現出“威嚴有余、仁慈不足”。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學生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希望老師放下“師德道嚴”的架勢,成為有血有肉的人,成為自己的朋友。
舉例而言,有一天,某師范學校一名即將畢業的男同學去拜訪老師,到了老師家后,學生拿出自己買的一盒好煙順便抽出一支請老師抽。試問:若你是這位班主任,你將如何應付這件事?
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老師不知所措,但基本的觀點和應對的方式是一致的。
1.基本觀點,這支煙教師絕對不能抽,原因有三:(1)師范學校不允許在校學生抽煙。(2)吸煙有害健康,浪費金錢是一種不好的習慣。(3)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2.應對方法,首先告訴學生老師不抽煙或者老師戒煙了。接著嚴肅地給學生講吸煙有害健康的道理。
3.情境設定,學生剛進門時,老師應該是和藹可親,學生拿出煙后,教師應該是“威嚴莊重”。
二、避免處罰與體罰
處罰是指以“施罰者使犯者身心感覺痛苦,但又不損害受罰者身心健康為原則的一種懲罰方式”。諸多學校明文規定學生違反了學校的紀律、規章制度等就必須處罰。
某中學一名學生借了圖書室一本書,為了在老師面前炫耀自己聰明,還書時,故意在此書封面上貼了另一本書的封面,結果當場被老師發現,按照學校規定,這位學生將會受到處罰,但這位老師并沒有處罰他,而是用一系列的話教育他什么叫做真正的“聰明”。此后,這位學生在老師的提醒下,勤奮學習,最后考出了優異的成績。試想,老師若按照學校的規定給這位學生一個處分,他會有今天的成績嗎?或許從此以后這位學生一蹶不振甚至厭學。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體察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他的優點和潛力,在平時,老師一定要幫助學生提升自我。
三、樹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教育觀念中,老師習慣用權威壓住學生,學生不能對老師說一個“不”字。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依賴性強、創造力差、缺乏主見。隨著新一輪課程的改革,現代社會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以平等的原則對待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師生有了平等的關系,也體現了“學中樂,樂中學”的學習方式,這樣,使學生的潛能充分被挖掘,使之成為一名多才多藝的學生。
四、樹立學生自信
有成就的人往往是比較自信的人,就小學生而言是比較自信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理的成熟,到中高年級階段,部分學生的自信心隨之直線下降。尤其是部分女學生,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給學生終身帶來了很大的弊端。
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同學的羞恥心在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具體表現在害怕別人嘲笑自己,需要別人的承認與尊重,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羞恥等。如果學生失去了自信,老師就要及時地進行多方面開導。
(1)多舉行班、團隊活動,讓全體同學都參與。
(2)多關心學生,找學生談心,傾聽學生的心聲。
(3)多開展競賽活動。
作為老師切忌讓失去自信心的學生破罐子破摔,在培養學生自信心時一定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如學生犯了錯誤后,最好給予極大的寬容,盡量多進行表揚鼓勵,少做批評訓斥。
五、適時召開“家長座談會”
通過開家長會的方式可以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身邊,依賴父母,父母便成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利用家長會可以了解學生家庭成員和經濟狀況,家長的文化水平、職業、性格等;家庭成員的聯系方式,學生以前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生活能力等。在家長的陪同下與學生本人交流,了解學生學習經歷、基礎狀況、心理狀況等;抓住機會了解學生性格、脾氣、家庭表現、主要優缺點等。
中小學在每學期進行一次家長座談會是有必要的,這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也體現了老師的關愛,更體現了學生、家長、老師的三體融合。
總之,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自己的自信心,明白老師是與自己平等的,是沒有權威的。在遇到挫折時,愿意向老師說,老師要及時幫助,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也可以利用家校合作教育學生,使他們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