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花
(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下西園小學)
當今社會,呼喚精神文明,呼喚優秀傳統藝術的精髓滲入現代人的理念中。時代的步伐飛速發展,但是那些優秀傳統的藝術仍然是人們所追尋并傳承和發揚的寶貴文化遺產。當前,積極探索特色課程已成為學校發展教育的一大方向。隨著特色課程的開展,一些諸如茶道、印染、武術、刺繡等傳統藝術走進了校園,走進了學生的生活。除文化課程之外,越來越多的學校嘗試開設選修課和特色班,多方位、多角度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他們的潛能,開闊他們的視野,激活創新思維,促其個性發展、健康成長。古老的傳統藝術走上了現代文明社會的大舞臺,古韻翻唱出新曲,既豐富了校園文化,又讓非遺文化理念融入現代教育中,教師、志愿者、傳統藝人引領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感受傳統藝術的古樸韻味,在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藝術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為傳統藝術的生命力注入現代蓬勃的新鮮血液,歷久彌新,生生不息。本文就傳統扎染藝術走進小學特色課堂的研究談幾點看法。
一、與扎染藝術“親密接觸”
傳統扎染藝術走進特色課堂,作為特色課堂的授課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講解扎染藝術的基本常識上,而要讓學生通過了解這種傳統印染技藝,親身實踐體驗,與扎染藝術“親密接觸”,才能感知扎染藝術的魅力所在,體會到傳統藝術的深厚韻味,才會有意識地生出一種要保護和傳承扎染藝術的情愫。對于傳授扎染技藝的這個角色,可以是教師,也可以外請當地有名的扎染藝人進校園,或者是熱愛和傳承傳統扎染藝術的志愿者,共同為扎染藝術的發揚和傳承聚力,親臨現場講解、指導、評鑒,與學生一起體驗和創造。另外,讓學生準備扎染的布料和顏色,把課堂作為施展創造力的舞臺,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個人愛好自由選擇顏料顏色,在一步步的分解步驟中,學生專心致志沉浸到創造中,自有一番樂趣在心頭。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自主意識被激活,既主動又積極,少了文化課的些許壓力,多了一份感受傳統藝術魅力的輕松體驗。教師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而是俯下身子與學生一起創造傳統扎染藝術作品的玩伴。學生與扎染藝術零距離地親密接觸,實則是脫離了一些思想上的禁錮,完全釋放了兒童的天性和思維,參與扎染過程就是一種享受,就是創造力的激活,也是天賦潛能的一種挖掘。
二、扎染藝術課上“不拘小節”
特色課的自由空間較大,學生的熱情和興趣會被激發和點燃,這就使得一些原本在文化課上略顯遜色的學生,反而在特色課上“亮點頻出”,從而使其自信心得到鼓舞,特色課成為他們展現個性的最佳舞臺。扎染藝術課同樣是讓學生大展創造手腳,不受任何約束,在教師的先期講解和指導下,選材、扎勒、染色等都是學生自己動手,五彩斑斕的世界中是學生千奇百怪、精彩紛呈的創造表現。教師指導學生將白色布料自行折疊扎緊,有學生隨意揉成一團,有學生疊成三角形,有學生疊成正方形……各種各樣盡顯學生的獨特創意,經過完全浸濕后,教師幫助學生把這些獨特的、扎好的布料放入水中再煮,學生各自放入自己喜歡的顏色,大紅、深紫、天藍、橙黃……然后,學生做教師的小幫手,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小心翼翼地放入鍋中,等到一定時間,把布取出后放到指定的地方讓布自然陰干。當拆除捆扎的皮筋,把布打開時,展現出的是各種朦朧的幻彩,色暈變化多端,圖案紋樣多變,色澤鮮明,圖案簡潔,質樸中又多了份典雅和大氣,學生發出由衷的感嘆,在從扎到染的親身體驗和自由創造中,領略了具有上千年歷史的扎染工藝,既興奮又感慨,同時收獲了樂趣。
三、扎染藝術品“上墻展覽”
對于學生親手參與扎染的作品,教師一定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同時開設作品展覽上墻,流動展出每一位學生的扎染藝術品,這是對學生自我創造、個性展現的認同,也是對傳統扎染藝術傳承發揚的一種方式。每一名學生的個性不同,其創造的扎染藝術品各具特色,不是簡單地用好或者不好就能論定的。誠然,盡管有些學生的扎染作品并不盡如人意,但是就因為其參與體驗扎染藝術,同樣辛苦地進行了選材、扎勒、浸濕、染料、水煮、陰干等傳統工藝的實踐,教師基于對學生自信心和興趣點的培養,撇開“文化成績論優劣”的思維局限,中肯地贊揚學生,由衷地給予鼓勵。這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或者說,通過扎染藝術課堂,傳遞快樂,分享喜悅,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讓學生收獲不一樣的成就感,給學生撐起一片多彩的天空。學生學會用眼觀察、用心創造、用手實踐,知行合一,對傳統文化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傳統藝術的美就是從這些行為中自然流淌,學生通過自我創造扎染作品,借以體現了個性的創造和情感的流露,促其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
總之,學校著手于課程文化建設,特色課就是切入口,扎染等藝術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遺產走入特色課堂,就是多元藝術的體驗、多元理念的融合,就是“中國精神”培養的一大載體,讓學生有多種自由選擇的機會。無論是一塊布,還是一塊泥巴,抑或是一塊石頭,都被賦予了更多有價值的意義和作用,讓傳統文化藝術走進學生心中,浸染學生心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