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居麗
(山西省祁縣教科局教研室小學組)
學本課堂工具單是中科院韓立福博士指導下學生在學本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抓手,是保證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提高學習質量的有效工具。它分為問題導讀評價單、問題解決評價單、問題拓展訓練評價單。
通過近兩個月的實踐,我們發現,許多教師在后兩單的設計上有偏離教學重難點,造成學生課上無法完成學習任務,課下加班加點現象;有只重人文性問題探究的非語文現象……凡此種種,筆者認為學本課堂工具單的開發必須符合小學語文學科特點,遵循小學語文教學規律,從而實現學本課堂學習方式與小學語文學科特點的有效整合,出色完成教學任務。
那么,如何實現小學語文學本課堂工具單的有效開發?
一、工具單的開發必須符合語文課程的性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性質,也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學中,問題解決評價單有的老師這樣設計,比如蘇教版四下《蘋果里的五角星》:(1)鄰居家的小男孩切蘋果的方法與我們有何不同?(2)這鮮為人知的魅力體現在哪?(3)小男孩切蘋果的方法讓你想到了什么?(4)何為創造力?日常生活中你見過此現象嗎?請舉例。這四個問題是一個課時學習內容的設計,明顯從人文性角度出發,這是不符合語文課程基本特點的,嚴重忽略了語言文字的積累、鑒賞和運用。工具性這一功能明顯弱化。因此小學語文工具單的開發,必須符合語文學科的性質。任何重視一方忽視另一方的教學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二、工具單的開發必須關注學段特點
課標對各年段教學有不同的目標要求,可是許多教師缺少深入領會。面對語文學科知識面廣、知識點多的特點,在單子設計時不去取舍,面面俱到,勢必加重學生學習負擔。鑒于課堂時間的有限性,單子上對已有知識的反復學練,造成對未知知識的鞏固不夠。這樣,貪多嚼不爛,學生嚴重厭學。只有明確年段目標,教師才會在相應學段引導學生對號重點學習。從一到六,每一個年段,每一個課時,各有側重,扎實訓練,穩步推進,學生才會學有重點,練有主次。六年的小學語文學習,學生才會對語文習得清晰明了,積累運用易如反掌。
比如設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問題解決評價單時,教師要考慮本文承載著引導學生學習掌握敘事文章整體構篇方法的任務。本文作者的構思“起因—經過—結果”就是學習的重點。因此,在設計時,我們就文章的題目生發問題:(1)發憤是什么意思?司馬遷為什么發憤寫《史記》?怎樣發憤寫?結果如何?這既是學生理解課文的問題,又是作者行文的思路。通過學習,學生自然就會明白寫事文章最簡單的行文結構:起因—經過—結果(這也是學生復述課文的提示);(2)你發現題目與文章是什么關系……都是五年級語文學習應該達到的。
三、工具單的開發必須尊重教材的編排意圖,有效利用課后作業題
任何版本的教材都是眾多專家學者智慧的結晶。一般對教學重難點在作業題中都有很好的體現。教師在設計單子時應充分考慮作業題編排的意圖,精選作業題進單子。反之,學生上課完成工具單后,課下再去費時費力地完成課后的作業題,必將會嚴重擠占學生課余生活或其他課程學習時間,影響學生全面發展。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課后第一題朗讀課文,復述課文。復述就是讓學生在了解司馬遷精彩人格的基礎上積累語言,領會文章的寫作方法。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忽略了復述,讓學生回家完成,其效果會大打折扣。長此以往,對文章教學重點棄而不顧,而去花大量時間研究司馬遷為什么寫《史記》,哪兒看出發憤寫……這些枝節問題,豈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學生在課堂上復述,既涵蓋了上面這些問題的研究,又鍛煉了口語表達,積累了語言,更深入體會了作者行文與命題的規律,如此一石多鳥的作業設計,我們棄之不要是何等可惜。
再如作業題中關于詞語運用的推敲,用“殘生”不用“一生”, 用“橫禍”不用“災禍”……這些難道不是對于司馬遷“發憤”的深刻理解嗎?因此工具單的開發中精選課后作業題,尊重編者的編寫意圖是非常重要的。
四、問題拓展訓練評價單必須就重難點當堂拓展練筆
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學中常忽視當堂培養這項能力。常把拓展訓練當成空話,比如“這樣的記人方法,我們在作文中要加強運用”,但如何用,什么時候用,對于學生來說,不給他運用的時機和環境等于白說。那么在設計問題拓展訓練評價單的時候,我們要有意識地注重這種能力的培養。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問題拓展訓練評價單中這樣設計:(1)選擇一件事情,仿照本課給文章起個題目;然后就自己擬定的題目仿寫文章的提綱。(2)根據提綱寫文。比如,某某某認真擦黑板。某某某用心幫助某某某干什么……學練結合,一課一得,長此以往,學有所獲,增加學生成功之后的滿足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可謂水到渠成。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永遠姓語,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合理設計三單,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愿小學語文教學趁學本課堂改革的東風,真正達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境界。
編輯 趙飛飛